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张静如 1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 3
导论 3
一、学术界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3
二、本书的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5
三、本书的主要观点与预期价值 8
四、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9
五、有关本书两个问题的说明 9
第一章 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最初探索 17
一、现代知识结构与现代化意识的形成 17
(一)早年的中外文化教育 17
(二)现代化意识的形成 23
二、研究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 35
(一)现代化形势的分析 36
(二)现代化条件的思考 44
(三)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57
(四)政治现代化的追求 65
(五)文化现代化的展望 74
三、关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 81
(一)对欧美社会现代化的认识 81
(二)密切注视第一次世界大战 83
(三)关注俄国与欢迎十月革命 85
第二章 为中国寻求现代化的崭新模式 89
一、引进马克思主义新的现代化理论 89
(一)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创造舆论条件 89
(二)努力宣传以革命为主要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93
(三)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运用 96
二、创建中国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 102
(一)倡导建立新式的中国现代化政党 102
(二)培植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精英群体 105
(三)开展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组织活动 108
三、指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111
(一)社会主义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112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必须向社会主义目标迈进 114
(三)通过革命手段扫清实现社会主义的障碍 117
第三章 中国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建构 121
一、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思想 121
(一)人是现代化的内容和目标 121
(二)确立人的主体性意识 124
(三)培植人的现代化意识 127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 130
(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 130
(二)进行民主革命完成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133
(三)在社会主义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36
三、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 140
(一)运用阶级斗争手段建立现代化民主政治 140
(二)开展民主运动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42
(三)在社会主义阶段大力发展现代民主政治 146
四、平民主义的社会理想 149
(一)平民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反思 149
(二)平民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前景的设计 153
(三)平民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大影响 157
第四章 领导和组织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政治运动 160
一、促进五四运动现代化地位的形成 160
(一)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向新的方向发展 161
(二)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革命——现代化的新途径 163
(三)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 166
二、推动国共两大现代化政党的合作 169
(一)现代化政治力量联合的思想 169
(二)促进国共两大现代化政党合作局面的形成 172
(三)维护国共合作、促进国民党北方力量的发展 176
三、领导北方政治现代化运动的开展 179
(一)为促进中苏协定的签订而努力 179
(二)积极领导北方的国民会议运动 182
(三)领导“三·一八”运动 184
第五章 配合国民政府的政治现代化运动——北伐战争 187
一、动员冯玉祥国民军策应北伐战争 187
(一)指导国民军坚守南口,策应北伐军两湖作战 187
(二)推动国民军五原誓师,配合江西战场的开辟 189
(三)协助冯玉祥制定方略,为中原会师奠定基础 191
(四)领导国民军政治工作,加快对国民军的改造 193
二、对北洋军阀的分化和瓦解活动 196
(一)争取吴佩孚部下的不懈努力 196
(二)对鲁系军阀张宗昌的统战工作 198
(三)瓦解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活动 200
三、动员阎锡山参加北伐战争 202
(一)1926年下半年对阎锡山的统战工作 202
(二)1926年底至1927年春对阎锡山的统战工作 204
(三)对阎锡山统战工作的成效 206
四、为北伐战争开展外交活动 208
(一)对英、美、法等西方外交使团的工作 208
(二)对日本外交使团的工作 212
第六章 开创文化现代化的新局面 219
一、唯物史观的宣传与中国学术观念的更新 219
(一)宣传和倡导进步的历史观 220
(二)道德问题的唯物史观说明 223
(三)中国近代思想的唯物史观解释 226
二、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228
(一)心物关系、群已关系的唯物史观说明 228
(二)历史变迁的辩证解析 231
(三)大同团结的社会理想 234
三、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237
