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节能环境条件 2
中国采暖能耗因素与发达国家的对比(1991年5月) 2
中国建筑节能情况综述(1991年5月) 11
长江沿岸四城市建筑热环境与建筑节能调研报告(1991年5月) 24
中国建筑采暖能耗调查分析(1991年5月) 32
北京市的气候与建筑节能(1995年2月) 41
中国的气候与建筑节能(1996年2月) 44
建筑用能国内外对比(1997年4月) 50
21世纪初建筑节能展望(2000年10月) 57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背景(2001年8月) 63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情况综合分析(2002年9月) 68
建筑节能是缓解地球变暖的需要(2003年4月) 70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背景(2003年9月) 78
在窗户技术进步的浪潮中前进——《节能窗技术》前言(2003年9月) 83
外墙外保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2005年2月) 8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背景(2005年4月) 89
科学地进行能耗数据国际对比(2008年7月) 95
中国建筑遮阳现状分析(2009年7月) 98
《坚持中国特色建筑节能发展道路》前言(2010年3月) 104
二、国外建筑节能 108
联邦德国、丹麦建筑节能考察报告(1987年11月) 108
联邦德国和丹麦的建筑节能科学研究工作(1987年11月) 113
英国、加拿大建筑节能技术考察(1988年9月) 121
法国建筑节能概况(1993年7月) 126
丹麦区域供热考察分析(1994年4月) 130
丹麦区域供热节能技术考察报告(1994年5月) 135
英国建筑节能概述(1996年3月) 139
走向21世纪的英国节能建筑(1996年3月) 147
波兰、丹麦建筑供暖计量收费情况考察报告(1999年7月) 154
欧洲外墙外保温新标准简介(1999年10月) 158
英、法、德三国建筑节能标准近期进展(2001年10月) 160
德文版《中国建筑节能》前言(2002年7月) 165
三、建筑节能技术 168
建筑节能途径分析(1981年11月) 168
改善建筑物保温功能的节能适用技术(1984年7月) 174
住宅建筑节能适用技术(1987年8月) 180
热反射空气间层——优良的保温隔热体(1991年1月) 187
建筑节能技术政策(1996年3月) 192
外墙外保温技术综述(1999年10月) 197
建筑节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12月) 208
节能窗技术进展(2003年9月) 213
对当前我国节能建筑验收检测的意见(2004年11月) 227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 231
发展聚氨酯节能墙体的历史机遇(2006年12月) 233
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思路(2007年6月) 235
《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编制要点(2011年2月) 239
《外保温技术理论与应用》结论(2011年4月) 243
四、建筑节能政策 250
对建筑节能目标与任务的意见(1991年5月) 250
对建筑节能经济技术政策的意见(1991年5月) 254
向中国政府报送的建筑节能政策建议书(1996年3月) 261
积极推进建筑节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9月) 266
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特别报告建筑部分摘录(2000年) 272
建筑采暖计量收费体制改革(2001年9月) 277
中国建筑节能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思路(2002年12月) 284
专家建议加快建筑节能工作( 2004年3月29日) 288
建筑节能形势与政策建议(2005年7月) 290
对建筑节能的若干基本认识(2006年12月) 301
建筑节能发展的途径(2007年5月) 303
《节约能源法》建筑节能部分释义(2008年3月) 318
大力推广建筑遮阳,促进节能减排(2008年11月7日) 324
《坚持中国特色建筑节能发展道路》结论(2010年3月) 326
建筑遮阳——中国节能减排的迫切需要(2010年6月) 333
建筑保温:节能与防火可以双赢(2011年6月) 340
五、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工作 346
对拟议撤销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的申诉报告(2001年1月20日) 346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1999~2002年工作报告(2002年11月25日,广州) 347
着眼全局 抓住关键 开创建筑节能新局面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工作报告(2006年9月13日,杭州) 352
迎接建筑节能大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工作报告(2008年7月2日,郑州) 356
站在建筑节能的潮头(2009年10月) 361
六、作者生平 364
黄昏感悟 364
自述 371
涂逢祥简介 378
后记 中国建筑节能路径通向世界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