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1
一、研究对象 1
二、研究现状 3
三、研究意义 6
第二节 方法论思考:作为理论视角的互文性 7
一、理论概述 7
二、研究视角的确立:互文性视域中“红色经典”的历史诗学问题 15
第三节 主要内容与预期目标 25
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5
二、研究对象的范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8
三、研究设想 30
第一章 革命话语的主题变奏与美学表达第一节 苦难的代价:革命叙事中的成长模式 32
一、成长仪式:分离—考验—再生 33
二、话语重构:从失落到皈依 36
三、叙事隐喻:生命象征与历史寓言 40
第二节 自我的超越:革命叙事中的崇高形象 44
一、人与自然:力量之美 45
二、身体美学与暴力叙述 50
三、完美人格与生命圣化 55
第三节 牺牲的意义:革命叙事中的死亡美学 59
一、革命与牺牲:死亡情境的模式再现 59
二、叙事策略:死亡话语的诗意改写 63
三、生命献祭:死亡价值的意义建构 68
第二章 工农革命主体的身份确立与类型定位第一节 工农阶级自我身份的确认与革命主体身份的错位 73
一、主体或同盟:工农革命模式与无产阶级主体的身份置换 74
二、启蒙与被启蒙:知识分子与工农的角色置换 80
三、身体错位:革命女性的性别身份变异 87
第二节 农民父子形象的对照模式与农民革命的象征结构 92
一、对立或承继:革命叙事中的农民父子关系 93
二、同一或裂缝:农民想象与农民两重性的象征结构 96
三、从启蒙到革命:父子权力等级秩序的重构 100
第三节 革命军人形象与“兵”的身份叙事 104
一、“兵”的形象:革命军人的类型化书写 105
二、“兵”的演绎:“兵”的知识分子化与“兵”的农民化 111
三、“兵”与战争:“兵”的身份意义与“兵”的叙事修辞 116
第三章 阶级斗争场景的艺术构思与激情想象第一节 工农群众革命暴动图景的历史重现 122
一、暴动想象:压迫与反抗 123
二、群氓的时代 127
三、工农群像与群众英雄 131
第二节 斗争—翻身:农民群众斗争地主情境的激情演绎 136
一、乡村想象 137
二、斗争程式 141
三、群体性格 145
第三节 阶级矛盾—路线斗争:合作化叙事中的农村阶级斗争想象 153
一、叙事结构与阶级斗争的泛化 153
二、人物类型: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间人物 158
三、矛盾设置: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163
第四章 革命时代爱情的浪漫表现与格式法则第一节 革命与爱情的情节复述与再现 169
一、公式:“革命+恋爱”的叙事谱系 170
二、形态:“革命+恋爱”的多重表述 174
三、意义:革命·身体·传播 178
第二节 主体身份的迁徙与爱情的格式化 183
一、知识分子与工农的政治之恋 183
二、精神导师与启蒙对象的同志之恋 190
三、才子与佳人/英雄与美人的传奇之恋 200
第三节 文学叙事与符号权力 207
一、政治权力与文学合法性 208
二、政治权力在文学中的运作 210
三、文学对权力的突围 212
结语:范式的意义——“红色经典”叙事的模式化与“左翼经验”一、“红色经典”模式化叙事的成因 215
二、“左翼经验”及其范式意义 219
三、“红色经典”叙事对“左翼经验”的接受 223
附录一:左翼主要作家基本情况 229
附录二:“红色经典”主要作家基本情况 238
参考文献 249
后记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