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朱熹哲学:理性与信仰 1
第一章 「中和新旧说」思想 39
第一节 「旧说」与延平思想 39
第二节 「旧说」的孟子心学思路 43
第三节 「新说」仍坚持「旧说」的心学观点 48
第四节 性「因心而发」 54
第五节 对道德本心的论说 58
第六节 心性关系与「自动机床」的比喻 69
第二章 《仁说》剖析 77
第一节 天地生物之心 78
第二节 心统性情 86
第三节 仁者心之德而爱之理 90
第四节 人心与道德之心 95
第三章 「太极」思想 101
第一节 本体的涵义 102
第二节 理气关系 115
第三节 两种气质之性 126
第四节 人人有一太极 141
第四章 「格物致知」说 147
第一节 心性见解 148
第二节「格物致知」与「明明德」 157
第三节「格物致知」与「理一分殊」 168
第四节 格物、致知与知识 175
第五章 朱熹思想与二程 187
第一节 对程颢「仁」思想的诠释 188
第二节 天理观与程颢 194
第三节 理气观与程颐 199
第六章 朱熹思想与程颐——《周易本义》与《程易传》 207
第一节 义理与象数 208
第二节 理性主义与神秘思想 218
第三节 训诂 229
第七章《四书集注》中的心性思想 239
第一节 《论语集注》 239
第二节 《孟子集注》 251
第三节 《中庸章句》 258
第四节 《大学章句》 263
第八章 朱熹思想与陆象山(一) 269
第一节 「心本体」与「本心」 270
第二节 支离与近禅 281
第三节 几个观念的争论 291
第九章 朱熹思想与陆象山(二) 299
第一节 与何叔京书信中的心学思想 299
第二节《心说》讨论中的心学观点 304
第三节 陆南康讲学对朱为学方法的影响 308
第四节 义利之辨 316
第五节 早晚年「廷对」思想的变化 319
第十章 朱熹思想与二程门人 323
第一节 吕大临 323
第二节 谢上蔡 328
第三节 杨时 341
第十一章 朱熹思想与湖湘学派 345
第一节 张敬夫的「启键」 346
第二节「己丑新悟」与主敬、穷理 359
第三节《知言疑义》 369
第十二章 朱熹思想与佛禅 379
第一节 明心见性 379
第二节 一心开二门 391
第三节 渐修与顿悟 401
第十三章 朱熹诗与佛禅 409
第一节 万古长空一片心 410
第二节 卻立滩头数乱峰 420
第三节 回头只见冢垒垒 424
第四节 莫指并州作故乡 427
后记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