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哲学篇 3
一、“以易为宗”的中国哲学史概梳 3
1理性的超越如何摆脱彼岸的僭越 3
2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 6
3国故与新知 8
4“以易为宗” 9
二、“易哲学”及其发生学意义 13
5逻辑始终作为哲学的灵魂 13
6《易》的历史意义的发生学问题 15
7《易》的哲学意义的发生学问题 19
三、“巫性”与“理性”的共生与分离 23
8理性对巫性的祛除 23
9对巫的精神旨趣所蕴涵的逻辑主题的哲学界定 27
10关于巫性的“神” 32
11“卦”的发生逻辑 33
12《易》的形上、形下逻辑运思 36
四、由自然立太极 39
13超越与僭越 39
14超越逻辑形态一:形上化 42
15超越逻辑形态二:太极 45
16超越逻辑形态三:卦爻 47
17卦爻关系与两行逻辑:性命之理 50
18卦爻关系说明:例子 52
五、由太极立卦爻 56
19对易理的逻辑主张 56
20性理及两行逻辑 57
21命运展开逻辑的历史回顾 59
22别卦爻中的元德与营卫 62
23敬元德以揆营卫 67
六、由太极立人极 72
24我们的易哲学研究旨趣 72
25由太极立人极 75
26极高明道中庸 80
27易与天地准 82
28礼作为天秩天序 84
七、“以医为验”和“以史为证” 89
29通古今之变的思想基础 89
30“礼从俗起”与“礼待圣人作” 91
31“以医为验”与营卫论 95
32“人副天数”与医易同构 98
33从楚汉同源看宗天神学的巫性回归 100
34谶纬之学 103
八、儒学三道路 108
35儒学的三个理论奠基 108
36儒学发展的三条基本道路 111
下:经史篇 119
一、易哲学与生命哲学 119
1向宋儒学习 119
2由命运主题引向中国哲学的主题 121
3生命哲学与生态哲学基础 125
二、易哲学的发生 128
4关于命运体发生衍化的一门语言 128
5《易》的传注及解释逻辑 133
三、《易传》的解释逻辑 137
6两行论逻辑地位的凸显 137
7性命论逻辑前提的确立 140
8《文言》《彖》《象》的传注结构 142
9附:两行营卫注的解释逻辑 147
四、儒道的分流与合流 152
10以《易》的解释逻辑看儒道分流 152
11从逻辑回归的必要性看儒道合流 154
12“引传入经”的儒道互渗 156
13向幽明之故索玄机 160
五、理论的再奠基运动 164
14儒学基础的可调适性及其奠基稳定性失缺 164
15在“再奠基”的意义上合同儒道 168
16道家两行逻辑论在玄学易中的出色运用 170
六、圣人之境与哲学元思 176
17玄家之圣人与道统之圣人 176
18盘点中国元哲学问题 180
19宋儒对中国元哲学问题的理解 184
七、新儒学与易学复兴 188
20易学所肩负的儒学创新之责 188
21“明体”“达用”的易学复兴契机 191
22理学作为逻辑哲学体系的发明 195
23理一分殊 201
八、性理之学的完成 204
24“性”与“太和” 204
25“本然之理”与“天理” 209
26易哲学的历史与未来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