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 1
第二节 基本观点与研究范围 4
一、基本观点 6
二、研究范围与重点 7
第三节 研究进路与研究方法 7
一、研究进路:思想史的维度 7
二、研究方法:“语境还原”及其论证 14
第四节 “汉语神学”概念界说 20
一、汉语神学 21
二、汉语神学概念使用说明 23
第二章 当代汉语神学过程的分期与评述 24
第一节 当代汉语神学萌芽期(1988—1992) 25
第二节 形成期(1993—1995上半年) 30
一、新的成分与新的阶段 30
二、“汉语神学”名称的提出 34
三、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建立 36
四、一篇引起争议的文章 37
第三节 深化期(1995下半年—1999) 44
一、“文化基督徒”——不期而遇的论战 44
二、“汉语神学”——自觉策划的讨论 54
三、第一、二届圆桌会议及相关论文 65
第四节 扩展期(2000至今) 68
一、扩展期标志及扩展意识 68
二、扩展期工作与汉语神学反思 71
三、人文学者反思及其主要观点 75
四、第三、四届圆桌会议:不同维度反思的交汇 77
五、神学学者反思及其集中体现 79
六、汉语神学研究中的不同倾向以及新的综合 84
第三章 当代汉语神学初萌过程的思想史特征 89
第一节 当代汉语神学论争总结 89
一、当代汉语神学是否是神学? 89
二、当代汉语神学的特征为何? 92
三、当代汉语神学特质探讨新路径 100
第二节 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史特征 103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热”及其对宗教研究的影响 104
二、“文化热”的思想史意义 107
三、由“美学热”而“文化热”的特殊路径 114
第三节 当代汉语神学萌发中的思想史特征 120
一、关注现实,续接“五四” 121
二、步调一致,吸纳西学 125
第四章 当代思想论题与汉语神学思想 135
第一节 李泽厚哲学思想分析 136
一、美学阶段 136
二、哲学阶段 137
三、文化阶段 141
四、“主体性”张扬与时代精神 142
第二节 “文化热”关注课题与李泽厚“文化”理论 145
一、“文化热”关注课题 145
二、李泽厚“文化”理论 147
三、“文化热”中思想的疾速变化 153
第三节 对李泽厚的激进批判及其建设性的缺乏 154
一、李泽厚批判 154
二、“以个人、感性为本位”的意义与不足 157
第四节 建设性寻觅:当代汉语神学思想初酿起点 161
一、反传统中建设性内容的基点与核心 161
二、当代汉语神学初萌预备 166
第五节 建设性尝试:当代汉语神学思想酝酿过程 171
一、《诗化哲学》谈论的基本内容 171
二、德国浪漫哲学评价概说 173
三、《诗化哲学》基本观点 176
四、《诗化哲学》意义 186
五、小结 191
第五章 当代汉语神学与当代思想发展 194
第一节 《拯救与逍遥》的思想史意义 194
一、《拯救与逍遥》内容特征概说 195
二、《拯救与逍遥》的思想史意义 214
第二节 当代汉语神学形成与发展中的思想史意义 221
一、当代汉语神学“萌芽期”其他标识的思想史意义 221
二、当代汉语神学“形成期”体现的思想史意义 223
三、当代汉语神学“深化期”展示的思想史意义 228
四、当代汉语神学“扩展期”显示的思想史意义 238
第六章 现代思想史流的当代伸展与意义总结 241
第一节 中国现代思想演进中的“人生”论题 241
一、五四新文化体现了西学东渐新阶段 242
二、五四新文化暗含的根本性缺漏 243
三、五四新文化留下的跨时代课题 245
第二节 当代汉语神学与“人生”论题解答 252
一、当代汉语神学步入西学底层 253
二、填补五四新文化暗含的缺漏 254
三、解决五四留下的跨时代普世性课题 256
四、非教会性与非本色化特征 268
五、小结 269
第三节 当代汉语神学与当代哲学及宏观思想发展 271
一、中国当代哲学的来龙去脉 271
二、宏观思想走向的突破与发展 273
第四节 当代汉语思想的神学与学术内涵 274
一、当代汉语神学的神学性质 275
二、当代汉语神学的神学特征 275
三、当代汉语神学的学术特征 280
第五节 当代汉语神学多元内涵的聚合点与发展方向 282
一、思想史特征:当代汉语神学多元内涵聚合点 282
二、思想史特征:当代汉语神学意义总结 283
三、思想史特征:当代汉语神学演进发展枢纽 283
参考文献 285
后记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