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常识 1
一、中外文学知识 1
文论基础知识 1
艺术真实 1
创作灵感 1
形象思维 1
艺术美 1
审美范畴 2
审美要素 2
审美直觉 2
审美知觉 2
审美经验 2
审美趣味 2
审美标准 2
审美理想 3
审美价值 3
造型艺术 3
空间艺术 3
时间艺术 3
视觉艺术 3
听觉艺术 4
语言艺术 4
艺术风格 4
中国文学常识 4
屈宋 4
扬马 4
三曹 4
建安七子 5
初唐四杰 5
元白 5
三苏 5
唐宋八大家 6
豪放派 6
婉约派 6
公安派 6
常州词派 6
桐城派 6
浙西词派 7
西方文学常识 7
文艺复兴 7
古典主义 7
启蒙运动 7
实证主义 7
自然主义 7
象征主义 8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8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8
批判现实主义 8
结构主义 9
新批评 9
现象学 9
存在主义 9
解释学 9
接受美学理论 10
精神分析 10
唯意志论 10
柏拉图 10
亚里士多德 10
贺拉斯 10
朗吉弩斯 10
圣·奥古斯丁 11
但丁 11
布瓦洛 11
伏尔泰 11
卢梭 11
狄德罗 12
维科 12
黑格尔 12
康德 12
歌德 12
席勒 13
谢林 13
巴尔扎克 13
叔本华 13
尼采 13
左拉 14
波德莱尔 14
弗洛伊德 14
叶芝 14
荣格 14
兰色姆 15
巴赫金 15
罗兰·巴特 15
海德格尔 15
英伽登 15
乔治·布莱 15
伽达默尔 15
姚斯 16
伊瑟尔 16
车尔尼雪夫斯基 16
普列汉洛夫 16
杜勃罗留波夫 16
卢卡契 16
《理想国》 17
《诗学》 17
《论崇高》 17
《美育书简》 17
《判断力批判》 17
《<克伦威尔〉序》 18
《艺术哲学》 18
《象征主义宣言》 18
《艺术与视知觉》 18
《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 18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18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8
《理解大众文化》 19
二、中外音乐知识 19
中国音乐常识 19
原始社会的乐器 19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 19
西周的礼乐制度 19
楚声 19
《诗》的代表性音乐曲式 20
说唱音乐的发展 20
汉乐府 20
唐大曲 20
唐大曲的兴盛 21
词调歌曲 21
白石道人歌曲 21
宋杂剧 21
元曲 22
鼓吹乐 22
西安鼓乐 22
丝竹乐 22
弹词 22
鼓词 23
戏曲音乐的形成 23
明、清小曲 23
小调 23
号子 23
信天游 24
花儿 24
花鼓 24
采茶 24
花灯 25
广东音乐 25
二人台牌子曲 25
弦索十三套 26
福建南曲 26
侗族大歌 26
十二木卡姆 26
蒙古族长调 26
西洋音乐传入 27
学堂乐歌 27
新式音乐社团 27
早期专业音乐教育 28
现代抒情歌曲的创作 28
现代少儿歌曲的创作 28
现代钢琴独奏音乐创作 29
秧歌剧 29
新歌剧 29
现代电影音乐创作 30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 30
阿炳与《二泉映月》 30
任光的电影音乐创作 31
聂耳的电影音乐创作 31
王光祈的音乐美学思想 31
五六十年代的合唱音乐创作 32
革命样板戏 32
改革开放后的合唱音乐 32
通俗音乐发展 33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 33
中国电视音乐发展 34
《九歌》 34
《阳关三叠》 34
《高山流水》 35
《广陵散》 35
《十面埋伏》 35
《潇湘水云》 35
《病中吟》 35
《教我如何不想她》 36
《海韵》 36
《良宵》 36
《长恨歌》 36
《牧童短笛》 36
《大路歌》 36
《金蛇狂舞》 37
《毕业歌》 37
《铁蹄下的歌女》 37
《思乡曲》 37
《游击队歌》 37
《四季歌》 37
《黄河大合唱》 38
《嘉陵江上》 38
《八路军进行曲》 38
《在那遥远的地方》 38
《南泥湾》 38
《白毛女》 38
《春节序曲》 39
《梁祝》 39
《红珊瑚》 39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9
《长征组歌》 39
沈心工 40
李叔同 40
黎锦晖 40
赵元任 40
贺绿汀 41
冼星海 41
吕骥 41
聂耳 42
王洛宾 42
郑律成 42
时乐蒙 42
雷振邦 43
马可 43
陈钢 43
傅庚辰 44
谷建芬 44
施光南 44
王立平 44
赵季平 44
谭盾 45
西方音乐常识 45
节奏 45
节拍 45
旋律 46
格里高利圣咏 46
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的历史价值 46
世俗音乐的形成及特点 47
中世纪的复调音乐及其形式 47
奥尔加农 47
经文歌 48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48
中世纪音乐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48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48
巴洛克时期欧洲音乐的发展 49
古典主义音乐 49
浪漫主义音乐 49
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50
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念 50
民族乐派 51
印象主义音乐 51
20世纪现代音乐 51
