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论 1
第一章 社会概况与土地资源 1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
一、地理位置 1
二、行政建置与民族结构 1
三、交通网络 1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
一、历史的考证 3
二、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
第三节 土地资源现状 5
一、巴州土地资源的结构现状 5
二、主要土地资源类型 8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18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条件 18
一、地质地貌与土壤 18
二、生物气候与土壤 19
三、成土母质与土壤 20
四、水文地质与土壤 21
第二节 土壤的分布规律 22
一、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2
二、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23
第三章 土壤分类与命名 25
第一节 土壤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25
一、土壤分类的原则依据 25
二、土壤命名 26
第二节 土壤分类 26
第二篇 土壤各论 33
第一部分 农业土壤各类 33
第四章 潮土类 33
第一节 土类综述 33
一、分布面积 33
二、成土条件 33
三、成土过程 34
四、剖面形态 34
五、理化属性 35
第二节 潮土亚类 39
一、形成分布 39
二、理化性状 42
三、典型剖面举例 42
第三节 脱潮土亚类 45
一、形成分布 45
二、理化性状 48
三、典型剖面举例 48
第四节 灰潮土亚类 50
一、形成分布 50
二、理化性状 50
三、二潮灰潮土属 51
(一)属性特征 51
(二)剖面举例 54
四、下潮灰潮土属 54
(一)属性特征 54
(二)剖面举例 55
第五节 盐化潮土亚类 64
一、形成分布 64
二、理化性状 64
三、硫盐化潮土土属 65
(一)属性特征 65
(二)剖 面举例 68
四、氯盐化潮土土属 68
(一)属性特征 68
(二)剖面举例 74
五、苏打盐化潮土土属 75
(一)属性特征 75
(二)剖面举例 79
六、镁质盐化潮土土属 81
(一)属性特征 81
(二)剖面举例 81
第六节 灌淤潮土亚类 85
一、形成分布 85
二、理化属性 89
三、黄淤潮土土属 92
(一)属性特征 92
(二)剖 面举例 92
四、灰淤潮土土属 93
(一)属性特征 93
(二)剖面举例 93
第七节 潮土的改良利用 93
一、潮土的障碍因素 98
二、潮土的改良利用 99
第五章 灌淤土类 101
第一节 土类综述 101
一、分布面积 101
二、成土条件 101
三、成土过程 102
四、剖面形态 102
五、理化属性 103
第二节 普通灌淤土亚类 103
一、形成分布 103
二、理化性状 105
三、黄淤土属 107
(一)属性特征 107
(二)剖面举例 110
四、灰淤土属 111
(一)属性特征 111
(二)剖面举例 114
第三节 潮化灌淤土亚类 115
一、形成分布 115
二、理化属性 115
三、剖面举例 118
第四节 盐化灌淤土亚类 119
一、形成分布 119
二、理化属性 119
三、典型剖面举例 121
第五节 灌淤土的改良利用 126
一、灌淤土的障碍因素 126
二、灌淤土的改良利用 127
第六章 灌漠土类 128
第一节 土类综述 128
一、分布面积 128
二、成土条件 128
三、成土过程 128
四、剖面形态 128
五、理化属性 129
第二节 普通灌漠土亚类 132
一、黄土状灌漠土土属 132
(一)属性特征 132
(二)剖面举例 133
二、灌淤灌漠土土属 133
(一)属性特征 133
(二)剖面举例 137
第三节 灌漠土的改良利用 141
一、灌漠土的障碍因素 141
二、灌漠土的改良利用 142
第二部分 平原自然土壤各类 143
第七章 灰色草甸土类 143
第一节 土类综述 143
一、分布面积 143
二、成土条件 143
三、成土过程 144
四、面形态 144
五、理化属性 145
第二节 石灰性灰色草甸土亚类 148
一、形成分布 148
二、理化属性 148
三、生灰土土属 149
(一)属性特征 149
(二)剖面举例 149
四、冲积草甸土土属 152
(一)属性特征 152
(二)剖面举例 153
五、洪积草甸土土属 153
(一)属性特征 157
(二)剖面举例 157
第三节 盐化草甸土亚类 161
一、形成分布 161
二、理化属性 161
三、硫盐化生灰土土属 165
(一)属性特征 165
(二)剖面举例 169
四、氯盐化生灰土土属 169
(一)属性特征 169
(二)剖面举例 173
五、苏打盐化生灰土土属 175
(一)属性特征 178
(二)剖面举例 179
六、镁质盐化生灰土土属 181
七、硫盐化草甸土土属(含氯一硫型) 185
(一)属性特征 185
(二)剖面举例 187
八、氯盐化草甸土土属(含硫一氯型) 191
