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旧典范的危机 3
方东树与汉学的衰退 3
清季的社会政治与经典诠释——邵懿辰与《礼经通论》 23
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太谷学派的研究 39
汪悔翁与《乙丙日记》——兼论清季历史的潜流 61
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以章太炎为例 95
第二编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 111
从传统到反传统——两个思想脉络的分析 111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 133
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161
「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 181
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 195
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与反传统的传统主义——刘师培与「社会主义讲习会」 221
思潮与社会条件——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例子 241
近代知识份子自我形象的转变 275
第三编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 305
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 305
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 321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 343
价值与事实的分离?——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 377
「主义崇拜」与近代中国学术社会的命运——以陈寅恪为中心的考察 463
附录 489
思想史与生活史有交集吗?——读「傅斯年档案」 489
傅斯年与陈寅恪——介绍史语所收藏的一批书信 517
索引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