20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 51
新世纪音乐 52
通俗音乐 52
交响曲 52
交响诗 53
协奏曲 53
室内乐 53
狂想曲 53
幻想曲 54
组曲 54
进行曲 55
谐谑曲 55
小夜曲 55
摇篮曲 55
即兴曲 56
奏鸣曲 56
变奏曲 56
回旋曲 57
序曲 57
前奏曲 57
间奏曲 58
康塔塔 58
清唱剧 58
大合唱 58
歌剧 59
咏叹调 59
弥撒曲 59
赋格曲 59
巴赫 60
亨德尔 60
维 60
尔第 60
海顿 60
海顿交响乐的特点 61
莫扎特 61
莫扎特音乐的特点 61
贝多芬 62
贝多芬的创作特点 62
舒伯特 62
柏辽兹 63
韦伯 63
门德尔松 63
舒曼 63
肖邦 64
李斯特 64
罗西尼 64
勃拉姆斯 64
威尔第 65
瓦格纳 65
比才 65
格里格 65
柴可夫斯基 66
格林卡 66
五人强力集团 66
穆索尔斯基 67
贝德里希·斯美塔那 67
德沃夏克 67
西贝柳斯 67
德彪西 68
拉赫玛尼诺夫 68
勋伯格 68
斯特拉文斯基 68
格什温 69
肖斯塔科维奇 69
普罗科菲耶夫 69
三、中外舞蹈知识 70
舞蹈基础知识 70
舞蹈 70
舞蹈艺术的起源 70
舞蹈的特性 70
舞蹈种类 70
舞蹈的功能 71
人体动作 71
舞蹈动作 71
舞蹈形象 71
舞蹈组合 72
舞蹈语汇 72
舞蹈构图 72
舞蹈演员 72
舞蹈编导 72
舞蹈作品类型 72
舞蹈美感 73
舞蹈欣赏 73
舞蹈评论 73
祭祀舞蹈 73
图腾舞蹈 73
巫舞 74
宗教舞蹈 74
中国舞蹈常识 74
佛教舞蹈 74
东巴舞 74
宫廷舞蹈 74
原始祭祀舞 74
中国古典舞 75
中国古代著名的舞蹈作品 76
中国古代著名的舞蹈家 76
礼崩乐坏 77
中国古代乐舞演出场所 77
敦煌舞蹈特点 78
鼓舞和公莫舞 78
戏曲、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的区别 78
中国戏曲舞蹈的形式美感 78
舞蹈的“形、神、劲、律” 79
舞蹈的“手眼身法步” 79
舞蹈的“三节六合” 79
中国民间舞蹈 79
中国民间舞蹈种类 79
中国民间舞蹈主要内容 79
秧歌舞蹈特点 80
维吾尔族舞蹈特点 80
蒙古族舞蹈特点 80
朝鲜族舞蹈特点 81
傣族舞蹈特点 81
满族舞蹈特点 81
藏族舞蹈特点 81
《扇舞丹青》 82
《秦俑魂》 82
《鄂尔多斯》 82
《盅碗舞》 82
《长鼓舞》 83
《摘葡萄》 83
《水》 83
《雀之灵》 83
《奔腾》 83
《黄土黄》 84
红色娘子军》 84
《饥火》 84
《潮汐》 84
雷和雨》 84
戴爱莲 85
李承祥 85
舒巧 85
孙颖 86
陈维亚 86
资华筠 86
陈爱莲 86
张继刚 87
贾作光 87
莫德格玛 87
崔美善 87
刀美兰 88
阿依吐拉 88
杨丽萍 88
白淑湘 88
金星 88
吴晓邦 89
曹诚渊 89
王玫 89
西方舞蹈常识 89
芭蕾 89
席间芭蕾 89
慕间芭蕾 90
喜剧芭蕾 90
歌剧芭蕾 90
芭蕾演员的“三长一小一高” 90
芭蕾的“开、绷、直、立” 90
早期芭蕾艺术特征 90
早期芭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91
浪漫芭蕾 91
古典芭蕾 91
“双人舞”模式 91
“性格舞”模式 92
现代芭蕾艺术特征 92
现代舞的起源 92
现代舞的流变 92
现代舞审美标准 93
现代舞动作规范 93
《皇后喜剧芭蕾》 93
《仙女》 93
《吉赛尔》 94
《海盗》 94
《希尔薇娅》 94
《葛蓓丽娅》 94
《堂吉诃德》 94
《天鹅湖》 95
睡美人》 95
《胡桃夹子》 95
天鹅之死》 95
《仙女们》 95
《火鸟》 96
《春之祭》 96
《奥涅金》 96
《多少悬在半空中》 96
《莎乐美》 97
《房间》 97
《绿桌》 97
《趋势》 97
《火之舞》 97
《马赛曲》 98
《春之歌》 98
《拉达》 98
《阿帕拉契亚的春天》 98
《新舞蹈》 98
《阿多尼斯之死》 98
《米勒咖啡厅》 98
《海滨广场》 98
《横冲直撞》 99
《摩尔人的帕凡舞》 99
《启示录》 99
空间点》 99
马里乌斯&彼季帕 99
伊万诺夫 99
伊莎多拉&邓肯 100
格莱姆 100
坎宁汉 101
韩芙丽 101
肖恩 101
佳吉列夫 102
米哈伊尔&福金 102
巴兰钦 103
贝雅 103
佩蒂 103
玛丽&塔里奥妮 104
乌兰诺娃 104
玛戈&芳婷 105
海蒂 105
鲁道夫&努里耶夫 105
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 106
林蒙 106
玛莎&格雷姆 107
皮娜&鲍希 107
四、中外美术知识 107
中国美术常识 107
彩陶 107
黑陶 108
原始瓷器 108
司母戊大方鼎 108
秦代陶塑兵马俑 108
击鼓说唱俑 108
霍去病墓石刻 108
马踏飞燕 109
汉代帛画 109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109
鹿王本生故事图》 109
《女史箴图》 109
《洛神赋图》 109
唐三彩 109
“三远” 109
瘦金体 109
《韩熙载夜宴图》 110
《清明上河图》 110
以形写神 110
传神论 110
书画同源 110
《历代名画记》 110
顾恺之 110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111
“二王” 111
颠张狂素 111
南宋四家 111
“马一角” 111
夏半边” 111
元四家 111
黄公望 112
浙派 112
吴门四家 112
白阳青藤 112
松江派 112
董其昌 112
南北宗论 113
清初“四王” 113
清六家 113
清初“四僧” 113
八大山人 113
石涛 114
扬州八怪 114
岭南画派 114
赵之谦 114
决澜社 114
徐悲鸿 114
刘海粟 115
林风眠 115
张大千 115
北齐南黄 115
黄宾虹 115
齐白石 115
潘天寿 116
西方美术常识 116
