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一 药性发蒙 3
一、药性总赋 3
二、用药发明 9
卷二 中药真传 17
一、主治指掌 17
二、用药须知 26
卷三 本草钩玄 29
一、玉石部 29
二、草部(上) 34
三、草部(中) 38
四、草部(下) 42
五、木部 46
六、人部 52
七、禽兽部 53
八、虫鱼部 55
九、果品部 58
十、米谷部 60
十一、蔬菜部 61
汤头歌诀卷一 汤头歌诀 66
一、补益之剂(十首 附方七) 66
二、发表之剂(十四首 附方八) 69
三、攻里之剂(七首 附方四) 75
四、涌吐之剂(二首 附方六) 77
五、和解之剂(九首 附方五) 79
六、表里之剂(八首 附方五) 82
七、消补之剂(七首 附方六) 86
八、理气之剂(十一首 附方六) 88
九、理血之剂(十三首 附方六) 92
十、祛风之剂(十二首 附方四) 96
十一、祛寒之剂(十二首 附方二) 101
十二、祛暑之剂(六首 附方十) 105
十三、利湿之剂(十三首 附方八) 107
十四、润燥之剂(十三首 附方二) 112
十五、泻火之剂(二十七首 附方九) 117
十六、除痰之剂(十首 附方五) 126
十七、收涩之剂(九首 附方二) 129
十八、杀虫之剂(二首) 132
十九、痈疡之剂(六首 附方二) 133
二十、经产之剂(十二首 附方二十二) 135
附:便用杂方 140
卷二 经络歌诀 142
一、十二正经 142
二、奇经八脉(讱庵补辑) 147
濒湖脉学卷一 二十七脉 151
一、浮(阳) 151
二、沉(阴) 152
三、迟(阴) 153
四、数(阳) 154
五、滑(阳中阴) 155
六、涩(阴) 156
七、虚(阴) 157
八、实(阳) 158
九、长(阳) 158
十、短(阴) 159
十一、洪(阳) 160
十二、微(阴) 161
十三、紧(阳) 162
十四、缓(阴) 162
十五、芤(阳中阴) 163
十六、弦(阳中阴) 164
十七、革(阴) 165
十八、牢(阴中阳) 166
十九、濡(阴) 167
二十、弱(阴) 167
二十一、散(阴) 168
二十二、细(阴) 169
二十三、伏(阴) 170
二十四、动(阳) 171
二十五、促(阳) 172
二十六、结(阴) 172
二十七、代(阴) 173
卷二 四言举要 175
一、经脉与脉气 175
二、部位与诊法 175
三、五脏平脉 176
四、辨脉提纲 176
五、诸脉形态 177
六、诸脉主病 177
七、杂病脉象 178
八、妇儿脉法 180
九、奇经八脉 181
十、真脏绝脉 181
卷三 脉诀考证 182
一、《脉诀》非叔和书 182
二、七表、八里、九道之非 183
三、男女脉位 184
四、脏腑部位 185
医学三字经卷一 医源 189
医学源流 189
卷二 临证 196
一、中风 196
二、虚劳 198
三、咳嗽 201
四、疟疾 203
五、痢证 205
六、心腹痛胸痹 207
七、隔食反胃 210
八、气喘 212
九、血证 214
十、水肿 216
十一、胀满蛊胀(水肿参看) 218
十二、暑证 220
十三、泄泻 223
十四、眩晕 224
十五、呕哕吐(附呃逆) 226
十六、癫狂癎 227
十七、五淋癃闭浊病遗精 229
十八、疝气 232
十九、痰饮 233
二十、消渴 235
二十一、伤寒温疫 237
二十二、妇人经产杂病 242
二十三、小儿 249
卷三 附方 252
一、中风方 252
二、虚劳方 254
三、咳嗽诸方 257
四、疟疾方 258
五、痢证方 258
六、心腹痛胸痹方 258
七、隔食反胃方 261
八、气喘方 262
九、血证方 264
十、水肿方 265
十一、胀满蛊胀方 268
十二、暑证方 270
十三、泄泻方 271
十四、眩晕方 271
十五、呕哕吐方 272
十六、癫狂癎方 273
十七、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方 274
十八、疝气方 275
十九、痰饮方 276
二十、伤寒方 279
二十一、妇人方 284
二十二、小儿科方 286
卷四 言论 287
一、敷药拔风害人说 287
二、中风俗方杀人以示戒 288
三、阴阳 288
四、脏腑 290
五、经络 293
六、四诊 293
七、运气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