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共产党组织之剖析 1
绪言 3
第一章 从中国共产党主义看中国共产党性质 5
第一节 马克斯主义及其「革命组织」 6
(一)马克斯主义特质下的组织性质 6
(二)马克斯主义的幻灭及其组织的解体 9
第二节 列宁主义与布尔什维克党 10
(一)列宁主义的特质 10
(二)布尔什维克党的性质 13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与共党性质 15
(一)毛泽东思想与列宁战畧 15
(二)毛泽东思想下的共党性质 17
第二章 共党构成分子及其转换 20
第一节 阶段性的组织路线 20
(一)以羣众路线代替工人路线 21
(二)以工人领导控制羣众路线 23
(三)制造工人路线消灭羣众路线 28
第二节 干部政策之阶段性 30
(一)叛乱的干部政策 30
(二)教育对于干部的改造 33
(三)干部政策随政治任务而转变 34
第三章 极权战斗的组织制度 35
第一节 组织原则的表里 35
(一)民主集中制本质 36
(二)怎样变民主集中为极权 38
(三)极权的保证及其特色 40
第二节 多变的组织型态 43
(一)党章中规定的伸缩性 43
(二)级层作用之三分意义 45
(三)切合战闘需要的几种特性 47
第四章 铁的纪律与建设手法 52
第一节 铁的纪律之必要及其特性 53
(一)永远维持铁的纪律之理由 53
(二)铁的纪律之特质 54
第二节 怎样建立并维持铁的纪律 57
(一)消极与积极的两面工作 57
(二)模范与恐怖的两面结论 59
第五章 充足的党费加强了组织的活力 62
第一节 党费的重视与筹集 62
(一)不使党的发展为党费所左右 62
(二)筹集党费的非常方法 64
第二节 党费的两个主要用途 67
(一)尽量用之于党内教育 67
(二)不惜一切的去争取羣众 69
结论 70
第二篇 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 77
前言 79
一、问题的提出 79
二、本文的目的 79
三、研究的重点 79
壹、满淸的统治基础及其矛盾 80
贰、辛荄革命的阶段计划与全程计划 83
叁、党的组织之建立与发展 86
肆、优势宣传阵容之形成与宣传攻势 91
伍、历次武装起义的凭借及其意义 95
陆、转化敌人武力的普遍渗透 98
柒、辛亥革命得失的总检讨 100
第三篇 六年准备与八年抗战 105
壹、采用这个命题的原因 107
贰、抗日战争计划的拟订及其根据 108
叁、八年抗战计划及其实施 112
肆、六年准备计划及其实施 117
伍、无六年准备即无八年抗战 128
第四篇 总裁建党理想之体认 131
壹、前言 133
贰、主义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依据 133
叁、组织之阶段目标与最高目标之间不容有性质上的差别 136
肆、我们的建党路线乃是全民路线 138
伍、必须应用军事原理和生理原理始能提高组织效用至于顶点 143
陆、怎样应用两种原理来从事组织建设 145
柒、怎样应用两种原理来从事活动建设 149
第五篇 怎样建立党的民主战斗体制 155
壹、党要建立甚么样的组织体制 157
贰、权力原则与制度性质 158
叁、适应原则与制度效用 162
肆、建立民主战斗体制的方法 166
一、先从级层划分研究起 166
二、再研究单位剀分问题 168
三、最后再研究工作系统问题 172
第六篇 总体组织与总体策略 177
壹、总论 179
贰、党的有机体的构成 182
叁、羣众组织建设 187
肆、政治组织建设 194
伍、策略计划的拟订 200
陆、守势战略计划 203
柒、攻势战略计划 210
捌、战术计划(战斗计划) 216
玖、结论 227
第七篇 论一党中心的多党制(又名:我国宪法与政党政治) 231
壹、槪述 233
贰、我国现行宪法与我们的宪法理想 235
叁、现行宪法对于政党政治的规范 246
肆、现行宪政体制适应当前战争需要的途径 257
伍、结论 271
第八篇 当前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275
壹、绪论 277
贰、当前美、日、欧的国际贸易情势 277
叁、今后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向 280
肆、三十年来国际金融体制的演变 284
伍、对现行国际金融制度的改革 288
陆、结论 294
第九篇 对当前政治防御之研究 299
壹、政治防御的意义及其计划根据 301
一、要能放胆的进攻必先要有成功的防御 301
二、政治防御与军事防御的区别 301
三、拟定防御计划须以敌人进攻计划为根据 302
贰、敌人目前可能采取的进攻计划 303
一、分析敌人攻势计划的方法 303
二、为何敌人寄主要希望于政治攻势 303
三、敌人进行渗透的几条通路 304
四、对其地下组织演变的推断 305
五、他们打算怎样实施「由渐变到突变」的阴谋 306
叁、防御的第一步工作在阻遏敌人渗透 309
一、防御的要领和步骤 309
二、阻遏渗透应以全面而周密的防谍组织为骨干 309
三、祇可将机关情报人员用之于重要点线 310
四、唯有运用民众防谍组织始能完成面的周密布置 310