原始美术 116
古埃及美术 116
正面律 116
方尖碑 116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 116
古希腊美术 116
黑绘风格 116
帕特农神庙 117
《拉奥孔》 117
古罗马美术 117
拜占庭美术 117
圣索菲亚教堂 117
罗马式美术 117
哥特式建筑 117
文艺复兴中的美术 118
威尼斯画派 118
样式主义 118
巴洛克建筑 118
古典主义美术 118
现实主义美术 118
荷兰画派 119
洛可可美术 119
新古典主义美术 119
浪漫主义美术 119
印象主义 119
新印象主义 119
后印象主义 119
野兽派绘画 120
立体主义 120
未来主义 120
形而上画派 120
表现主义 120
桥社 120
波普艺术 120
观念艺术 120
大地艺术 121
达·芬奇 121
米开朗基罗 121
拉斐尔 121
提香 121
丢勒 121
荷尔拜因 121
伦勃朗 121
安格尔 122
塞尚 122
马蒂斯 122
毕加索 122
蒙克 122
康定斯基 122
五、中外戏剧知识 123
戏剧基础知识 123
话剧 123
哑剧 123
诗剧 123
序幕 123
尾声 123
潜台词 123
虚拟动作 123
程式动作 123
舞台艺术 124
场面调度 124
内心独白 124
第四堵墙 124
本色表演 124
性格表演 124
中国戏剧常识 124
戏曲 124
傩 124
行当 125
生 125
旦 125
青衣 125
净 125
末 125
丑 125
龙套 126
唱念做打 126
手眼身法步 126
髯口 126
行头 126
俳优 126
参军戏 126
百戏 127
傀儡戏 127
影戏 127
宫调 127
教坊 127
曲谱 127
代面 127
《踏谣娘》 127
《霓裳羽衣曲》 128
传奇 128
梨园弟子 128
滑稽戏 128
唱赚 128
勾栏瓦舍 128
南曲 129
北曲 129
曲牌 129
南戏 129
南戏四大本 129
戏文 129
元杂剧 129
科、介 130
题目正名 130
诸宫调 130
《刘知远诸宫调》 130
《董解元西厢记》 130
元代神话戏“双璧” 131
元代杂剧水浒戏 131
元曲四大家 131
I临川派 131
临川四梦 131
汤沈之争 131
六十种曲》 132
吴江派 132
骈俪派 132
“一、人、永、占” 132
南洪北孔 132
四婵娟》 132
《闲情偶寄》 132
花、雅之争 133
关汉卿 133
王实甫 133
马致远 133
白朴 133
纪君祥 133
杨显之 133
石君宝 133
郑光祖 134
高明 134
徐渭 134
康海 134
汤显祖 134
洪昇 134
孔尚任 134
方成培 134
梁辰鱼 134
《长生殿》 134
《桃花扇》 135
《雷峰塔》 135
《浣纱记》 135
《窦娥冤》 135
《西厢记》 136
《汉宫秋》 136
《墙头马上》与《梧桐雨》 136
《赵氏孤儿》 136
《潇湘雨》 136
《秋胡试妻》 137
《倩女离魂》 137
《琵琶记》 137
《四声猿》 137
《中山狼》 137
《牡丹亭》 137
四大声腔 138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138
中国古典十大喜剧 138
文明戏 138
春柳社 138
国剧运动 139
爱美剧运动 139
街头剧 139
活报剧 139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39
欧阳予倩 139
郭沫若 140
丁西林 140
洪深 140
田汉 141
老舍 141
夏衍 142
阳翰笙 142
李健吾 142
于伶 142
陈白尘 143
曹禺 143
宋之的 143
吴祖光 144
《获虎之夜》 144
《名优之死》 144
《少奶奶的扇子》 145
《压迫》 145
《一只马蜂》 145
《屈原》 145
《虎符》 145
《黑奴恨》 146
《天国春秋》 146
《雷雨》 146
《日出》 147
《北京人》 147
《升官图》 147
《雾重庆》 147
《风雪夜归人》 147
《丽人行》 147
《霓虹灯下的哨兵》 148
《茶馆》 148
龙须沟》 148
《上海屋檐下》 148
《关汉卿》 149
外国戏剧常识 149
现实主义戏剧 149
自然主义戏剧 149
唯美主义戏剧 149
象征主义戏剧 149
表现主义戏剧 150
埃斯库罗斯 150
索福克勒斯 150
欧里庇得斯 150
阿里斯托芬 150
莎士比亚 150
雪莱 151
高乃依 151
莫里哀 151
雨果 151
尤涅斯库 151
贝克特 151
歌德 152
席勒 152
布莱希特 152
易卜生 152
斯特林堡 152
梅特林克 152
萧伯纳 152
果戈理 152
契诃夫 153
奥尼尔 153
阿瑟·米勒 153
威廉斯 153
维伽 153
拉辛 153
小仲马 153
豪普特曼 153
沃尔夫 154
王尔德 154
奥斯特洛夫斯基 154
萨特 154
加谬 154
迪伦马特 154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154
《俄狄浦斯王》 155
《美狄亚》 155
《哈姆莱特》 155
《李尔王》 156
《奥赛罗》 156
《麦克白》 156
《罗密欧与朱丽叶》 156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157
《熙德》 157
《伪君子》 158
《吝啬鬼》 158
《秃头歌女》 158
浮士德》 158
《阴谋与爱情》 159
《伽利略传》 159
《玩偶之家》 159
《万能机器人》 160
《鳏夫的房产》 160
《老妇还乡》 160
《钦差大臣》 160
《海鸥》 160
《推销员之死》 160
《玻璃动物园》 161
《中锋在黎明前死去》 161
《阿卡奈人》 161
一仆二主》 162
《茶花女》 162
《苍蝇》 162
六、中外电影知识 162
中国电影常识 162
“延安电影团” 162
国防电影 162
孤岛电影 163
“十七年”电影 163
“三战”电影 163
