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软实力研究与建构》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京波,翟建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红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5120693
  • 页数:187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区域软实力的概念、内容和重要意义,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与软实力的关系,提出了构建区域软实力的现实路径。这对于提高中国软实力有一定积极作用。

第一章 区域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及界定 1

第一节 区域软实力的研究背景 1

1.区域软实力研究的理论背景 1

2.区域软实力研究的时空背景 12

第二节 区域软实力的研究框架 17

1.区域软实力研究的意义 17

2.区域软实力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19

3.区域软实力与国家软实力之间的关系 21

第三节 区域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25

1.区域软实力概念的界定 25

2.区域软实力的基本特征 26

第二章 区域软实力与区域经济发展 29

第一节 硬实力与软实力 29

1.区域硬实力是区域软实力的基础 29

2.区域软实力是区域硬实力的动力 35

第二节 区域软实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40

1.区域软实力影响着区域投资环境 40

2.区域软实力促进产业升级 41

3.区域软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3

4.区域软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45

第三节 合理处理区域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 46

第三章 区域软实力与区域社会发展 51

第一节 区域软实力与社会发展模式 51

1.粗放式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 51

2.将软实力要素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55

3.区域软实力在社会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57

第二节 区域软实力与科学发展观 59

1.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资源 59

2.如何处理区域软实力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 61

第三节 区域软实力与构建和谐社会 62

1.软实力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2.软实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基础 62

3.如何处理区域软实力建设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63

第四章 区域软实力的构成考察 65

第一节 公共管理 66

1.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66

2.公共管理的基本构成 71

3.公共管理作为区域软实力要素的依据 75

第二节 人口素质 77

1.人口素质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性 77

2.人口素质的基本构成 80

3.人口素质作为区域软实力要素的依据 83

第三节 区域文化 86

1.区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作用 86

2.区域文化的基本构成 90

3.区域文化作为区域软实力要素的依据 95

第四节 人居环境 97

1.人居环境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97

2.人居环境的基本构成 99

3.人居环境作为区域软实力的依据 103

第五章 区域软实力的评估体系 106

第一节 区域软实力评估的基本逻辑 107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 108

第三节 区域软实力的评估方法 109

1.定性评估方法 109

2.定量评估方法 110

第四节 区域软实力战略 113

1.区域软实力战略的制定 113

2.区域软实力战略的实施 114

3.评估体系预测效果的检验 115

第五节 区域软实力评价体系建立的意义 116

第六章 区域软实力的类型比较 118

第一节 北京软实力建设 118

1.区域文化 118

2.公共管理 121

3.人口素质 124

4.人居环境 128

第二节 上海软实力建设 130

1.区域文化 130

2.公共管理 133

3.人口素质 137

4.人居环境 140

第三节 杭州软实力建设 142

1.区域文化 142

2.公共管理 144

3.人口素质 146

4.人居环境 149

第四节 青岛软实力建设 150

1.区域文化 150

2.公共管理 153

3.人口素质 155

4.人居环境 158

第五节 西安软实力建设 160

1.区域文化 160

2.公共管理 162

3.人口素质 165

4.人居环境 168

第七章 我国区域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170

第一节 我国区域软实力建设的现状 170

1.我国区域软实力存在的问题 170

2.我国区域软实力建设的优势 173

第二节 国外区域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 176

1.软化的产业结构 176

2.合理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资源 176

3.塑造特有的地域精神 177

4.高瞻远瞩的人才战略 178

第三节 构建区域软实力的现实路径 178

1.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区域特色文化资源 178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79

3.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81

4.培育非政府组织,增强社会力量 182

5.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制度,提高人口素质 183

6.提倡创新,重视科技,形成科技创新机制 184

7.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