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综述 3
一、国内关于社会协调的研究综述 4
二、西方社会均衡和社会控制理论的研究综述 7
第二节 社会协调思想的历史考察 12
一、我国传统思想中的社会协调思想 12
二、西方思想家关于社会协调的思想 15
第二章 马克思的社会协调思想 20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协调概念 20
一、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协调 20
二、对资产阶级所谓“协调”的批判 22
三、马克思对社会协调的定位 23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社会协调的具体思想 25
一、《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到社会协调 25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人、社会结构和社会调节 27
三、《资本论》:协作与“重建个人所有制” 31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社会协调的原则 35
一、整体性原则 35
二、决定性原则 37
第四节 马克思社会协调思想的价值取向 41
一、“人的人格化” 41
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43
三、全体的幸福 44
第三章 社会协调的概念 46
第一节 社会协调的内涵 46
一、社会协调的含义 46
二、社会协调与协调性管理 50
三、社会协调与社会控制 51
第二节 社会协调的客观性 52
一、客观性的三个维度 52
二、社会协调的客观性 54
第三节 社会协调的哲学意蕴 55
一、协调:矛盾的存在状态和解决矛盾的方式 55
二、社会协调:实践与人本向度 57
三、社会协调:社会哲学、社会发展哲学的重要范畴 58
第四章 社会协调的历史演进 60
第一节 历史演进 60
一、基于血缘、以家庭为核心的缘协调 60
二、契约协调:缘关系到显规则 63
三、管理协调:显规则的强化和科层制的兴起 64
四、网络化与综合增进 65
第二节 综合增进的社会协调的新特征 66
一、强主体性弱化,交互性更强 67
二、私权公共性的机制化 68
三、开放程度更高 68
四、“制度性知识”的共享程度更高 69
五、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生产力中的比重越来越重 70
第五章 社会协调的结构分析 71
第一节 社会协调的缘起:不协调与协调需要 71
一、不协调 71
二、协调的需要 72
第二节 社会协调的主客体、媒介和方式(或手段) 74
一、社会协调的主客体 74
二、社会协调的媒介 75
三、社会协调的方式 78
第三节 社会理解:社会协调的内源机制和重要途径 86
一、社会理解:社会协调的内源机制之一 87
二、社会理解:自主性社会协调的重要途径 88
三、社会理解的社会协调的功能 90
第四节 社会交换——社会协调整合与分化的纽带 92
一、社会赞同与利益 92
二、权力分化与反抗 94
三、均衡的动态性 96
第六章 社会协调的模式和原则 98
第一节 社会协调的模式 98
一、协调性管理 98
二、多元化合作 100
三、多缘结合体 102
四、自主性协调 103
第二节 社会协调的原则 105
一、发展原则 105
二、过程优化原则 106
三、社会正义原则 107
四、以人为本原则 108
第七章 关于我国社会协调机制构建的思考 110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历程 110
一、认识历程 111
二、新时期围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所形成的新认识 114
第二节 构建我国社会协调机制的挑战与措施 116
一、存在的问题 116
二、理念整合,多样化统一 117
三、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118
四、注重社会协调机制的根本性地位,提高处理局部性冲突的灵活性 119
参考文献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