上篇 针灸学基础理论 1
1.概论 1
1.1 针灸学的内容 1
1.2 针灸学的治疗特点 2
1.2.1 调整阴阳、扶正祛邪 2
1.2.2 疗效显著、治病广泛 3
1.2.3 预防疾病、易于推广 5
1.2.4 经济简便、无副作用 5
2.针灸医学史 6
2.1 针灸学发展史略 6
2.2 对外学术交流 10
2.3 中医针灸学在未来医学中的地位 11
3.经络学 15
3.1 经络学总论 15
3.1.1 经络的含义及其体系 15
3.1.2 经络学说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17
3.1.3 经络的功能 17
3.1.3.1 生理方面 17
3.1.3.2 病理方面 19
3.1.3.3 诊断方面 19
3.1.3.4 治疗方面 20
3.1.4 经脉 21
3.1.4.1 十二经脉 21
3.1.4.2 十二经别 27
3.1.4.3 奇经八脉 28
3.1.5 络脉 29
3.1.5.1 十五络 29
3.1.5.2 浮络和孙络 29
3.1.5.3 经筋与皮部 30
3.1.6 经络实质探讨 30
3.2 经络学各论 33
3.2.1 十二经脉的循行概述、属络联系与主治病候 33
3.2.1.1 手太阴肺经 33
3.2.1.2 手阳明大肠经 35
3.2.1.3 足阳明胃经 36
3.2.1.4 足太阴脾经 38
3.2.1.5 手少阴心经 39
3.2.1.6 手太阳小肠经 41
3.2.1.7 足太阳膀胱经 43
3.2.1.8 足少阴肾经 44
3.2.1.9 手厥阴心包经 45
3.2.1.10 手少阳三焦经 47
3.2.1.11 足少阳胆经 49
3.2.1.12 足厥阴肝经 51
3.2.2 奇经八脉的循行概述、联系器官、交会经脉(腧穴)与主治病候 53
3.2.2.1 督脉 53
3.2.2.2 任脉 55
3.2.2.3 冲脉 56
3.2.2.4 带脉 57
3.2.2.5 阳跷脉 58
3.2.2.6 阴跷脉 59
3.2.2.7 阳维脉 60
3.2.2.8 阴维脉 60
3.2.3 十四经主治概要 62
4.腧穴学 64
4.1 腧穴学总论 64
4.1.1 腧穴的基本性能 64
4.1.2 腧穴的命名含义 66
4.1.2.1 以形象命名的腧穴 67
4.1.2.2 以会意命名的腧穴 67
4.1.2.3 以解剖部位命名的腧穴 67
4.1.2.4 以治疗效能命名的腧穴 67
4.1.2.5 以中医医理命名的腧穴 68
4.1.3 腧穴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69
4.1.3.1 按经脉分类 69
4.1.3.2 按穴性分类 71
4.1.3.3 按治疗分类 77
4.1.3.4 按部位分类 81
4.1.4 腧穴的定位 81
4.1.4.1 骨度分寸法 82
4.1.4.2 手指比量法 84
4.1.4.3 体表标志法 84
4.1.4.4 简便取穴法 85
4.1.5 腧穴的主治规律 85
4.1.5.1 按腧穴所属经脉而论 86
4.1.5.2 按腧穴所在部位而论 86
4.1.5.3 按腧穴特殊功能而论 86
4.1.6 主要神经干与腧穴分布 87
4.1.6.1 头部及颈项部 87
4.1.6.2 上肢部 88
4.1.6.3 下肢部 89
4.2 腧穴学各论 90
4.2.1 手太阴肺经 90
4.2.1.1 综述 90
4.2.1.2 经穴歌 91
4.2.1.3 常用腧穴部位 91
4.2.1.4 重点腧穴 尺泽 列缺 少商 91
4.2.1.5 常用腧穴 孔最 太渊 鱼际 95
4.2.1.6 备选腧穴 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经渠 97
4.2.2 手阳明大肠经 98
4.2.2.1 综述 98
4.2.2.2 经穴歌 98
4.2.2.3 常用腧穴部位 98
4.2.2.4 重点腧穴 合谷 手三里 曲池 肩髃 迎香 99
4.2.2.5 常用腧穴 商阳 三间 阳溪 手五里 臂臑 天鼎 禾窌 107
4.2.2.6 备选腧穴 二间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肘窌 巨骨 扶突 110