五、没有一种组织比居民负责自清制度更具普遍深入的防谍效用 311
六、此种理想防谍体系其效用也非絶对的 312
肆、必顺竭力消除内部弱点减少敌人活动凭借 313
一、消除内部弱点乃防止敌人活动的根本 313
二、要消除内部弱点首在消除社会不平 314
三、要消除社会不平则必须彻底实行我们的主义 314
四、对一般弱点之消除应从多方多面着手 316
(一)建立健全的决策核心防止决策错误 316
(二)严格实施效率检查防止执行贻误 316
(三)切实改革社会风气不断与堕落犯罪行为进行斗争 316
伍、捜索敌踪而消灭之是防御的最后手段 318
一、追查事件根源乃搜索敌人最有效之一着 319
二、找到一个敌人须能消灭他的整条线体 319
三、「用敌制敌」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其深刻意义 320
四、这种追查破获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止 320
五、有了防御的成功卽可放胆的从事进攻 322
第十篇 敌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325
壹、问题的重要及其解决时限 327
一、必先完成敌后组织部署始能实行军事反攻 327
二、时间业已不容我们再行等待 327
贰、工作展开之前提在于如何摆脱脱敌人控制 329
一、敌人的控制阻碍着我们工作的每一步骤 329
二、必须同时把握三种原则才有摆脱敌人控制之可能 331
叁、设计党的组织不应离开全面羣众工作的要求 336
一、党的组织本身有错失卽难产生其应有的动力作用 336
二、决定党的组织规模一定要切合于全面争取羣众优势之目标 337
三、怎样使党的组织体制具有推动全面羣众工作之能力 339
四、创建精神组织将更有助于党的普遍而迅速的发展 346
肆、选择发展之方式与方法重在切合客观的具体情况 350
一、对敌后组织所须研究的诸种发展因素 350
二、最理想的増加数量之方式 351
三、放弃实施敌后教育那是错误的 354
四、应切实针对羣众心理来解决宣传的战畧步骤和战术原则问题 357
五、如何建立并发展三种不同的羣众组织 360
六、各种门争之进行都要注意作有机的配合 365
伍、必须付出我们所能付出的代价 371
一、没有理由不根据总体战畧原则来使用力量 371
二、对派遣人员之选训应力求接近理想 372
三、正规部队亦须转用一部分于政治作战 374
四、唯有如此我们的前途方可由我们自己作决定的 376
第十一篇 基层党务建设研究提网 377
绪论 379
第一节 基层的意义及其重要 379
第二节 基层党务的内容 379
第三节 基层党务建设的目标和方法 380
第一章 党员标准与组长人选 381
第一节 党员在组织构造上的地位 381
第二节 什么是本党党员应具的标准 382
第三节 组长必须具备的条件 383
第二章 划编原则与组织部署 384
第一节 划编原则 384
第二节 组织部署 385
第三节 网状组织的作用 386
第三章 小组与羣众及政治的关系 387
第一节 小组必须为保持党与群众及政治的关系而奋斗 387
第二节 小组与羣众应永远结成一体 388
第三节 在革命过程中小组有实行领政的必要 389
第四章 小组的发展 390
第一节 组织路线 390
第二节 质量并重 391
第三节 充实与淘汰 393
第五章 小组的经常任务 394
第一节 社会调查 394
第二节 宣传与服务 395
第三节 组织羣众 397
第四节 实行领政 398
第六章 小组的斗争 399
第一节 计划与动员 399
第二节 诸般策略之配合运用 400
第三节 达到全盘优势的条件 402
第七章 小组的领导 403
第一节 领导作用与领导权力 403
第二节 对内领导 405
第三节 对外领导 407
第十二篇 党的领导——革命民主党的领导 409
壹、前言 411
贰、党的领导目的和领导地位 412
一、赏的领导目的 412
二、党在联合作战中的作用和地位 413
叁、党的领导原则 415
一、领导上三种原则的意义 415
二、确立「工作」领导原则的根据 416
三、「目标原则」、「简明原则」、「统一原则」、「效率原则」与「持续原则」的意义及其应用 417
肆、党的领导方式 420
一、「民主改良」与「集权专制」的两种领导方式之认识 420
二、什么是革命民主的领导方式 421
三、如何建立「坚强的领导中心」,并运用「统一协同」原则,以实施「革命民主」的领导 424
伍、党的领导要领 426
一、在革命战斗要求下,应该实行思想、生活、工作之三位一体的领导 426
二、思想领导的内容、态度与方法 427
三、生活领导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431
四、工作领导中之工作分配、政策坚持及工作批评制度的意义与实施 434
陆、党的领导工具(组织体系) 438
一、有形的组织体系舆隐形的情报体系在任务上之区别,及两者应有的配合 438
二、为发挥党的动力作用,照顾政治、社运及党的本身工作,各级机构人员应有的安排 439
三、如何发挥分工合作的效用 440
四、如何实施层层节制与层层负责,以增强上下级关系 440
柒、结论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