“三队”电影 163
二十二大明星 164
样板戏电影 164
北影四大帅 164
南谢北谢 164
中国五代电影导演 164
第六代及新生代导演 166
王朔电影年 167
香港新浪潮 167
台湾新电影 167
张石川 167
郑正秋 168
孙瑜 168
史东山 168
费穆 168
蔡楚生 168
石挥 168
桑弧 168
王家乙 169
谢晋 169
张艺谋 169
张元 169
贾樟柯 169
王小帅 169
冯小刚 169
吴宇森 169
王家卫 170
侯孝贤 170
李安 170
《定军山》 170
《阎瑞生》 170
《孤儿救祖记》 170
《玉梨魂》 170
《火烧红莲寺》 171
《姊妹花》 171
《狂流》 171
《春蚕》 171
《渔光曲》 171
《神女》 171
《马路天使》 172
《一江春水向东流》 172
《小城之春》 172
《武训传》 172
《乌鸦与麻雀》 173
《我们夫妇之间》 173
《南征北战》 173
《柳堡的故事》 173
《五朵金花》 173
《青春之歌》 174
《刘三姐》 174
《农奴》 174
《李双双》 174
《冰山上的来客》 174
《阿诗玛》 174
《春苗》 175
《小花》 175
《天云山传奇》 175
《人到中年》 175
《一个和八个》 175
《黄土地》 176
《猎场札撒》 176
《孩子王》 176
《红高粱》 176
《老井》 176
《开国大典》 176
《大红灯笼高高挂》 177
《活着》 177
《阳光灿烂的日子》 177
《小武》 177
《甲方乙方》 177
十七岁的单车》 177
《英雄》 178
《疯狂的石头》 178
《南京!南京!》 178
《建国大业》 178
《唐山大地震》 178
《让子弹飞》 179
西方电影常识 179
停机再拍 179
最后一分钟营救 179
第七艺术 179
上镜头性 179
蒙太奇 179
敖德萨阶梯 180
卢米埃尔兄弟 180
梅里爱 180
大卫·格里菲斯 180
爱森斯坦 180
普多夫金 181
让·雷诺阿 181
希区柯克 181
尤里斯·伊文思 181
罗伯特·罗西里尼 181
费德里科·费里尼 181
安东尼奥尼 182
特吕弗 182
戈达尔 182
罗伯·格里耶 182
英格玛·伯格曼 182
黑泽明 182
科波拉 183
乔治·卢卡斯 183
马丁·斯科西斯 183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183
《火车大劫案》 184
《一个国家的诞生》 184
《党同伐异》 184
《北方的纳努克》 184
《战舰波将金号》 184
《夏伯阳》 185
《公民凯恩》 185
《偷自行车的人》 185
《罗生门》 185
《罗马十一时》 185
《东京物语》 186
《雁南飞》 186
《广岛之恋》 186
《邦尼和克莱德》 186
《逍遥骑士》 186
007系列电影 187
《真实的谎言》 187
《阿凡达》 187
七、电视艺术知识 187
中国电视剧常识 187
电视剧 187
电视小戏 187
直播电视剧 188
电视单本剧 188
电视连续剧 188
电视系列剧 188
电视室内剧 188
电视报道剧 188
情景喜剧 188
家庭伦理剧 188
红色经典 188
飞天奖 188
金鹰奖 189
胡旭 189
蔡骧 189
王扶林 189
蔡晓晴 189
康洪雷 190
郑晓龙 190
杨亚洲 190
沈好放 190
胡玫 190
杨阳 190
林汝为 190
陈家林 190
潘霞 190
陈胜利 190
金韬 191
张绍林 191
兰晓龙 191
高满堂 191
姜伟 191
王朝柱 191
万方 191
陆天明 191
张宏森 191
邹静之 191
刘恒 191
冯延飞 191
王海鸰 191
巴特尔 192
邓原 192
《一口菜饼子》 192
《党救活了他》 192
《焦裕禄》 192
《凡人小事》 192
《新岸》 192
《蹉跎岁月》 192
女记者的画外音》 192
《敌营十八年》 192
新星》 193
《新闻启示录》 193
《高山下的花环》 193
《走向远方》 193
《今夜有暴风雪》 193
《四世同堂》 194
《红楼梦》 194
《努尔哈赤》 194
《希波拉克底誓言》 194
《渴望》 194
过把瘾》 195
《半边楼》 195
《篱笆·女人和狗》 195
《辘轳·女人和井》 195
《古船·女人和网》 195
《黑槐树》 195
《北京人在纽约》 195
编辑部的故事》 196
《潮起潮落》 196
《情满珠江》 196
《孽债》 196
《九一八大案纪实》 196
《三国演义》 196
《英雄无悔》 197
《苍天在上》 197
《大雪无痕》 197
《牛玉琴的树》 197
《和平年代》 197
党员二愣妈》 197
《水浒传》 197
《年轮》 198
《雍正王朝》 198
《大明宫词》 198
《牵手》 198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8
《中国命运的决战》 198
《戏说乾隆》 198
《宰相刘罗锅》 199
《康熙微服私访记》 199
《长征》 199
《激情燃烧的岁月》 199
《空镜子》 199
《刘老根》 199
《乡村爱情》 199
《希望的田野》 200
《神医喜来乐》 200
《青衣》 200
《 DA师》 200
《世纪之约》 200
《大宅门》 200
《延安颂》 200
《亲情树》 201
《结婚十年》 201
《浪漫的事》 201
《郭秀明》 201
《任长霞》 201
《三连襟》 201
《汉武大帝》 201
《记忆的证明》 201
《亮剑》 202
《恰同学少年》 202
《誓言无声》 202
《八路军》 202
《金婚》 202
《潜伏》 202
《北风那个吹》 202
《闯关东》 203
《士兵突击》 203
《粉红女郎》 203
《武林外传》 203
《解放》 203
《茶馆》 203
电视艺术常识 204
非线性编辑技术 204
虚拟演播室技术 204
八、艺术设计知识 204
设计的起源 204
中国历代设计概况 204
复兴古希腊和图斯坎风格设计 206
英国古典复兴主义特点 206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206
