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3
第一节 研究动机、学者研究成果与本书研究方法 13
一、研究动机 13
(一)问题意识的提出 13
(二)相关问题的追问 15
二、学者研究成果 17
三、本书研究方法 20
(一)戒律诠释法 20
(二)经典诠释法 21
(三)思想比较法 22
(四)忏仪比较法 23
(五)禅宗史研究法 24
(六)佛教史研究法 24
(七)文献研究法 25
第二节 研究范围、使用文献与章节安排 27
一、研究范围 27
二、使用文献 28
三、章节安排 31
第三节 佛教「忏悔」与「禅宗忏悔思想」之义界 34
一、佛教「忏悔」义蕴之厘定 34
(一)从义净对「忏悔」的质疑说起 34
(二)佛教忏悔、戒律与修行之关系 45
(三)佛教忏悔、业论与因果之关系 52
(四)依於甚深缘起而持律忏悔 62
(五)印度佛教忏悔理论与方法 64
(六)大乘佛教忏悔的八种义蕴 76
二「禅宗忏悔思想」义蕴之厘定 79
(一)自知自觉自忏自净的禅宗忏悔 79
(二)「禅宗忏悔思想」的十层义蕴 82
(三)唐代「禅宗忏悔思想」义蕴图说 84
第二章 六朝至弘忍间禅师的忏悔思想 87
引言 87
第一节 汉魏六朝禅师忏悔思想概说 89
一、汉魏禅师的忏悔思想 90
二、两晋禅师的忏悔思想 94
三、南北朝禅师的忏悔思想 107
第二节 达摩祖师的忏悔思想 119
一、达摩与《楞伽经》 120
二、「报怨行」的忏悔内容 129
三、「报怨行」的忏悔义蕴 130
(一)弃末返本 130
(二)宿业果熟 133
(三)甘心忍受 142
(四)軆怨进道 145
四、禅宗忏悔思想的形成 150
第三节 慧可与僧璨的忏悔思想 152
一、慧可的安心禅法 152
二、《二入四行论》的自见心法王 157
三、慧可僧璨的持罪忏悔 162
第四节 傅大士、道信与法融的忏悔思想 170
一、傅大士「怨亲平等」的忏悔思想 170
(一)梁武帝与傅翕 171
(二)怨亲平等忏悔 177
二、双峰道信的普贤忏悔 188
(一)《入道安心要方便》 188
(二)菩萨戒与普贤忏悔 194
三、牛头法融的绝观忏悔 201
(一)法融师承与著作 201
(二)绝观与罪福 204
本章小结 214
第三章 弘忍与神秀的忏悔思想 219
引言 219
第一节 弘忍的忏悔思想 221
一、「修心要论」与金刚般若 221
二、「金刚五礼」的忏悔义蕴 230
第二节 大通神秀的忏悔思想 236
一、「无生方便」与「观心论」 236
二、「秀禅师七礼」的忏悔义蕴 254
第三节 净众无相等的忏悔思想 273
一、净众无相的「三无念佛」 273
二、南山宣什的「念佛礼忏」 278
三、保唐无住的「无念忏悔」 280
本章小结 293
第四章 惠能与神会的忏悔思想 297
引言 297
第一节 中国大乘礼忏法与禅宗无相忏悔 300
一、禅宗与中国大乘礼忏之关系 300
二、禅宗的明心见性与无相忏悔 304
第二节 六祖惠能的忏悔思想 306
一、无相忏悔的内容 307
二、无相忏悔的仪节 310
三、无相忏悔的思想义蕴 314
(一)神秀与惠能的无相禅观 314
(二)以三无功夫永断罪障 316
(三)以七仪一心融摄般若禅行 319
(四)以活泼心戒智慧禅定灭罪 325
(五)万法念念不住的正念忏悔 333
四、《坛经》无相忏悔思想的衍变 343
第三节 荷泽神会的忏悔思想 349
一、无念忏悔的内容 351
二、无念忏悔的仪节 353
三、无念忏悔的思想义蕴 355
(一)不执罪福的愿罪除灭 355
(二)三无漏学的清净无念 360
(三)实相无相的般若忏悔 368
(四)无住立知的正见无念 373
第四节 圭峯宗密的《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377
一、加入宗密《圆觉忏》的原因 377
二、《圆觉忏》的内容、结构与忏仪 379
三、《圆觉忏》与禅宗忏悔思想之差异 382
本章小结 387
第五章 南宗顿教禅法中的忏悔思想 391
引言 391
第一节 永嘉玄觉「绝相离名」禅法的忏悔思想 393
一、永嘉禅法与忏悔的关系 393
二、「净修三业」的忏悔义蕴 396
(一)贵法贱身蠲形躯 396
(二)理事圆口报怨行 402
(三)深心净意除重障 406
三、「发愿文」中的慈悲愿力 412
第二节 马祖道一禅系的忏悔思想 416
一、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禅法的忏悔思想 416
二、大珠慧海「顿悟入道」禅法的忏悔思想 422
三、百丈怀海「不作不食」禅法的忏悔思想 430
四、临济义玄「无位真人」禅法的忏悔思想 437
五、睦州道明「峻烈机锋」禅法的忏悔思想 445
第三节 石头希迁禅系的忏悔思想 446
一、石头希迁「即心即佛」禅法的忏悔思想 446
二、玄沙师备「昭昭灵灵真实人」禅法的忏悔思想 450
三、云门文偃「截断众流」禅法的忏悔思想 456
四、法眼文益「调机顺物」禅法的忏悔思想 459
本章小结 462
第六章 唐代禅宗忏悔思想的类型、发展分期、实践原则与实践特色 467
引言 467
第一节 唐代禅宗忏悔思想的类型 468
一、报怨行忏悔 468
二、心王忏悔 470
三、念佛忏悔 471
四、金刚忏悔 473
五、金刚五礼 475
六、无相忏悔 477
七、无生忏悔 479
八、七礼忏悔 481
九、无念忏悔 483
十、三业忏悔 485
十一、清规忏悔 487
十二、禅机忏悔 488
第二节 唐代禅宗忏悔思想的发展分期 493
一、蕴酿期——自达摩至神秀 493
二、成立期——自惠能至无住 494
三、衍变期——自马祖至文益 495
第三节 唐代禅宗忏悔思想的实践原则 497
一、坚信忏悔可以灭罪以行禅——信的实践 497
二、正确理解佛教因果业报说——解的实践 499
三、依如来藏缘起以至心发露——行的实践 502
四、超越内外中间以灭罪证道——证的实践 504
第四节 唐代禅宗忏悔思想的实践特色 507
一、非佛菩萨力量的自力忏罪 507
二、非礼忏仪轨化的自性忏悔 511
三、非罪相铺陈化的直觉自悟 516
四、非形上建构的慧见自过患 520
本章小结 525
第七章 结论 527
一、唐代禅宗没有因为不拘执形式戒律而忽略忏悔实践 527
二、唐代禅师的戒忏禅净与见性成佛理论之内在关联性 528
三、唐代禅宗大师们积极的展现著多元样态的忏悔思想 530
四、活用当时忏法的礼忏仪节又不执著忏仪以灭罪清净 532
五、由教义的三世罪障落实到照见现实人的当下诸罪业 535
六、唐代禅宗各禅师忏悔思想的外显仪式与内涵义蕴表 538
参考书目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