(一)历史的唯物史观说明 237
(二)历史学性质的科学界定 240
(三)构建历史学的科学体系 242
四、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 246
(一)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46
(二)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53
五、对教育现代化和图书馆事业的特殊贡献 258
(一)对教育现代化的贡献 258
(二)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263
结语 268
参考文献 271
后记 276
李大钊研究史(1927—2004) 283
绪论 283
第一章 解放前的李大钊研究 286
一、李大钊历史地位的确定 286
二、李大钊思想研究的起步 287
三、李大钊业绩的宣传与研究 289
四、李大钊遗文得到初步搜集 291
第二章 20世纪50年代李大钊研究高潮的兴起 293
一、李大钊著作得到搜集和整理 293
二、李大钊研究学术专著的出现 294
三、李大钊研究水平达到新高度 295
第三章 1978—1994年间李大钊研究高潮的再度兴起 301
一、重视李大钊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 302
二、加强对李大钊遗文的发掘和整理,注重李大钊研究资料的搜集 310
三、注重李大钊研究成果的总结,出版了有价值的李大钊研究专著 313
四、发表大量的李大钊研究论文,开辟了李大钊研究的诸多新领域 318
第四章 世纪之交李大钊研究的新进展 340
一、李大钊与同时代人物关系的研究成果突出 342
二、李大钊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受到重视 349
三、李大钊学术思想的全方位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351
四、李大钊与近代中国社会演进关系的研究有了新特点 359
五、李大钊著作的考证、重要史实的辨析取得重要成果 363
第五章 新世纪李大钊研究的展望 369
一、从社会研究的角度来深化李大钊研究 369
二、在李大钊研究中加强比较研究的力度 370
三、对业已形成的李大钊研究领域“深耕细作” 370
四、不断拓宽李大钊研究的范围 371
五、努力更新李大钊研究的观念 372
六、进一步改进李大钊研究的方法 373
七、优化和调整研究者的知识结构 373
八、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 374
附录一:纪念李大钊诞辰100周年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 375
附录二:纪念李大钊诞辰105周年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 382
附录三:纪念李大钊诞辰115周年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 387
附录四:近10年李大钊研究的进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395
附录五:张静如先生与中国的李大钊研究 408
后记 425
李大钊研究文选(1988—2009) 429
前言 429
略论李大钊同志对中国青年运动的贡献 431
一、明确提出改造社会是青年的责任 431
二、指明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432
三、领导青年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去 434
试论李大钊的宗教观 437
一、李大钊“五四”前的宗教观 437
二、李大钊“五四”后的宗教观 439
三、李大钊宗教观的基本特点 442
李大钊伦理观初探 444
一、李大钊“五四”前的伦理观 444
二、李大钊“五四”后的伦理观 446
三、对李大钊伦理观的几点评价 448
李大钊法律思想初探 450
一、“五四”前的民主主义法律观 450
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453
李大钊前期民主观初探 457
一、李大钊前期民主观的主要内容 457
二、对李大钊前期民主观的认识和思考 461
李大钊是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者 465
一、明确指出改造社会是青年的责任 465
二、充分肯定青年在社会中的地位,高度赞扬青年的爱国壮举 466
三、指明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道路 468
四、积极向青年宣传和灌输马克思主义 469
李大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论述 472
一、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的论述 472
二、对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论述 474
三、对太平天国思想源流的论述 475
四、对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论述 476
五、对太平天国历史地位的论述 477
李大钊是青年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 480
一、组织“社团”,锻炼青年的组织能力 480
二、领导五四运动,创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提高青年实际斗争水平 482
三、热切关心觉悟社,支持天津的青年运动 484
四、积极开展青年团工作,加强党对青年的组织和领导 485
五、领导青年斗争,发挥青年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推动青年运动发展 486
李大钊早期自由观初探 488
一、早期自由观的思想内容 488
二、早期自由观的思想渊源 490
三、早期自由观的基本特色 492
李大钊与徐谦 495
一、争取冯玉祥倾向革命 495
二、动员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 496
三、促进北方革命运动的高涨 498
四、共同领导“三一八”运动 500
试论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 502
一、运用柏格森的“绵延”说反对封建的复古论 502
二、吸收柏格森的“直觉”说,倡导国民个性的充分发展 503
三、从柏格森“变的哲学”中得出社会改造是合理的结论 504
四、提倡柏格森关于生命冲动是意志自由创造的观点 505
李大钊早期真理观初探 508
一、关于真理的相对性 508
二、关于真理的绝对性 509
三、关于获得真理的途径 511
四、早期真理观的哲学基础 512
李大钊早期伦理观初探 515
一、早期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515
二、早期伦理观的思想来源 518
三、早期伦理观的鲜明特色 521
李大钊与觉悟社 524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推进了觉悟社的产生 524
