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 1
第一节 气候变化 1
一、永不停歇的气候变化 3
二、温室气体大爆发 8
三、变暖的全球气候 16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认识 21
一、自然因素的影响 22
二、人类活动的影响 27
三、全球变暖的原因 32
专题1-1气候的历史与历史的气候 38
第三节 气候变化的应对 41
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 42
二、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47
三、全球应对政策与措施 49
专题1-2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切实行动 54
第二章 碳金融的市场缔造 57
第一节 碳金融的溯源 57
一、低碳经济的本质 57
二、碳金融的概念 61
三、碳金融的不谐之音 64
专题2-1碳金融解析:“碳”如何与“金融”挂钩? 66
第二节 碳金融的市场框架 68
一、碳金融的市场基础 68
二、碳金融市场体系 74
三、碳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 77
第三节 碳金融市场的灵魂——碳交易 83
一、碳交易的产生 84
二、碳交易的投融资模式 86
三、全球碳交易平台 94
四、碳交易市场的状况 100
专题2-2国际碳交易如何结算? 103
第三章 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变 107
第一节 低碳——全球共同的选择 107
一、何为低碳经济 107
二、低碳经济效应 112
三、席卷全球的“绿色新政” 117
专题3-1世界经济进入“低碳时代” 121
第二节 低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124
一、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4
二、低碳发展的中国动力 128
第三节 低碳——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131
一、中国能源可持续供应形势 131
二、发展模式之变的“发动机” 140
三、任重道远的蜕变 146
专题3-2警惕“低碳陷阱” 150
第四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碳金融 154
第一节 低碳经济的全球博弈 154
一、后哥本哈根新形态 154
二、博弈核心内容 158
三、排放权与发展权之争 162
专题4-1争夺“碳金融”主动权刻不容缓 168
第二节 中国低碳政策导向 170
一、中国低碳经济政策演化 170
二、中国低碳经济框架 172
三、中国低碳经济战略 175
专题4-2黑龙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给节能产业“吃政策偏饭” 181
第三节 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 184
一、低碳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互动 184
二、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的挑战 186
第四节 中国碳金融的发展路径 189
一、全球碳金融市场发展前景 189
二、中国碳金融面临的困境 194
三、中国发展碳金融的定位 198
专题4-3碳金融:我国亟待走出话语权缺失尴尬 202
第五章 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及思考 206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碳金融 206
一、中国的碳交易市场 206
二、中国的碳基金 209
三、中国的碳金融业务 213
四、中国的碳金融服务模式 219
专题5-1于家堡打造低碳金融区“样板” 221
第二节 中国碳金融的发展愿景 223
一、银行:一站式金融支持 224
二、交易所:等待价格信号 227
三、企业:改变资产负债表 229
四、中间商:低碳综合服务 231
专题5-2工商银行正式推出碳金融合约交易业务 233
第三节 中国碳金融的短板 234
一、基于CDM项目的碳金融尚不成熟 235
二、欠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 236
三、碳金融业务发展滞后 241
专题5-3“碳标签”考验中国企业 242
第四节 发展我国碳金融的思考 246
一、CDM项目融资对策 246
二、发展碳交易市场的对策 248
三、发展碳金融业务的途径 252
专题5-4兴业银行——中国首家赤道银行 256
第六章 中国区域碳金融实践 261
第一节 区域经济低碳先锋——黑龙江特色低碳经济之路 261
一、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261
二、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 263
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式 264
第二节 碳金融的践行者——兴业银行的可持续金融 266
一、兴业银行的赤道原则 267
二、兴业银行的“绿色信贷” 270
三、兴业银行的绿色运营 276
第三节 区域特色的碳交易平台——黑龙江碳交易所展望 278
一、我国碳交易所发展现状及趋势 278
二、黑龙江省发展碳汇业务的基础 282
三、黑龙江省构建碳汇交易所的政策建议 285
第四节 碳金融服务创新——老工业基地节能减排的金融支持 288
一、油气田企业节能降耗绩效评价 288
二、化学需氧量减排投资分析 295
三、节能减排的金融支持路径 301
第五节 地域特色的碳金融——伊春林区碳汇经济金融构建 308
一、伊春发展森林碳汇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309
二、伊春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挑战 311
三、打造低碳经济的策略选择 319
四、支持低碳经济碳金融体系构建对策 321
参考文献 326
附录 碳金融有关名词解释 328
后记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