威廉·莫里斯及其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 206
新艺术运动 207
法国“新艺术”运动的陶瓷设计 207
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 207
“新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发展 207
装饰艺术运动 208
装饰艺术运动成因 208
法国装饰艺术运动的发展 208
洛杉矶装饰艺术建筑类型 208
英国装饰艺术运动 208
好莱坞风格 209
现代主义设计 209
现代主义设计产生背景 209
现代主义设计代表 209
荷兰“风格派”特征 210
意大利设计的人文主义 210
德国新理性主义设计 210
波普运动 210
系统设计的确立 211
国际主义风格及其发展 211
人体工程学 211
瑞典现代设计 211
丹麦现代设计 212
芬兰现代设计 212
日本现代设计 212
意大利现代设计 212
荷兰现代设计 213
西班牙现代设计 213
瑞士现代设计 213
美国现代设计特征 213
后现代主义风格 214
后现代主义风格特征 214
解构主义 214
新现代主义理论 214
哥特式风格 214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设计 214
巴洛克风格 215
新希腊主义风格 215
折中主义 215
唯美主义运动 215
青年风格运动 215
象征主义艺术 215
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215
表现主义 215
未来主义 215
新版式设计 215
机器美学 215
高技术风格 215
过度高科技风格 216
晚期现代主义 216
诺瓦希托运动 216
符号性古典主义 216
潜伏的古典主义 216
原教旨古典主义 216
规范古典主义 216
现代传统主义 216
包豪斯设计学院 216
减少主义风格 218
德意志工业同盟 218
手工艺行会 218
工艺美术展览协会 218
格拉斯哥四人设计集团 218
自由美学社 219
维也纳分离派 219
六人集团 219
孟菲斯 219
芝加哥学派 219
约翰·纳什 219
安东尼奥·高迪 219
伊顿及其现代色彩学 219
雷蒙·罗维 220
阿尔瓦·阿图 220
蒙德里安 220
里特维特 220
格罗佩斯 220
福田繁雄 220
田中一光 220
“少即多” 221
金特·凯泽 221
冈特·兰堡 221
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 221
192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 221
苏联新设计展览 221
设计的本质 221
产品设计 221
工业设计 221
环境设计 222
视觉传达设计 222
企业形象设计 222
系统设计 222
原始陶器特征 222
半坡类型彩陶 222
庙底沟类型彩陶 222
马家窑文化彩陶 222
幌子 223
简、帛 223
金银平脱 223
螺钿 223
雕漆 223
汝窑 223
官窑 223
定窑 223
钧窑 223
青花瓷 223
斗彩 223
五彩 223
景泰蓝 224
宣德炉 224
南桃北柳 224
粉彩 224
珐琅彩 224
泥人张 224
月份牌 224
圣家族大教堂 224
文森公寓 224
古埃尔公园 224
米拉公寓 224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224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225
第三国际纪念碑 225
古巴革命海报 225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225
波兰海报设计 225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225
索尼设计 226
美国CBS形象设计 226
美国“图钉”设计 226
红屋 226
新艺术之家 226
现代之家 227
韦奇伍德工厂 227
红蓝椅 227
新精神宫 227
《风格》杂志 227
《为真实世界的设计》 227
《建筑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27
艺术理论 228
一、艺术概论 228
“艺术”的基本涵义 228
艺术活动的构成要素 228
艺术的形式 228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28
艺术结构的基本原则 229
形式美的基本构成规律 230
艺术分类方法 230
艺术起源之劳动说 230
艺术起源于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 231
艺术起源之模仿说 231
艺术起源之表现说 231
艺术起源之游戏说 232
艺术起源之巫术说 232
传媒变迁与艺术发展相互影响 232
艺术发展中的继承和创新 233
艺术同政治的关系 233
艺术同道德的关系 234
艺术同宗教的关系 234
艺术同哲学的关系 234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235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235
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定成正比 236
社会心理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236
艺术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从属关系 236
艺术的实用功能 236
艺术的精神功能 237
审美与娱乐 237
艺术的娱乐作用 237