二、天津讲演:对觉悟社的健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525
三、参加陶然亭会议和“改造联合”会议:推动了觉悟社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526
李大钊早期人生观初探 530
一、早期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530
二、早期人生观的思想来源 533
三、早期人生观的基本特色 535
李大钊与“工读互助团” 538
一、李大钊参加发起和组织“工读互助团” 538
二、李大钊与“工读互助团”的发展 540
试论爱默生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 543
论穆勒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 549
一、接受穆勒的代议制政治理论,主张在中国建立“民彝”政治 549
二、接受穆勒的自由理论,主张实行中国式的自由 552
三、从穆勒思想中吸收养分,提出社会调和的思想 555
论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 557
一、李大钊思想转变的萌芽期(1918年底——1919年初) 557
二、李大钊思想转变的探索期(1919年初——1919年底) 560
三、李大钊思想转变的完成期(1919年底——1920年初) 563
李大钊与“新潮社” 566
一、担任新潮社的顾问,关心新潮社的创建工作 566
二、在《新潮》上发表文章,促进了《新潮》的进步 567
李大钊与农民教育 570
一、“五四”前后的农民教育思想 570
二、建党以后的农民教育思想 572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 577
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阐说 577
二、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清理 579
三、对中国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581
论托尔斯泰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 585
一、吸收托尔斯泰的“英雄”观,反对英雄崇拜意识 585
二、吸取托尔斯泰的悔改即革命说,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 586
三、信奉托尔斯泰的“博爱”观,提倡人道主义 589
四、接受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主张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融为一体 590
试论李大钊的工人教育思想 594
一、“五四”前后关于工人教育问题的认识 594
二、建党以后关于工人教育的基本主张 596
早期李大钊对进步党研究系认识的变迁 600
一、民国初年李大钊的政治主张与进步党相近 600
二、袁世凯复辟时期李大钊逐步偏离进步党的政见 602
三、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权后李大钊最终与研究系彻底决裂 604
李大钊与《国民》杂志社 609
一、对青年的关心和帮助,促进了《国民》杂志社的诞生 609
二、在《国民》上发表文章,增强了《国民》杂志社的反日倾向 610
三、对《国民》杂志社的积极指导,促进了《国民》杂志的进步 611
试论早期李大钊对文化道路的探索 614
一、对传统文化的观照与反思 614
二、对西方文化的分析和选择 618
三、中西文化调和思想的构建 622
四、“第三新文明”的展望 626
李大钊妇女解放思想新论 632
一、经济变革与妇女解放 632
二、民主政治与妇女解放 634
三、阶级斗争与妇女解放 636
四、婚姻自由与妇女解放 637
1912—1920年间李大钊对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640
一、对国民性问题探索的几个阶段 640
二、对中国国民性表征的剖析 642
三、对国民性形成原因的分析 644
四、对改造国民性途径的探讨 646
近代西方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 649
一、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追求 649
二、早期政治观与西方民主精神 651
三、早期社会历史观与西方的进化论 652
试论早期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审视 655
一、对传统文化弊端的观照和反思 655
二、对传统文化合理性内容的创造性诠释 657
三、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的改造 658
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探讨 661
一、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 661
二、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 663
三、几点结论 665
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 667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早期哲学思想 667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 670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早期文化思想 673
李大钊留学日本及早期思想的发展 677
一、日本社会与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形成 677
二、日本学者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 680
早期李大钊政党政治观初探 686
一、民国初年的政党观 686
二、对政党政治的建议 693
三、对新型政党的期待 695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的现代化地位 697
一、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向新的方向发展 697
二、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革命——现代化的新途径 700
三、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 703
《共进》上署名TC、SC两文是否李大钊佚文 706
一、关于两文可能是李大钊佚文的理由 706
二、关于不能肯定两文是李大钊佚文的理由 709
三、确定两文为李大钊佚文所要做的工作 710
论李大钊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 712