4.2.3 足阳明胃经 111
4.2.3.1 综述 111
4.2.3.2 经穴歌 111
4.2.3.3 常用腧穴部位 112
4.2.3.4 重点腧穴 四白 地仓 下关 天枢 足三里 上巨虚 丰隆 内庭 113
4.2.3.5 常用腧穴 承泣 颊车 头维 人迎 梁门 水道 归来 髀关 伏兔 梁丘 犊鼻 下巨虚 条口 解溪 陷谷 123
4.2.3.6 备选腧穴 巨窌 大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外陵 大巨 气冲 阴市 冲阳 厉兑 130
4.2.4 足太阴脾经 131
4.2.4.1 综述 131
4.2.4.2 经穴歌 132
4.2.4.3 常用腧穴部位 132
4.2.4.4 重点腧穴 公孙 三阴交 阴陵泉 132
4.2.4.5 常用腧穴 隐白 血海 冲门 大横 138
4.2.4.6 备选腧穴 大都 太白 商丘 漏谷 地机 箕门 府舍 腹结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140
4.2.5 手少阴心经 141
4.2.5.1 综述 141
4.2.5.2 经穴歌 141
4.2.5.3 常用腧穴部位 142
4.2.5.4 重点腧穴 神门 142
4.2.5.5 常用腧穴 极泉 青灵 少海 通里 少府 143
4.2.5.6 备选腧穴 灵道 阴郄 少冲 145
4.2.6 手太阳小肠经 145
4.2.6.1 概述 145
42.6.2 经穴歌 145
4.2.6.3 常用腧穴部位 146
4.2.6.4 重点腧穴 后溪 颧窌 听宫 146
4.2.6.5 常用腧穴 少泽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肩贞 臑俞 天容 149
4.2.6.6 备选腧穴 前谷 腕骨 天宗 秉风 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151
4.2.7 足太阳膀胱经 152
4.2.7.1 综述 152
4.2.7.2 经穴歌 153
4.2.7.3 常用腧穴部位 153
4.2.7.4 重点腧穴 攒竹 天柱 膈俞 肾俞 八窌 秩边 委中 昆仑 至阴 153
4.2.7.5 常用腧穴 睛明 玉枕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大肠俞 小肠俞 膀胱俞 膏肓俞 志室 殷门 承山 申脉 束骨 167
4.2.7.6 备选腧穴 眉冲 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大杼 风门 督俞 三焦俞 气海俞 关元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会阳 承扶 浮郄 委阳 附分 魄户 神堂 譩譆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胞肓 合阳 承筋 飞扬 跗阳 仆参 金门 京骨 通谷 177
4.2.8 足少阴肾经 181
4.2.8.1 综述 181
4.2.8.2 经穴歌 181
4.2.8.3 常用腧穴部位 182
4.2.8.4 重点腧穴 太溪 照海 182
4.2.8.5 常用腧穴 涌泉 复溜 阴谷 184
4.2.8.6 备选腧穴 然谷 大钟 水泉 交信 筑宾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彧中 俞府 187
4.2.9 手厥阴心包经 189
4.2.9.1 综述 189
4.2.9.2 经穴歌 189
2.2.9.3 常用腧穴部位 189
4.2.9.4 重点腧穴 内关 郄门 190
4.2.9.5 常用腧穴 曲泽 间使 大陵 劳宫 194
4.2.9.6 备选腧穴 天池 天泉 中冲 196
4.2.10 手少阳三焦经 196
4.2.10.1 综述 196
4.2.10.2 经穴歌 197
4.2.10.3 常用腧穴部位 197
4.2.10.4 重点腧穴 中渚 外关 翳风 197
