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编 晚清时期的对外开放(1840~1911) 7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形势 7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外国对华商品输出 7
第二节 甲午战争后外国在华资本扩张 10
第三节 内忧外患下的财政经济危机 13
第二章 晚清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 15
第一节 对外开放思想的近代转型 15
第二节“自开商埠”:从个人主张到政府决策 19
第三节“走出去”:鼓励华商参加国际博览会 21
第四节 外资外债政策的变化 25
第三章 晚清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 31
第一节 外国在华投资的变化 31
第二节 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34
第三节“自开商埠”政策的实施 39
第四节 各类外债的举借 44
第五节 清末中外合资企业的兴办 47
第四章 晚清对外开放的绩效评析 50
第一节 自开商埠的积极影响 50
第二节 开放中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52
第三节 科技的引进与中国科技的进步 54
第四节 外资外债与中国利权的丧失 55
第二编 北洋政府时期的对外开放(1912~1926) 61
第五章 北洋政府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 61
第一节 军费和债务的膨胀导致财政危机 61
第二节 对外开放面临恶劣的国际环境 63
第三节 世界经贸格局的变化 65
第六章 北洋时期对外开放政策的走势 68
第一节“利用外资,振兴实业”方针的确立 68
第二节 鼓励出口和争取关税自主 70
第三节 推动企业参加国际博览会 72
第四节 维持债信政策的出台 75
第七章 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 79
第一节 外国在华投资的不平衡发展 79
第二节 外资在华扩张: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例 85
第三节 自开商埠的进一步拓展 88
第四节 外债的借用及“借新还旧” 90
第八章 对外开放的客观效应 95
第一节 外贸规模的增长与商品结构的变化 95
第二节 国际收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98
第三节 北洋外债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 100
第四节 对外开放下的城市化进展 103
第三编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对外开放(1927~1936) 109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国际国内局势 109
第一节 世界经济危机使中国的外贸环境恶化 109
第二节 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111
第三节 银价、汇率波动对中国外贸的不利影响 113
第十章 对外开放政策的变化与演进 116
第一节 统治者利用外资的思想主张 116
第二节 关税自主改革的艰难历程 118
第三节 鼓励发展对外贸易 122
第四节“废两改元”:为币制改革奠基 124
第五节 整理外债:为利用外资铺路 125
第十一章 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 129
第一节 外国在华投资的增强 129
第二节 各种形式的中外合资企业 133
第三节 中国外贸格局的新变化 135
第四节 法币政策的实施与外国对中国货币控制权的争夺 136
第十二章 对外开放的绩效分析 141
第一节 关税自主政策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141
第二节 外国投资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144
第三节 对外贸易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47
第四节 外债整理的落实及效果 149
第四编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的对外开放(1937~1949) 155
第十三章 全面抗战以后的政治经济形势 155
第一节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155
第二节 抗战后国民政府的财经危机 156
第十四章 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 160
第一节 外贸统制政策的形成与实施 160
第二节 缔结关贸总协定后的减税政策 165
第三节 外资外债政策的变化:从战时停付到整理偿付 166
第四节 对美国资本的全面依赖 170
第十五章 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 173
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173
第二节 中外易货偿债贸易 177
第三节 抗战以后的主要对外借款 182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的外国对华投资 184
第十六章 对外开放政策的效应 187
第一节 外贸统制下对外贸易的起伏及成效 187
第二节 抗战期间的日本在华投资 189
第三节 “美援”与美国资本在中国的扩张 195
第四节 外债的双重效应 199
参考文献 204
后记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