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节 缘起与研究现状 1
一 缘起 1
二 研究现状 2
三 既往研究的缺失与新的学术生长点 11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理论与研究线索 13
一 历史、文本、叙事 13
二 话语立场、叙述声部及述史方式 15
第一章“新中国”文学史 22
第一节“新中国”形象塑造 22
一 新的命名及策略 23
二 新中国的形象化 29
三 第一代文学史家的皈依 39
第二节“社论式”写作 47
一 历史书写的在场性 48
二 文本空间的单一性 51
三 集体情绪的感召性 53
第三节 逐渐激进的述史线索 56
一 两条路线斗争的述史线索 56
二“不断进步”的述史线索 64
三 史学模式的机械套用 70
第二章“新时期”文学史 75
第一节“新时期”新任务 76
一对“真”的共识与歧异 76
二对“全”的追求与调协 90
三 党性与理性的糅合统一 95
第二节“客观化”写史 97
一 学科化建构 97
二 教育教学的权威 104
三 语言客观化 112
第三节 文学史分期的意识形态 115
一 三分法和四分法 115
二 不同的两分法 117
三 分期的潜规则 120
第三章 走向“个人化”文学史 133
第一节 多样化文学史编撰格局 133
一 政治话语让渡权力 134
二 知识话语日渐成熟 138
三 个人话语浮出地表 141
四 新的学人新的范式 161
第二节“多声部”叙述 168
一 多方会谈 169
二 作为主持人的文学史家 173
三 重组真实 175
第三节 多元的述史方式 177
一 多元化的文学史分期 177
二 多元化的文学史情节 184
三 未完成的现代性情节 195
四 第三代文学史家的崛起 197
第四章“他者”的文学史 200
第一节“他者”的立场 200
一 文学性的高标 201
二 知识分子写史 215
三 政治话语的潜质 220
第二节 对话体模式 227
一 传播与倾听 228
二 对等交流 232
第三节“他者”的述史方式 235
一“反对教条主义” 235
二 重估现代性 238
三 大陆影响 241
四“新的”述史 243
结语 247
第一节 从规一走向个人化 248
第二节 文学史编撰需要自省 252
第三节 文学史编撰需要注意谋划 254
参考文献 258
后记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