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英杰编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00087223
  • 页数:292 页
图书介绍:科技意识形态是西方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与工业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产物,是国家合法性危机的补偿程序。科技意识形态在理性基础、特点、运行机制和控制方式上都与政治意识形态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建立在政治功利论的基础之上,科技意识形态建立在知识论的基础之上,然而都不是以人为出发点,所以应该超越它们,实现意识形态研究视角的生存论转变,建立生存论意义上以人的健康生存与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意识形态。

导言 技术霸权时代,意识形态出场方式的变化 1

一、问题的缘起 1

二、研究视角的转变 3

第一章 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 7

一、科学技术的价值中立性与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7

1.追问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本质 7

2.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 10

二、作为科学对立面的意识形态 15

1.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定位 16

2.科技与意识形态的对立 28

三、科技与意识形态在发达工业社会新的本质联系 30

1.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双重特征 31

2.科技成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提出 35

3.科技是怎样成为意识形态的 40

四、科技在何种层面和意义上成为意识形态 46

1.作为显性层面的技术统治论 47

2.技术“座架”与“知识/权力”关系 50

第二章 科学技术何以成为意识形态 62

一、理性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62

1.作为完整理性的古代理性 63

2.近代理性主义的内在危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 70

3.工具理性的无限扩张与价值理性的日益萎缩 82

二、社会生活的逻辑 88

1.工业资本的逻辑:资本的无限增殖性 88

2.政治统治的逻辑:国家合法性危机 94

三、科技参与了意识形态的构造 97

1.科技参与了世界的构造 98

2.科技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存在方式 100

3.科技对意识形态的构造 105

第三章 科技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之比较 111

一、两种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 113

二、两种意识形态建立的理性基础不同 115

三、两种意识形态的特点不同 117

四、两种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不同 122

1.政治统治机制与技术经济机制的区别 122

2.意识机制与无意识机制的区别 126

五、两种意识形态的功能不同 127

六、科技意识形态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冲击与挑战 129

1.冲击与挑战 129

2.从知识论到生存论研究视角的根本转变 133

第四章 科技意识形态的破解与超越 142

一、科技意识形态的作用 143

1.科技成为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 143

2.科技意识形态化的后果及其实质 146

二、科技意识形态的合理性限度 151

三、现代西方哲学对科技意识形态负效应的破解 155

1.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基础 156

2.只还有一个上帝能够救渡我们 159

3.“大拒绝”和交往行为理论 162

4.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主义世界观的解构与超越 168

四、生存论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173

1.科学与人文统一的综合性的意识形态 173

2.人类生存的二重结构是确立意识形态的依据 175

3.生存理性是生存论意识形态建立的理性基础 177

4.共产主义是扬弃科技意识形态的现实活动 182

第五章 控制技术 188

一、控制技术的理论依据 188

二、技术控制的价值目标、社会基础 193

三、控制技术的实质是控制人 198

1.世界观转变 199

(1)从机械论世界观到熵的世界观 199

(2)从机械论世界观到有机论世界观 201

2.发展观转变:从单纯经济增长论到可持续发展论 203

3.技术观转变:从工业技术观到生态技术观 214

四、技术控制的手段和途径 219

1.社会伦理手段 219

2.技术民主手段 223

第六章 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中国语境 232

一、科技意识形态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影响 232

1.中国现代化要求把科技发展成为意识形态 232

2.科技成为意识形态的两种不同语境 242

3.中国现代化需要自己的科技批判理论 248

二、科技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 254

1.传统政治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255

2.传统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与认识功能 257

3.传统意识形态与政治合法性 261

4.传统意识形态与政治民主化 263

三、中国语境下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266

1.中国传统人文主义能否克服西方科学主义的弊端 268

2.当代中国的文化定位 273

3.中国语境下实现科学与人文统一的途径 274

结语 280

主要参考文献 284

后记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