4.2.10.5 常用腧穴 阳池 支沟 四渎 天井 消泺 肩窌 瘈脉 角孙 耳门 丝竹空 202
4.2.10.6 备选腧穴 关冲 液门 会宗 三阳络 清冷渊 臑会 天窌 天牖 颅息 和窌 205
4.2.11 足少阳胆经 206
4.2.11.1 综述 206
4.2.11.2 经穴歌 207
4.2.11.3 常用腧穴部位 208
4.2.11.4 重点腧穴 风池 环跳 阳陵泉 悬钟 足临泣 208
4.2.11.5 常用腧穴 瞳子窌 听会 率谷 阳白 带脉 居髎 风市 膝阳关 足光明 丘墟 侠溪 217
4.2.11.6 备选腧穴 上关 颔厌 悬颅 悬厘 曲鬓 天冲 浮白 头窍阴 完骨 本神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光 脑空 肩井 渊腋 辄筋 日月 京门 五枢 维道 中渎 阳交 外丘 阳辅 地五会 足窍阴 221
4.2.12 足厥阴肝经 223
4.2.12.1 综述 223
4.2.12.2 经穴歌 224
4.2.12.3 常用腧穴部位 224
4.2.12.4 重点腧穴 太冲 期门 225
4.2.12.5 常用腧穴 行间 中封 蠡沟 曲泉 章门 227
4.2.12.6 备选腧穴 大敦 中都 膝关 阴包 阴廉 急脉 230
4.2.13 督脉 231
4.2.13.1 综述 231
4.2.13.2 经穴歌 231
4.2.13.3 常用腧穴部位 232
4.2.13.4 重点腧穴 水沟(人中) 百会 大椎 命门 232
4.2.13.5 常用腧穴 长强 (腰)阳关 筋缩 至阳 哑门 上星 素窌 241
4.2.13.6 备选腧穴 腰俞 悬枢 脊中 中枢 灵台 神道 身柱 陶道 风府 脑户 强间 后顶 前顶 囟会 神庭 兑端 龈交 245
4.2.14 任脉 247
4.2.14.1 综述 247
4.2.14.2 经穴歌 247
4.2.14.3 常用腧穴部位 248
4.2.14.4 重点腧穴 中极 关元 气海 中脘 膻中 天突 廉泉 248
4.2.14.5 常用腧穴 水分 巨阙 璇玑 承浆 248
4.2.14.6 备选腧穴 会阴 曲骨 石门 阴交 260
神阙 下脘 建里 上脘 鸠尾 中庭玉堂紫宫华盖 262
4.2.15 经外奇穴 263
4.2.15.1 综述 263
4.2.15.2 常用腧穴部位 263
4.2.15.3 重点腧穴 印堂 太阳 夹脊 264
4.2.15.4 常用腧穴 球后 夹承浆 金津玉液 牵正 安眠 翳明 四神聪 落枕 四缝 八邪 十宣 胆囊穴 阑尾穴 下垂点 八风 提托 子宫 十七椎下 百劳 定喘 颈臂 268
4.2.15.5 备选腧穴 鱼腰 肩内陵 肩三针 伸指 臂中 二白 大骨空 小骨空 提胃 胃上 气门 血压点 巨阙俞 胃管下俞 痞根 腰眼 腰奇 鹤顶 膝眼 纠内翻 纠外翻 里内庭 275
下篇 针灸学临床实践 277
1.针法灸法学 277
1.1 针法灸法学总论 277
1.1.1 针具灸料 277
1.1.2 针灸前的准备工作 279
1.1.2.1 配齐针具、检查针质 279
1.1.2.2 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280
1.1.2.3 摆好体位、舒适为度 281
1.1.2.4 施术轻柔、文明行医 283
1.1.3 针刺深度与角度 284
1.1.3.1 针刺深度 284
1.1.3.2 针刺角度 285
1.1.4 针刺意外 287
1.1.4.1 晕针 287
1.1.4.2 滞针 288
1.1.4.3 弯针 288
1.1.4.4 折针 289
1.1.4.5 损伤重要脏器 289
1.1.5 针灸谨忌 291
1.2 针法灸法学各论 292
1.2.1 毫针 292
1.2.1.1 练针法 292
1.2.1.2 进针法 294
1.2.1.3 行针法 297
1.2.1.4 运针法 300
1.2.1.5 针刺补泻手法 301
1.2.1.6 留针与出针 305
1.2.2 耳针 306
1.2.2.1 耳廓表面解剖名称及人体投影 307
1.2.2.2 耳穴析解 309
1.2.2.3 取穴原则 316
1.2.2.4 操作方法 317
1.2.2.5 临床应用 319