(一)属性特征 191
(二)剖面举例 193
九、苏打盐化草甸土土属 197
(一)属性特征 197
(二)剖面举例 199
第八章 林灌草甸土类 206
第一节 土类综述 206
一、分布面积 206
二、成土条件 206
三、成土过程 206
四、剖面形态 207
五、理化属性 207
第二节 普通林灌草甸土亚类 210
一、形成分布 210
二、典型剖面举例 211
第三节 盐化林灌草甸土亚类 211
一、形成分布 211
二、典型剖面举例 211
第九章 沼泽土类 216
第一节 土类综述 216
一、分布面积 216
二、成土条件 216
三、成土过程 216
四、剖面形态 217
五、理化属性 217
第二节 草甸沼泽土亚类 221
一、形成分布 221
二、理化属性 221
三、剖面举例 223
四、合理利用 225
第三节 腐泥沼泽土亚类 225
一、形成分布 225
二、理化属性 225
三、典型剖面举例 226
第四节 泥炭沼泽土亚类 227
一、形成分布 227
二、理化属性 227
三、典型剖面举例 228
第五节 盐化沼泽土亚类 232
一、形成分布 232
二、理化属性 232
三、典型剖面举例 232
第十章 漠境盐土类 235
第一节 土类综述 235
一、分布面积 235
二、成土条件 235
三、成土过程 236
四、剖面形态 237
五、理化属性 237
第二节 漠境盐土的亚类及土属 240
一、漠境盐土亚类 240
(一)形成特点 240
(二)剖面举例 240
二、干旱盐土亚类 242
(一)形成特点 242
(二)剖面举例 242
第十一章 盐土类 246
第一节 土类综述 246
一、分布面积 246
二、成土条件 246
三、成土过程 247
四、剖面形态 247
五、理化属性 250
第二节 盐土的亚类及土属 251
一、草甸盐土亚类 251
(一)形成特点 251
(二)剖面举例 251
二、沼泽盐土亚类 256
第十二章 棕漠土类 259
第一节 土类综述 259
一、分布面积 259
二、成土条件 259
二、成土过程 259
四、剖面形态 260
五、理化属性 260
第二节 棕漠土亚类及土属 261
一、棕漠土(普通)亚类 261
二、石膏棕漠土亚类 264
三、石膏盐盘棕漠土亚类 267
四、灌耕棕漠土亚类 271
(一)形成特点 271
(二)剖面举例 274
第十三章 风沙土类 277
第一节 土类综述 277
一、分布面积 277
二、成土条件 277
三、成土过程 278
四、剖面形态 278
五、理化属性 278
第二节 风沙土的亚类及土属 280
一、固定风沙土亚类 280
(一)亚类综述 280
(二)灌耕风沙土属 281
二、半固定风沙土亚类 283
三、流动风沙土亚类 284
第三部分 山地土壤各类 287
第十四章 中低山土壤类型 287
第一节 栗钙土类 287
一、形成分布 287
二、成土过程与理化属性 287
三、典型剖面举例 288
第二节 棕钙土类 289
一、形成分布 289
二、成土过程与理化属性 289
三、典型剖面举例 289
第三节 灰褐土类 291
一、形成分布 291
二、成土过程与理化属性 291
三、典型剖面举例 292
第十五章 高山及亚高山土壤类型 295
第一节 亚高山草原土类 295
一、形成分布 295
二、成土过程与理化属性 295
三、典型剖面举例 296
第二节 亚高山草甸土类(黑毡土) 298
一、形成分布 298
二、成土过程与理化属性 298
三、典型剖面举例 298
第三节 高山草甸土类(草毡土) 300
一、形成分布 300
二、成土过程与理化属性 301
三、典型剖面举例 301
第四节 高山漠土类 303
一、形成分布 303
二、理化属性 304
第三篇 土壤资源评价及改良分区 305
第十六章 土壤资源评价与改土培肥 305
第一节 土壤养分状况 305
一、土壤养分含量水平的地区性差异 305
二、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水平差异 305
第二节 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及改良途径 310
一、主要障碍因素 310
二、提高土壤肥力的基本途径 314
(一)改良低产土壤消除障碍因素 314
(二)合理利用土地强化地力建设 315
(三)提高用肥量与科学施肥水平 315
第三节 高产土壤的培肥 316
一、高产土壤的基本标准 316
二、高产土壤的培育 317
第十七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318
第一节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318
一、分区划片的原则依据 318
二、区、片的划分与命名 318
第二节 分区论述 318
一、塔里木盆地宜农土壤改良区(Ⅰ) 318
二、焉耆盆地宜农土壤改良区(Ⅱ) 319
三、平原宜牧土壤改良区(Ⅲ) 329
四、平原宜林土壤改良区(Ⅳ) 330
五、山地牧业土壤改良区(Ⅴ) 331
六、山地林业土壤改良区(Ⅵ) 332
七、水域土壤资源利用区(Ⅶ) 332
八、特殊用地区(Ⅷ) 333
九、难以改良利用区(Ⅸ) 333
附:巴州土壤普查工作机构及人员分工 334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