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总论 1
第一章:出土文献与先秦哲学探究 3
一、前言 3
二、文献资料对于哲学研究的重要与方法运用 4
三、出土文献对哲学概念之多元思考的启迪 8
四、出土文献对哲学问题之论辩性与新视野的开展 13
五、结论 25
第二章:中国哲学问题的起源与本原之探究:「文」与「情」的哲学思维 27
一、前言 27
二、「文」之为哲学探究的萌芽 28
三、「文」之为哲学问题的开展 38
四、「文」的本原——「情」的哲学思维 57
五、结论 62
第二编 出土文献与先秦道家哲学论题 65
第三章:《老子》中的「损—益」观 67
一、前言 67
二、《老子》中的「损」「益」观 68
三、从「损—益」互动观论「学」与「道」的关系 75
四、《老子》「损—益」思维与《易》的关系 80
五、结论 83
第四章:《老子》资料与黄老哲学之探究 85
一、前言 85
二、《老子》作为道家归属的指标 87
三、《老子》资料的丰富与多元性 98
四、《老子》资料中所呈现的哲学观念 108
五、「黄帝」与「老子」联系的哲学探究 112
六、结论 134
第五章:先秦老子后学之学术流派与哲学问题探究——以出土简帛道家资料为核心的讨论 137
一、前言 137
二、哲学问题所显示之分歧的必然性 138
三、哲学问题的传承与转化 146
四、转化后之哲学探究所呈现的学术派别 166
五、结论 174
第六章:《互先》及战国道家哲学论题探究 177
一、《互先》一文的简序与理解 177
二、《互先》所显示的战国道家哲学论题 189
三、结论 209
第三编 出土文献与先秦儒家哲学论题 211
第七章:竹简《五行》的「五行」研究 213
一、前言 213
二、「五行」说的历史承传简述 214
三、「五行」与「五常」 218
四、「德之五行」的哲学意义 224
五、结论 238
第八章:「德之行」与「行」的哲学意义 241
一、前言 241
二、「行」的哲学意义 242
三、「德之行」的哲学意义 247
四、「德之行五」与《孟子》中「心性说」的关系 250
五、结论 256
第九章:儒家简帛佚籍中「德」与「色」的辨析 259
一、「色」之为哲学问题的起源与意义 259
二、「色」的分歧与「成德」 264
三、「色」及其根源探究的可能发展 270
四、结论 273
第十章:由《性情论》探究孔子后学之「情」论 275
一、前言 275
二、「情」的意义与重要性兼及孔子之「情」论 277
三、《中庸》、《乐记》关于「情」的论述 282
四、《性情论》中关于「情」的论述 291
五、结论 298
第四编出土文献与先秦儒道哲学论题 301
第十一章:从「民之父母」论先秦儒家与《管子》的为政观 303
一、先秦儒家关于「民之父母」的哲学探究 303
二、《管子》中「民之父母」的「法」哲学观 311
三、结论 316
第十二章:儒家佚籍、《孟子》及《管子》四篇心性学之系谱 319
一、前言 319
二、「心—性」哲学论究的起源 320
三、明德与心性情之探究 323
四、《孟子》心性说 332
五、《管子》四篇心气说与儒家心性情说的关系 336
六、结论 342
徵引书目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