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行为理论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士心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10106892
  • 页数:5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刑法中行为理论的专著,属于刑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性质的成果,也是作者多年关注和研究行为理论问题的最终成果。本书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吸收、借鉴外国刑法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刑法学的立场,对我国刑法中的行为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论述,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国刑法中行为理论的专著。在内容上,本书按照“前构成要件行为——构成要件中的行为——具体行为形态”的体系结构,深入研究了刑法中前构成要件行为的概念、本质与功能,犯罪构成要件中危害行为的法律本质、构成要素与表现形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刑法中的常见行为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对归纳出的各种具体形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其中特别突出了对司法中难以把握的过失行为、原因自由行为、间接实行行为、持有行为等的论述,不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较以往的研究都有相当的突破。全书共9章,分别为:刑法中的基础行为;构成要件中的危害行为;故意犯罪的实行行为;过失行为;持有行为;间接正犯;亲手犯;原因自由行为;危害行为的其他形态。

第一章 刑法中的基础行为 1

第一节 基础行为概说 2

一、基础行为的概念 2

二、基础行为的理论功能 9

第二节 关于基础行为的学说与社会的因果行为论的提出 14

一、因果行为论 14

二、目的行为论 18

三、社会行为论 21

四、人格行为论 23

五、否定行为论 28

六、社会的因果行为论的提出 30

第三节 基础行为的事实内容 35

一、社会的因果支配 35

二、主观的行为意思 47

第二章 构成要件中的危害行为 60

第一节 危害行为的违法本质 60

一、关于违法本质的主要观点 61

二、二元论和结果无价值论的对立 66

三、笔者的立场:二元论 75

四、对批评意见的商榷 82

第二节 危害行为的实质阻却事由——不能犯 88

一、不能犯的含义 89

二、不能犯的标准 97

三、不能犯的类型 109

第三节 危害行为的形态 112

一、危害行为的事实形态 113

二、危害行为的规范形态 115

三、危害行为的实施形态 118

第三章 故意犯罪的实行行为 121

第一节 实行行为与共犯行为的界限 121

一、中外刑法理论中的观点争论 122

二、犯罪支配标准的确立 129

三、犯罪支配标准的意义 135

第二节 实行行为的着手 140

一、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关于“着手”标准的争论 141

二、英美法系刑法理论中关于“着手”标准的争论 145

三、我国刑法理论中关于“着手”标准的争论 152

四、实际案件中“着手”的判断标准 159

第三节 实行行为的终了 171

一、中外刑法理论中实行终了的观点述评 173

二、实行终了的判断标准 181

三、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实行终了判断 187

第四章 过失行为 192

第一节 过失行为的概念 192

一、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过失行为概念的由来 192

二、我国刑法中过失行为概念的提出 195

三、过失行为的要素 201

第二节 过失行为的形式内容 203

一、注意义务的本质 203

二、预见的程度 206

三、注意义务与不作为犯罪中的作为义务的区别 212

四、注意义务的确定 215

第三节 过失行为的实质内容 220

一、不被允许的危害结果 221

二、不被允许的结果与阻却违法事由 223

三、违反规范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28

第四节 过失行为的特殊问题 233

一、过失竞合 233

二、承担过失与监督过失 238

第五章 持有行为 243

第一节 持有行为的概念 243

一、“持有行为”的由来 243

二、持有行为的界定 245

三、持有行为的特征 255

第二节 持有行为的属性 261

一、现有理论的争论 262

二、既有观点的评析 267

三、自说的提出 275

第三节 持有犯罪的立法价值 281

一、持有犯罪的立法根据 281

二、持有犯罪的价值平衡 287

第四节 持有犯罪的罪过形式与证明责任 292

一、持有犯罪的罪过形式 292

二、持有犯罪的证明责任 299

第五节 持有行为的特殊问题 305

一、持有行为与共犯 305

二、持有行为的罪数性质 309

三、持有行为与上下游犯罪之间的罪数关系 312

第六章 间接正犯 317

第一节 间接正犯的概念 317

一、间接正犯概说 317

二、间接正犯概念的由来 321

三、间接正犯的界定 325

第二节 间接正犯的本质 331

一、间接正犯的理论属性 331

二、间接正犯的正犯性 334

第三节 间接正犯的界限 343

一、间接正犯和教唆犯的区别 343

二、间接正犯和“片面共犯”的区别 347

三、间接正犯与其他行为形态的区别 352

第四节 工具行为的类型 357

一、中外刑法理论中工具行为类型的划分方式 357

二、我国刑法中工具行为的类型 364

第五节 工具行为的具体形态 367

一、不具有刑法意义的行为 367

二、缺乏犯罪客体的行为 371

三、不符合犯罪客观方面要件的行为 373

四、缺乏犯罪主体要件的行为 376

五、缺乏犯罪主观要件的行为 386

六、正犯性行为 395

第六节 利用者的行为 404

一、主观的犯罪意图 404

二、客观的支配行为 407

第七节 间接正犯的着手与终了 410

一、间接正犯的着手 410

二、间接正犯的终了 423

第八节 间接正犯的认识错误 425

一、间接正犯与狭义共犯的错误 426

二、被利用者中途知情 433

第九节 间接正犯的其他问题 437

一、间接正犯与罪数 437

二、间接正犯与共犯 441

三、被利用者的实施过限、不足与转化 444

四、利用者对被利用者利用支配关系的解除 447

五、非正犯间接行为 450

第七章 亲手犯 453

第一节 亲手犯的概念和类型 453

一、亲手犯的概念 453

二、亲手犯的类型 458

第二节 亲手犯的犯罪形态 467

一、亲手犯的形态概说 467

二、亲手犯的具体形态 470

第三节 亲手犯的共同正犯 493

一、亲手犯与共同正犯的成立 493

二、亲手犯与共同正犯的未遂形态 495

第八章 原因自由行为 498

第一节 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 498

一、原因自由行为概念的由来 498

二、原因自由行为概念的界定 500

三、原因自由行为与相关行为形态的区别 506

第二节 原因自由行为的结构与类型 509

一、原因自由行为的结构 509

二、原因自由行为的类型 512

第三节 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根据与我国刑法的相关完善 516

一、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根据 516

二、我国刑法关于原因自由行为的立法完善 524

第四节 原因自由行为犯罪的认定 529

一、原因自由行为的着手 529

二、原因自由行为犯罪罪过形式的判断 532

第九章 危害行为的其他形态 539

第一节 复合行为 539

一、复合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540

二、复合行为的类型 548

三、复合行为中的两个特殊问题 554

第二节 对合行为 560

一、对合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561

二、对合行为的类型与处罚模式 565

三、对合行为处罚中的特殊问题 568

主要参考文献 578

后记 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