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软实力 3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答人民网记者问 3
启蒙告退与国学昌盛——“国学热”观察之一 7
“国学”之新与旧——“国学热”观察之二 11
对抗思维与国学——“国学热”观察之三 15
软实力与硬道理——“软实力”讨论的观察之一 19
“软”中如何带“硬”——“软实力”讨论的观察之二 22
我们如何讨论“软实力”?——“软实力”讨论的观察之三 29
文学与人文 35
现代与传统:为什么被误读?——我的一段文学遭遇 35
“寒冷”的真相 38
语文与我的人生快乐 41
完善我们自己的“知识社会学” 45
世界知识与地方性知识 48
为什么需要中国现代文学? 56
我们为什么接受了这样的文学格局?——文学史教育与多民族文学问题 63
神马都是传统 69
何处的汉学?怎样的慌张? 77
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三大难题 83
什么诗歌?谁的社会?——困惑于“诗歌与社会”的讨论 88
近“三十年”中国新诗“伪问题” 95
十七年文学研究:为什么如此“热”? 99
巴蜀经验与本土文学 107
“中心”北京与“外围”巴蜀——中国文化结构一瞥 107
“巴蜀学派”可以期许否? 118
巴金逝世与五四的终结?——与毛讯对谈 127
百年艾青与中国新诗的精神传统 136
在合川讨论路翎的意义 140
白沙码头·重庆性格·莫怀戚 145
古琴与画梦中的自我迷醉——张于的《手写体》 152
历史现场与民间记忆 159
为什么是“二十世纪”?——严家炎先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159
另—种意义的“重返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 166
西方还是本土:中国诗学研究的世纪性命题——谭桂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 170
是什么打动了我们?——浓妆淡抹的《第一最好不相见》 177
共和国历史中的民间记忆——《我的一生·跋》 180
后记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