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绪论 1
上篇 互联网使用与社会资本相关理论、实证成果综述第1章 网络社会:传播研究的新视界 3
1.1 网络社会的来临 3
1.1.1 电子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 4
1.1.2 信息社会的预言家:托夫勒 8
1.1.3 数字时代的先驱:尼葛洛庞帝 11
1.2 网络社会的构成及特征 15
1.2.1 网络社会的构成 15
1.2.2 网络社会的特征 20
1.3 网络社会的发展前景 25
1.3.1 科技主导下网络社会的未来 26
1.3.2 对科学技术的反思 29
第2章 网民的结构及网络使用行为 41
2.1 中美网民的结构特征 41
2.1.1 中国(内地)网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41
2.1.2 美国网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44
2.1.3 中美网民结构差异分析 45
2.2 中美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 46
2.2.1 中国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 46
2.2.2 美国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 48
2.2.3 中美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对比 49
第3章 网络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53
3.1 个体层面的功能 53
3.1.1 获取新闻资讯的新平台 56
3.1.2 进行社会交往的新空间 57
3.1.3 获得休闲娱乐的新工具 59
3.2 个体层面的影响 64
3.3 社会层面的功能 73
3.3.1 经济领域 73
3.3.2 政治领域 77
3.3.3 文化领域 81
3.4 社会层面的影响 83
第4章 媒介使用与社会资本 91
4.1 社会资本的概念及测量 91
4.1.1 社会资本的概念 92
4.1.2 社会资本的测量 101
4.2 本书的社会资本观 106
4.3 媒介使用与社会资本 110
4.3.1 传统媒介使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 110
4.3.2 互联网使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 115
4.3.3 社交网站(SNS)用户社会资本的获得 120
下篇 互联网使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基于武汉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第5章 研究缘起 135
5.1 问题的提出 135
5.2 研究内容 138
5.3 选题的意义 140
5.4 研究方法 141
5.5 创新与不足 144
5.5.1 创新 144
5.5.2 不足 145
第6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框架 146
6.1 研究的基本假设 146
6.1.1 网络使用程度与大学生社会资本 147
6.1.2 网络依赖与大学生社会资本 147
6.1.3 网络内容偏好与大学生社会资本 149
6.1.4 网络使用动机与大学生社会资本 150
6.1.5 人口变项 151
6.2 理论框架 152
第7章 研究方法 154
7.1 问卷调查法的设计 155
7.1.1 样本规模 155
7.1.2 样本选取 157
7.1.3 变量的测量 160
7.2 预调查的实施 169
7.3 焦点小组的设计 172
第8章 研究发现 174
8.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174
8.1.1 自变量之一:网络依赖 177
8.1.2 自变量之二:网络使用动机 180
8.1.3 自变量之三:网络内容偏好 181
8.1.4 自变量之四:网络使用程度 183
8.1.5 因变量之因子分析 183
8.1.6 控制变量之一:传统媒介的使用 188
8.1.7 控制变量之二:人口变项 188
8.2 描述统计 189
8.2.1 人口变项描述性统计 189
8.2.2 各自变量描述性统计 191
8.2.3 各因变量描述性统计 194
8.2.4 控制变量描述性统计 197
8.3 主要研究发现 199
8.3.1 大学生人际交往—特殊信任的影响因素 199
8.3.2 大学生社团参与的影响因素 202
8.3.3 大学生普遍信任的影响因素 205
8.3.4 大学生生活满意的影响因素 208
8.3.5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211
8.3.6 假设检验 214
8.4 网络的两种使用形态:对研究发现的一种可能解释 218
8.4.1 网络的“仪式性使用”与“工具性使用” 218
8.4.2 焦点小组结果 221
8.4.3 从现实社会资本到网络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迁移 239
8.4.4 网络社会资本的获取与维护 242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244
9.1 主要研究结论 244
9.2 讨论之一: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资本及影响因素 247
9.2.1 社团参与 247
9.2.2 人际信任 250
9.2.3 人际交往 252
9.2.4 生活满意 254
9.3 讨论之二:关于互联网的悖论——天使还是魔鬼 255
9.3.1 “技术恐惧”与互联网“利弊观”的论争 258
9.3.2 “第三人效果”与网络管制 261
第10章 结束语 265
10.1 本研究回顾 267
10.2 研究不足及改进设想 269
10.2.1 测量方法的改进:实验法或纵向测量 269
10.2.2 量表的设计有待改进 271
参考文献 272
附录1 调查问卷中各题项所对应的变量 286
附录2 调查问卷 287
附录3 “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292
后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