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目的 1
二、基本范畴与研究方法 10
第一章 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 15
一、民主的基本意涵及其实践形式 15
(一)民主的基本意涵 15
(二)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主要流派 21
(三)民主的基本实践形式: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 24
二、协商民主:当代民主范式的新诠释 29
(一)协商民主的兴起背景与概念界定 30
(二)协商民主的价值:对照其他民主理论 44
(三)相关概念之辨析 53
三、协商民主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59
(一)协商民主的思想渊源 61
(二)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 69
四、协商民主是否乌托邦:批评与实施难题 82
(一)对协商民主的批评 83
(二)协商理想的实施难题 91
(三)作为社会学习机制的协商民主:生活需要乌托邦 95
第二章 协商民主与宪政理论之互动 102
一、民主与宪政:互斥或共容 103
(一)民主与宪政关系论说 103
(二)民主与宪政之间的张力 108
(三)民主与宪政之间的融合 113
二、协商民主对宪政国家的理论贡献 120
(一)整合宪法原则:为人民主权和人权原则的同源性辩护 120
(二)协调宪法关系:平衡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冲突 126
(三)补强宪政制度:修正和发展以选举为中心的代议民主 132
三、宪法对协商民主的促进和保障 138
(一)创造和规范公共领域 138
(二)规定和保障人权 145
(三)转化政治分歧 147
(四)凝聚社会共识 151
第三章 协商民主的域外实践:历史与现况 154
一、早期西方协商民主的形式及其实践 155
(一)古代雅典民主的协商方案 155
(二)中世纪城市共和国的协商传统 158
二、近代西方协商民主的形式及其实践 162
(一)英国议会中的协商决策习惯 162
(二)美国制宪会议中的协商安排 165
三、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的应用路径:方法与程序 171
(一)协商民意测验 172
(二)公民共识会议 176
(三)公民陪审团 178
(四)专题小组 179
(五)寻找美好未来会议 180
(六)欧盟制宪过程中的协商机制 182
四、对西方协商民主实践的宪政分析 185
第四章 协商民主在中国:理论与实践 192
一、协商民主对中国宪政建设的理论价值 192
(一)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促进宪法的完善 193
(二)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 194
(三)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196
(四)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形成宪法共识 196
(五)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98
二、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现实基础与宪法资源 200
(一)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现实基础 200
(二)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宪法资源 208
三、中国的协商民主形式及其实践:历史与当下 216
(一)和合文化与历史传统中的协商政治实践 216
(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主要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20
(三)中国城市的协商民主实践:以上海市静安区“居民议事会”为例 227
(四)中国乡村的协商民主实践:以浙江省温岭市“民主恳谈会”为例 231
四、对我国协商民主实践的宪政分析 235
五、协商民主实践的反思:现代国家的宪政努力 239
(一)中西方协商民主异同点比较 239
(二)协商民主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244
(三)理想的协商情境之实现:现代国家的宪政努力 249
第五章 协商宪政:转型中国共和方案之研拟 257
一、共和国未来宪政路径之选择:一种协商民主的模式 258
(一)汉密尔顿难题与中国问题 25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于现行宪法文本的解读 260
(三)协商宪政:作为转型中国共和方案的理论探索 265
(四)以最好的方式联合起来:协商宪政的共和意蕴 271
二、协商宪政之运行:规范依据、基本原则与制度载体 275
(一)协商宪政运行的规范依据 275
(二)协商宪政运行的基本原则 277
(三)协商宪政运行的制度载体 279
三、迈向协商的宪政共和国:值得期许的美好愿景 283
(一)国家制度层面协商民主的完善:以政协制度为重点 283
(二)社会层面协商民主的推进:以培育公民社会为中心 291
(三)加强宪法程序建设:有效协商之基础 302
(四)完善违宪审查制度:协商权利之保障 309
(五)广泛开展宪法教育:协商公民之养成 315
余论 332
参考文献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