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 237
寓教于乐 238
美育与艺术教育 238
艺术作品的内容 239
艺术作品的情节 239
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层次 239
艺术意蕴的特点 239
艺术的题材 240
艺术作品题材的重大性与多样化 240
艺术生产的意义与特征 240
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 241
艺术消费的二重性 241
审美想象的特征 241
灵感的特征 242
艺术意境 242
艺术典型 242
典型的共性与个性 242
熟悉的陌生人 242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243
艺术风格 243
趣味无争辩 243
文如其人 243
欣赏主体的先在心理结构 244
召唤结构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 244
期待视野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 244
审美距离 244
所有的艺术都是美的吗? 245
美的基本涵义 245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245
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245
艺术创造中雅与俗的关系 245
优美 245
悲剧 245
崇高 246
滑稽 246
悲剧性美感 246
艺术欣赏的过程 246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246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与共同美感 247
艺术批评的涵义和任务 247
艺术批评的作用 247
艺术批评和艺术欣赏 248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批评标准 248
艺术是作家的白日梦 248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联系 248
文学形象的特殊性 248
广义戏剧概念 249
艺术的民族性 249
艺术家不一定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 249
艺术家的基本修养 250
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 250
理解艺术家的天才和疯狂的关系 250
形象思维 250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251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 251
抽象思维在艺术思维中的作用 251
艺术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 252
艺术思潮产生的条件 252
艺术流派形成的方式 252
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252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253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253
自然主义的基本特征 253
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 253
艺术作品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254
艺术思潮同艺术流派的关系 254
卡塔西斯 254
净化 254
领悟 255
延留 255
二、文艺理论 255
中国古代文论 255
“兴观群怨”说 255
诗言志 255
《毛诗序》 255
赋比兴 256
“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 256
《文赋》 256
《文心雕龙》 257
《诗品》 257
《诗式》 257
《戏为六绝句》 258
《二十四诗品》 258
《岁寒堂诗话》 258
《沧浪诗话》 258
《词源》 259
《诗人玉屑》 259
《曲品》 259
《曲律》 259
《原诗》 260
《艺概》 260
西方文论 260
柏拉图的“模仿说” 260
柏拉图的“灵感说” 260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本质论” 261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261
崇高作品的特征 261
奥古斯丁“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 26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262
伏尔泰的文艺思想 262
“回到自然” 262
《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263
康德的艺术思想 263
康德的“游戏说” 263
康德的“艺术天才论” 264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64
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 264
黑格尔的“理想性格论” 264
艺术创作应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265
《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及其内涵 265
