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1章 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信息理论 3
1.1 引言 3
1.2 粘性信息的含义 4
1.2.1 粘性信息的理论背景 4
1.2.2 粘性信息的内涵 6
1.2.3 基本模型: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 6
1.3 理性疏忽:信息粘性的根源 8
1.3.1 完全理性假说的非现实性 8
1.3.2 理性疏忽与最优采样 9
1.3.3 疏忽模型的细化 11
1.4 粘性信息对经济分析的含义 13
1.4.1 粘性信息的一般均衡模型(Sticky Information General Equilibrium) 13
1.4.2 理性疏忽条件下的经济波动与周期 16
1.4.3 粘性信息对于经济政策的意义 16
1.5 经验检验与批评意见 19
1.5.1 对粘性信息理论的经验验证 19
1.5.2 对粘性信息理论的批评意见 20
1.6 简要的评论 21
参考文献 22
第2章 理性疏忽建模思想及其对RBC模型的发展 22
2.1 引言 29
2.2 有限信息处理能力的数学表示 31
2.3 理性疏忽LQG框架与两时期模型 32
2.4 理性疏忽条件下的RBC模型及经济解释 34
2.4.1 单一状态变量的随机增长模型 35
2.4.2 多状态变量的RBC模型 37
2.4.3 两时期劳动供给模型 38
2.5 进一步研究方向 41
2.6 结论 42
参考文献 43
第3章 理性疏忽、粘性信息与经济周期 49
3.1 理性疏忽的含义 49
3.2 信息处理约束条件 50
3.3 理性疏忽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 51
3.4 理性疏忽框架下的经济周期模型 59
3.4.1 家庭 59
3.4.2 厂商 60
3.4.3 均衡 66
3.5 理性疏忽增长模型与RBC理论的比较 66
3.5.1 基本RBC理论模型 66
3.5.2 理性疏忽随机增长模型推导 70
3.5.3 对两种模型的简要评价 78
3.6 理性疏忽经济周期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81
参考文献 85
第4章 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95
4.1 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背景 95
4.1.1 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与早期发展 95
4.1.2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 96
4.1.3 菲利普斯曲线的新发展:粘性信息模型 99
4.2 粘性信息的基本含义 100
4.2.1 粘性信息的定义 100
4.2.2 信息为什么会具有粘性 102
4.2.3 粘性信息和“迭代” 103
4.3 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模型 105
4.3.1 粘性价格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模型 105
4.3.2 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模型 107
4.3.3 两模型的比较 109
4.3.4 简要的评论 111
4.4 中国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111
4.4.1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的现状 111
4.4.2 运用粘性信息的模型推导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113
4.5 中国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基本结论 119
4.5.1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内涵 119
4.5.2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特征 120
4.5.3 粘性信息对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121
4.6 政策建议 124
4.6.1 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125
4.6.2 增加财政政策的透明度 126
4.6.3 公开就业信息,防止失业人口增加 128
参考文献 130
第5章 粘性信息与通货膨胀动态机制 137
5.1 通货膨胀动态理论的发展 137
5.1.1 古典模型 137
5.1.2 早期的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理论 139
5.1.3 费希尔模型与泰勒模型 143
5.1.4 菜单成本 146
5.1.5 粘性信息 147
5.2 粘性价格与粘性信息下的通货膨胀动态机制比较 150
5.2.1 前提假设 150
5.2.2 模型比较 152
5.3.3 实证结果检验 155
5.3 通货膨胀滞后效应与粘性信息条件下的货币政策 156
5.3.1 粘性信息理论评析 157
5.3.2 粘性信息现象与通货膨胀目标制 160
5.3.3 货币政策有效性 161
5.3.4 货币政策取向 162
5.4 结论 164
参考文献 168
第6章 粘性信息框架下的最优货币政策 175
6.1 引言 175
6.1.1 问题的提出 175
6.1.2 文献综述 175
6.1.3 研究方法 185
6.2 粘性信息下的最优货币政策推导 186
6.2.1 模型框架 186
6.2.2 粘性信息模型的简要介绍 189
6.2.3 粘性信息模型下的效用函数 197
6.2.4 粘性信息框架下最优货币政策分析 200
6.3 粘性信息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 202
参考文献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