1.2.3 电针 326
1.2.3.1 适应范围 326
1.2.3.2 配穴原则 326
1.2.3.3 操作方法 327
1.2.3.4 临床应用 328
1.2.4 水针 329
1.2.4.1 应用药械 329
1.2.4.2 注射部位 332
1.2.4.3 操作方法 332
1.2.4.4 适应范围 333
1.2.4.5 注意事项 333
1.2.4.6 临床应用 334
1.2.5 刺络拔罐法 335
1.2.5.1 刺络拔罐法的内容 335
1.2.5.2 适应范围 339
1.2.5.3 操作方法 339
1.2.5.4 注意事项 339
1.2.5.5 临床应用 340
1.3 灸法 342
1.3.1 灸法治疗的机理与范围 342
1.3.2 操作方法及其适应症 344
1.3.2.1 艾炷灸 344
1.3.2.2 艾条灸 348
1.3.2.3 温针灸 349
1.3.2.4 温灸器 349
1.3.3 灸疗程序及剂量 350
1.3.4 临床应用 351
2.治疗学 352
2.1 治疗学总论 352
2.1.1 针灸治疗原则 352
2.1.1.1 四诊合参、辨证施术 353
2.1.1.2 谨守病机、确立治则 358
2.1.1.3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359
2.1.1.4 虚补实泻、热疾寒留 359
2.1.2 辨证选穴、配伍成方 363
2.1.2.1 脏腑辨证选穴 363
2.1.2.2 经络辨证选穴 364
2.1.2.3 部位辨证选穴 368
2.1.2.4 经验辨证选穴 369
2.1.2.5 择时候气选穴 373
2.1.3 配穴原则 380
2.1.3.1 远近配穴法 380
2.1.3.2 上下配穴法 382
2.1.3.3 左右配穴法 383
2.1.3.4 前后配穴法 384
2.2 治疗学各论 385
2.2.1 疾病证治析解 385
2.2.1.1 眼病 385
2.2.1.2 鼻炎、副鼻窦炎 389
2.2.1.3 急、慢性扁桃体炎 392
2.2.1.4 面神经麻痹 394
2.2.1.5 神经衰弱 398
2.2.1.6 偏瘫 401
〔附〕瘫痪检查与肌力、肌张力判定 408
2.2.1.7 关节炎 410
〔附〕针刺治疗与脊髓节段 416
2.2.1.8 小儿消化不良 418
2.2.2 诸痛证治举例 422
2.2.2.1 头痛 422
2.2.2.2 三叉神经痛 424
2.2.2.3 牙痛 426
2.2.2.4 落枕 429
2.2.2.5 肩关节痛 431
2.2.2.6 胃痛 434
2.2.2.7 腹痛 436
2.2.2.8 肾绞痛 439
2.2.2.9 心绞痛 442
2.2.2.10 胆绞痛 444
2.2.2.11 背腰痛 448
2.2.2.12 坐骨神经痛 451
2.2.3 常见疾病摘要 455
2.2.3.1 休克 455
2.2.3.2 支气管哮喘 457
2.2.3.3 高血压 461
2.2.3.4 细菌性痢疾 464
2.2.3.5 膈肌痉挛 467
2.2.3.6 尿路感染 469
2.2.3.7 尿潴留、尿失禁 471
2.2.3.8 痛经 474
2.2.3.9 耳鸣、耳聋 476
2.2.3.10 荨麻疹 477
3.针刺麻醉简介 479
3.1 针麻选穴 480
3.2 术前准备 482
3.3 操作方法 483
3.4 注意事项 483
3.5 临床应用 484
附篇 针灸多选题与针灸医古文1.针灸多选题 487
1.1 多选题考试的优缺点和基本结构 487
1.1.1 多选题考试的优缺点 487
1.1.2 多选题的基本结构 488
1.2 多选题题型 489
1.2.1 A型题(又称最佳选择题) 489
1.2.2 B型题(又称配伍多选题) 490
1.2.3 C型题(又称比较选择题) 491
1.2.4 K型题(又称复合是非题) 492
1.3 多选题考试的评分方法 493
1.4 针灸多选题举例 493
1.5 多选题答案 520
2.针灸医古文——《标幽赋》(原文、译文、按语)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