王尔德“艺术与道德无关” 265
克罗齐“直觉主义艺术观” 265
瓦莱里“诗人是孤独的” 266
浪漫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 266
现实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 266
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266
实证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及基本特征 266
自然主义文学理论 267
欧洲文明源于基督教的文化史观 267
自然主义文学决定论 267
非理性转向 267
语言论转向 268
“陌生化”理论 268
弗洛伊德“文学艺术与白日梦” 268
意识流文学理论 269
语境理论 269
“构架一肌质”理论 269
“现象学还原”和“悬置”说 269
文学作品结构的四层次 270
海德格尔“‘世界’与‘大地’的冲突” 270
萨特的“文学本质论” 270
“超现实的真实”及悲剧性与喜剧性 270
马列文论 271
劳动创造了美 271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 271
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271
艺术的社会功能 272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 272
反映论美学 273
艺术形象的特征 273
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27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 273
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74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274
“陌生化”戏剧理论 274
开放的现实主义 275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产品” 275
阿多诺“文化工业论” 275
马尔库塞“单面人” 276
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 276
历史符号学 276
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277
审美意识形态论 277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的合理性” 277
“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 277
艺术的倾向性 277
心理能量消耗说 278
《德意志意识形态》 278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278
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 278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78
文艺源泉论 279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79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79
三、音乐理论 280
中国音乐理论 280
先秦音乐论著 280
先秦道、墨儒派的音乐美学思想 280
《乐记》 280
三分损益法及其意义 281
五声调式 281
《声无哀乐论》 281
工尺谱 282
新法密律 282
《谿山琴况》 282
西方音乐理论 282
古希腊时期的音乐社会观 282
亚里士多德的音乐理论体系 283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美学特征 283
四、美术理论 284
中国美术理论 284
有道有艺,道艺并行 284
艺必以道为归 284
画即是道,道法自然 284
参禅识画 285
惟画通禅 285
画含万物 285
“畅神说” 285
山水写吾人心 286
迁想妙得 286
应目会心 286
外师与中得 287
无穷出清新 287
搜尽奇峰打草稿 287
思与熟 288
画无定法 288
六法 288
六要 289
四格 289
形似与神似 289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290
传神阿堵 290
以形写神 290
生知与后学 290
取之象外 291
诗与画 291
意境的创造 291
诗画结合须浑然天成 292
诗画一律 292
道与媚 292
五俗 293
以平取胜 293
巧拙互用 293
天真自得 294
作画四忌 294
意在笔先 294
西方美术理论 294
绘画模仿自然 294
绘画的理想化 295
绘画的传神 295
意象和想象 295
“镜子”说 296
阿尔贝蒂的新绘画纲领 296
绘画与雕塑的特征 296
写实主义 297
虚构理论 297
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 297
莱辛论绘画的特殊规律 298
普桑的古典主义 298
雷诺兹的古典主义 298
安格尔的古典主义 298
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 299
库尔贝的现实主义 299
米勒和柯罗的现实主义 299
罗丹的现实主义 300
印象主义 300
新印象主义 300
后印象主义 301
野兽派 301
立体主义 301
德国表现主义 302
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 302
构成主义 302
