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民族法制的基本理论 1
一、民族法制的指导思想 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法制的理论 1
(二)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法制的理论 5
(三)邓小平理论关于民族法制的理论 12
(四)“三个代表”关于民族法制的理论 19
(五)科学发展观关于民族法制的理论 23
二、民族法制的基本原则 27
(一)民族平等原则 27
(二)民族团结原则 28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原则 29
(四)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30
第二章 中国民族法制的发展历程 32
一、新中国民族法制的发展阶段 32
(一)初创时期(1949~1957) 32
(二)萧条时期(1957~1966) 34
(三)停滞时期(1966~1976) 35
(四)恢复重建时期(1976~2001) 36
(五)调整创新时期(2001至今) 44
二、民族法制建设的基本经验 50
(一)党的领导 51
(二)法制权威 51
(三)中国特色 52
(四)政策导向 53
(五)保障人权 55
(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6
第三章 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58
一、民族法律法规的立法依据 58
(一)《宪法》是制定民族法律法规的最高立法依据 58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法》是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依据 60
(三)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法律依据分析 61
二、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解析 63
(一)宪法关于民族问题的规定 64
(二)我国签署并批准的涉及解决民族问题或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国际公约 66
(三)《民族区域自治法》、其他法律及行政法规 67
(四)国务院部门规章、自治区自治法规及调整民族关系的地方性法规 68
(五)民族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立法 70
三、民族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71
(一)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法律保障 71
(二)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保障 74
(三)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法律保障 76
(四)少数民族经济权利的法律保障 79
(五)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障 82
(六)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障 84
(七)少数民族生态环境权利的保障 86
四、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有待改进之处 89
(一)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内容有待完善 90
(二)民族法律法规的内容相对滞后 91
(三)民族法律法规在逻辑体系上存在缺陷 92
(四)法律制裁措施和程序性规定缺乏 94
(五)立法质量和立法技术有待提高 95
五、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举措 97
(一)完善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立法 97
(二)促进地方民族立法的制定和修改 98
(三)完善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立法 100
(四)完善少数民族某项特定权利的立法 102
(五)建立国家民委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备案制度 104
第四章 依法管理民族事务体系 108
一、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法律依据 108
(一)宪法和行政法律 108
(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110
(三)《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111
二、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重要意义 112
(一)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是加快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12
(二)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是坚持依法行政、构建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 113
(三)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是实施民族法律法规的根本保证 113
三、党和国家民族事务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114
(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事务管理 115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的民族事务管理 116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事务管理 118
(四)我国民族事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9
四、推进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原则、要求和目标 120
(一)推进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基本原则 120
(二)推进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总体要求 120
(三)推进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主要目标 121
五、推进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重点任务 123
(一)完善民族事务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23
(二)提高民族事务管理人员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 124
(三)创新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 125
(四)强化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机制 126
(五)推动根本性或长期性的民族政策逐步实现法制化 127
(六)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 127
六、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实施措施 128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目标责任 128
(二)加强民族事务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建设 130
(三)完善预防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法律应对机制 133
第五章 民族法律法规监督体系 142
一、民族法律法规执行监督的原理 142
(一)民族法律法规监督的构成 142
(二)民族法律法规监督的重要意义 143
二、民族法律法规监督的原则、要求和目标 145
(一)监督检查工作的基本原则 145
(二)监督检查工作的总体要求 146
(三)监督检查工作的主要目标 148
三、民族法律法规监督体系的基本环节 148
(一)组织领导 148
(二)队伍建设 149
(三)制度保证 149
(四)物质支撑 150
四、民族法律法规监督检查的重点任务 150
(一)优化民族法实施的社会环境 150
(二)建立民族法律法规的立法后评估制度 151
(三)健全民族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体系 153
(四)确立明确的民族法律问责制度 154
(五)确立民族法律法规的实施评价监测体系 155
第六章 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普及体系 157
一、“五五”普法的成绩和经验 157
(一)“五五”普法所取得的成绩 158
(二)“五五”普法的基本经验 162
二、“六五”普法的重大意义 164
(一)促进发展 165
(二)构建和谐 166
(三)推行法治 167
三、“六五”普法的基本要求 168
(一)分清层次,有的放矢 169
(二)突出重点,学以致用 173
(三)遥相呼应,相互促进 175
四、“六五”普法的实施方案 176
(一)强化领导,重视基层 176
(二)丰富形式,创新方法 179
(三)编好教材,落实保障 181
(四)强化监督,树立典型 182
五、“六五”普法的预期目标 183
(一)遵守法规 184
(二)依法维权 184
(三)和谐安定 185
第七章 民族法学学科建设体系 188
一、民族法学的学术定位 188
(一)民族法学概念 188
(二)民族法学的研究对象 189
(三)民族法学的基本理论 192
(四)民族法学的研究方法 195
(五)民族法学的功能 201
二、民族法学的学科标志 202
(一)民族法学研究机构 203
(二)民族法学学术刊物 204
(三)民族法学学位授予点 204
(四)民族法学科研项目 204
(五)民族法学研究成果 204
(六)民族法学研究队伍 205
三、民族法学研究现状 205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 205
(二)民族法制建设研究 209
(三)中国少数民族法律史研究 215
(四)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 222
四、民族法学研究的特点与经验 229
五、民族法学研究存在的不足 236
六、民族法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239
(一)加强民族法制的基础研究 239
(二)不断丰富民族法制理论体系 241
(三)加强民族法学基础建设 243
(四)拓展民族法制研究的视野 252
(五)建设民族法学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259
(六)加强民族法制专家咨询队伍建设 260
后记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