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对胡宏儒学的当代诠释之反省 15
一、前言 15
二、当代胡宏学研究与本文研究方法 19
三、对胡宏为性本论的反省 27
四、对胡宏为纵贯系统的「以心著性」型的反省 50
五、结论 62
第二章:胡宏在儒学基本哲学问题的理论建构 65
一、对胡宏儒学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进路 65
二、由诚、仁概念对传统儒学之本体论及工夫论的继承 68
三、对心、性概念之存有论讨论及本体论和工夫论的发挥 77
四、对道、物概念之存有论讨论及本体论和工夫论的发挥 87
五、对命运问题的宇宙论立场 94
六、对天人感应的宇宙论态度 97
七、对鬼神概念的宇宙论观点 99
八、境界论进路的人物评鉴智慧 102
九、工夫论进路的具体人生智慧 108
十、结论 114
第三章:胡宏对二程儒学的继承与对道佛的批判 116
一、胡宏的儒学传承与三教辨正 116
二、对程颢境界哲学思路的继承 118
三、对程颐《大学》格物致知说的继承 124
四、对程颐《中庸》已发、未发说的继承 129
五、对佛教的批判意见 133
六、对老子的批判意见 142
七、结论 147
第四章:对朱熹在《知言疑义》中批评胡宏的方法论反省 149
一、《知言》与《知言疑义》 149
二、朱熹与胡宏哲学理论之基本性格疏解 152
三、朱熹批评胡宏的论述主旨 156
四、对《知言疑义》的文义疏解 158
五、结论 184
第五章:朱熹儒学的研究进路 187
一、朱熹儒学研究进路之釐清 187
二、从北宋儒学的继承谈朱熹学思的纲要 190
三、从朱熹与敌论的辩争谈朱熹学思的纲要 195
四、从经典诠释的进路谈朱熹学思的纲要 198
五、从基本哲学问题的研究进路谈朱熹学思的纲要 203
六、当代朱熹学研究专著的研究进路探析 205
七、当代朱熹学研究的争议问题解析 207
八、结论 225
第六章:朱熹形上学的建构 227
一、朱熹形上学的问题意识 227
二、对劳思光批评朱熹形上思想的反省 229
三、对牟宗三批评朱熹形上思想的反省 247
四、形上学概念之当代使用意义的反省 260
五、整体存在界的存有论系统 266
六、个别人存有者的存有论及本体论系统 276
七、仁概念的存有论讨论 301
八、理一分殊说的伦理学与形上学义涵 307
九、结论 326
第七章:朱熹经典诠释进路的工夫论建构 331
一、前言 331
二、《大学》工夫次第进路的诠释 337
三、《中庸》工夫次第进路的诠释 371
四、《孟子》本体工夫及工夫次第进路的诠释 388
五、结论 398
第八章:朱熹其他诠释传统的本体工夫论 401
一、前言 401
二、谈本体工夫的概念表达方式的四种类型 405
三、以道德实践主体的存有范畴概念说的本体工夫 407
四、以纯粹化主体意志的活动形式说的本体工夫 416
五、特定修养活动中的本体工夫 455
六、结论 468
第九章:朱熹对三教辨正的鬼神问题之处理 470
一、前言 470
二、儒学理论建构中的三教辨正问题 472
三、朱熹论鬼神问题的方法论反省 476
四、朱熹的鬼神观 478
五、结论 516
第十章:陆象山工夫论进路的儒学建构 522
一、前言 522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约定 524
三、象山学术性格 538
四、象山论为学宗旨 542
五、象山论为学方法 550
六、象山心学是工夫论哲学 560
七、象山对一般学术问题的意见 584
八、结论 606
第十一章、朱陆《辩太极图说书》之义理争辩 608
一、前言 608
二、《辩太极图说书》的缘起 610
三、《辩太极图说书》的争辩问题 615
四、朱陆对「无极、太极、阴阳」观念的不同设想 616
五、朱陆对《通书》〈理性命章〉的诠释及对太极是否为「中」义的辩争 625
六、陆象山对朱熹为老学的攻击 633
七、陆象山与朱熹互指为禅 637
八、当代学者的评价观点 639
九、结论 648
第十二章:鹅湖之会与朱陆之争 649
一、前言 649
二、朱陆之争与朱陆比较的澄清 651
三、为人风格之争的意义 652
四、为学方法之争的意义 654
五、经典诠释之争的意义 656
六、哲学体系之争的意义 658
七、陈来提出为学工夫义的朱陆之争 660
八、彭永捷作全面性的朱陆比较研究 664
九、刘述先提出哲学体系建构义的朱陆之争 665
十、鹅湖之会中朱陆为人风格之别 680
十一、中庸尊德性道问学之经典诠释义下的朱陆为学方法平议 692
十二、大学格物致知之经典诠释义下的朱陆为学方法平议 699
十三、朱陆两人在为人风格上的意气之争 704
十四、结论 706
第十三章:叶水心事功进路的儒学建构 708
一、前言 708
二、事功进路的论学立场 711
三、对曾子不能继承道统的意见 717
四、对《易传》失去道统本旨的意见 722
五、对孟子的心性之学的意见 727
六、对孔子之道的意见 731
七、诉诸圣治的经学观 736
八、对禅佛教言觉的意见 743
九、结论 747
考书目 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