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 303
贝尔的形式主义理论 303
未来主义 303
达达主义 304
超现实主义 304
抽象表现主义 304
大色域绘画的平面抽象理论 305
极少主义 305
观念艺术 305
波普艺术 306
超级写实主义 306
“新绘画”理论 306
后现代艺术 307
五、电影理论 307
中国电影理论 307
影戏理论 307
软性电影论 308
左翼电影运动 309
《电影的锣鼓》 310
“三突出” 310
《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310
新时期关于电影本体的论争 311
中国电影的民族化 312
谢晋电影模式 313
地下电影 314
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发展战略 314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两个创作高峰期 316
西方电影理论 318
巴赞的影像本体论 318
“木乃伊”情结 318
长镜头美学 318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电影本性论(物质现实复原论) 319
“作者论”的产生 319
符号学电影理论 320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320
叙事学电影理论 321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321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 322
布莱顿学派及其历史功绩 322
艺术电影运动 322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323
法国印象派电影 323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风格 324
苏联蒙太奇学派 324
库里肖夫效应 324
电影眼睛派 325
联想蒙太奇 325
杂耍蒙太奇 325
理性蒙太奇 326
“奇异演员养成所” 326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326
好莱坞片厂体系 326
制片人制度 326
明星制度 327
摄影机自来水笔 327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327
法国电影新浪潮 328
电影手册》 328
左岸派电影 329
“新德国电影运动” 329
新好莱坞的产生 330
有声电影 330
类型电影 330
西部片 331
“白色电话”影片 331
黑色电影 331
公路片 331
独立电影 332
六、电视艺术理论 332
电视剧理论 332
“走自己的路”的含义 332
电视剧文体意识的觉醒 332
历史反思与电视剧 332
审美的娱乐化和娱乐的审美化 332
电视剧艺术创作中的非审美现象 333
电视剧的轰动效应 334
名著改编的美学原则 334
戏曲电视剧对传统戏曲形式的继承与发展 334
改革剧的成就 335
世俗生活剧 335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界定 336
历史题材电视剧美学类型 336
历史剧的正剧审美 337
历史戏说剧的娱乐性内涵 337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特征和美学追求 338
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美学趣味的变迁 339
“红色经典”的内涵和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339
青春偶像剧的特点 340
引进剧对内地电视剧创作的影响 340
韩剧的特点 341
电视文艺理论 341
电视艺术 341
电视艺术分类 342
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特质 342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343
电视的创造潜能 343
电视语言 344
电视艺术语言系统 344
电视艺术的思维方式 345
中国电视观念的嬗变 345
如何看待收视率 346
场性思维 346
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 346
电视画面构图 346
电视文学 346
电视艺术的文学性 347
电视文学性的画面体现方式 347
时空观念 347
电视艺术片及审美特征 347
电视风光艺术片 348
电视民俗艺术片 348
电视音乐艺术片 348
电视舞蹈艺术片 349
电视专题艺术片 349
电视文献艺术片 349
电视综艺节目 350
电视综艺节目的电视化 351
电视综艺栏目 351
电视文艺节目 351
电视综艺晚会 352
春节联欢晚会 352
中国电视纪实作品迅速发展 352
电视专题片 353
电视纪录片 353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异同 353
真人秀节目的类型 354
历年真题 356
中国传媒大学2010—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 356
中国传媒大学2010—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艺术综合试题 362
中国传媒大学2010—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艺术基础试题 366
参考书目 371
后记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