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 712
二、进行民主革命完成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715
三、在社会主义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718
早期李大钊对启动中国社会现代化条件的思考 722
一、铸造现代民族主义精神 722
二、发挥国家的组织职能 726
三、培植新的现代化力量 730
李大钊与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735
一、倡导建立新式的中国现代化政党 735
二、培植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的现代化精英群体 738
三、开展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组织活动 741
李大钊与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 745
一、倡导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新观念 745
二、开拓北大图书馆现代管理的新局面 747
三、积极推动图书馆教育的社会化 749
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与民国初年中国政治 752
一、崇尚代议制政治 752
二、期待真正的政党政治 756
三、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理想设计 759
李大钊与历史哲学理论 763
一、对两种历史哲学观的分析 763
二、历史哲学地位的说明 765
三、历史本体论领域的探索 771
四、历史认识论领域的探索 774
早期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与外国学术思想 777
一、日本学者思想的影响 777
二、对英国学术思想的吸收 782
三、关注法国的柏格森哲学 787
李大钊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努力 791
一、心物关系、群己关系的唯物史观说明 791
二、历史变迁的辩证解析 794
三、对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探索 796
李大钊学术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 803
一、先秦儒家的主流学术思想 803
二、先秦道家等非主流学术思想 807
三、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 809
试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 813
一、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813
二、“文学革命”的总结和对“新文学”的重新诠释 815
三、继续关注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事业 818
李大钊政党思想与中国政治变迁 822
一、对民国初年政党活动的评论 822
二、建立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愿望 824
三、对中国现代化政党合作的期待 826
李大钊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830
一、对古史研究中“黄金时代”说的批判 830
二、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古代经济生活 833
三、在古代史研究中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视角 836
1927年初李大钊的外交活动 840
一、对英、美、法等西方外交团的工作 840
二、对日本外交使团的工作 844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 851
一、劳动创造美的思想 851
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 853
三、介绍西方的美学思想 856
四、对美学诸领域的探索 858
李大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863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揭示 863
二、对帝国主义侵华史的研究 870
三、对中国民族革命史的研究 876
四、中国近代思想变迁的唯物史观说明 885
李大钊与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观念的更新 890
一、对进化论学术观念的超越 890
二、唯物史观原理在学术研究中的率先运用 893
三、开创中国现代学术传统的学术观 898
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李大钊对历史学几个相关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903
一、关于历史的概念 903
二、关于历史学的概念 907
三、关于历史哲学的概念 911
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的文本解读 914
一、十月革命(原始文本) 914
二、文本流传 915
三、文本解释语境 916
四、文本解读基础 919
五、文本解读过程 921
六、关于十月革命的新文本 923
李大钊的批判精神刍议 926
一、李大钊批判精神的表现 926
二、李大钊批判精神的特色 930
三、李大钊批判精神的作用 935
五四时期李大钊对法国学术思想的研究 938
一、早期对柏格森哲学的研究 938
二、研究法国学术史上进步观念的演进 941
三、对法国诸多学术思想家的评述 943
李大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 950
一、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探索 950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 952
三、对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的探索 955
试论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的人生观 959
一、批判社会上各种落后的人生观 959
二、倡导乐观向上的青春人生观 961
三、对人生观理论的积极探索 964
四、人生观体系的基本特色 967
关于新发现李大钊致胡适函的几个问题 971
一、新发现李大钊致胡适函的写作时间 972
二、历史地理解新发现的李大钊致胡适函 972
三、新发现李大钊致胡适函的学术价值 978
书后絮语 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