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胡传志) 1
绪论 解读一个“全面的典型”——“王维现象”和王维诗歌接受史研究的意义及特点 1
上编 王维“唐音正宗”的“诗”路历程 3
第一章“天下右丞诗”的时代:对盛唐诗坛格局的重新认识 3
第一节 唐人眼中的王维形象 3
一、同时代人对王维的评价 4
二、唐人笔记小说中的王维形象特点 7
三、王维在盛唐诗坛的实际地位 9
第二节 王维诗歌与盛唐诗坛 14
一、《河岳英灵集》对王维诗歌艺术特征的体认 14
二、《河岳英灵集》的评选标准和盛唐诗歌理想 17
三、王维在开、天诗风新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18
第三节 王维驰誉盛唐诗坛的原因 26
一、全面性的成就和盛唐兼容并包的文化心理 27
二、适应盛唐时代文化趋尚的诗歌艺术特征 28
三、盛唐政治文化背景造就的时代典范 32
第二章“右丞余波”:王维诗风在大历诗坛的回旋 35
第一节 王维诗歌与大历时期的社会心理 35
一、“天下文宗”称号的盛世情结 35
二、大历士人的创作需求 37
三、从诗坛宗主到人格典范 39
第二节 大历主流诗人:王维诗歌的经典接受群体 42
一、大历诗人对王维诗歌的仿袭和追摹 42
二、仿袭中的“大历气味” 45
三、大历诗人接武王维的效果及其影响 52
第三节 韦应物:“王维范式”的经典与困境 59
一、盛世遗脉:经历、禀赋和心态的共通 59
二、风神的遥接:韦应物对王维诗歌的接受 61
三、运用和再现:“韦应物继王维说”的内涵和意义 64
第三章“元和诗变”:一个有意味的转变 69
第一节 元和诗变和王维诗歌接受史的转折 69
一、对大历诗风的矫弊和李、杜独尊局面的形成 70
二、由显到隐:王维诗歌地位和影响的变化及其意义 71
第二节 王维诗歌对元和诗坛的影响 76
一、精工流丽和情致风韵的嗣响 76
二、清境和禅意的承传 84
三、艺术范式的吸引 92
第三节 从王维到贾岛:元和后期诗学旨趣的转变和清淡诗风的发展 101
一、清雅诗风的回归:“贾姚诗派”和元和后期诗学旨趣的转变 102
二、“清深闲淡”的有力后继:贾岛对清淡诗风的承传 107
三、“贾岛格”对清淡诗风的新变及其意义 112
第四章“韵味说”:王维诗歌创作影响的深入 118
第一节 司空图标举王维的审美心理基础 118
一、晚唐诗学旨趣的特点和王维诗歌价值的彰显 119
二、性情与环境之助:共通审美经验的促成 121
三、王维诗歌对《二十四诗品》的影响 123
第二节 司空图对王维诗歌艺术理论的代言 126
一、“辨味”:“韵味说”的审美阐释观念 126
二、“第一读者”和“最佳代言”:“韵味说”的接受史意义 129
第三节“韵味说”对王维诗歌艺术特质的体认 133
一、“味”与“格”之间:“韵味说”的丰富内涵 133
二、王维诗歌中的“味”与“格” 138
上编小结 141
中编 王维诗学意义的美学发现 145
第五章“诗中有画”的发明和王维的诗史定位 145
第一节“诗中有画”命题的产生背景 145
一、宋代文人的士大夫化和对理想文人范型的期待 146
二、“诗画一律”的观念和诗歌意境理论对绘画艺术的渗透 149
第二节“诗中有画”对王维诗史地位的影响 152
一、从“诗匠”到“画手” 153
二、“摩诘画”“少陵诗”现象的背后 157
三、典范确立的双重意义 167
第六章“大家”与“名家”之间:王维诗史定位的特点及其成因 172
第一节“大家”和“名家”之间的徘徊 172
一、“名家”:“盛唐诸公”、“清淡诗派”中的一员 173
二、与李、杜“鼎足而三”的“大家” 175
三、“名大家”:“名家”中的领军人物 178
第二节“大家”与“名家”的距离 180
一、明代诗学中的“大家”、“名家”之辨 181
二、“大家”观念和明代诗学对王维诗歌风格的体认 186
三、“大家不足,名家有余”的独特定位和王维在诗学传统中的境遇 190
第七章“神韵说”和王维作为中国诗歌美学典范的确立 196
第一节“神韵说”的民族文化审美特征 196
一、融合画、禅“三昧”的诗中“神韵” 197
二、清音雅韵:士大夫传统和时代需求的结合 200
第二节“独标神韵”和独尊王维 202
一、“神韵”范本:王士禛对王维诗歌艺术特征的阐发 203
二、《唐贤三昧集》:王维唐音正宗地位的确立 208
三、“神韵说”之失和“假王右丞”现象 212
第三节 王维诗歌美学典范意义的确立:以《红楼梦》和《晚笑堂画传》为例 215
一、王维和《红楼梦》的诗化意蕴 215
二、《晚笑堂画传·王维像》的诗学意义 222
第八章“诗佛”的诞生:王维诗歌价值的诗性发现 225
第一节“诗佛”绎说 226
一、历史上曾有的“诗佛” 226
二、现代研究视野中唯一的“诗佛” 227
三、“诗佛”称号的心理溯源和内涵分析 228
第二节“诗佛”与王维诗歌价值的体认 232
一、从“诗佛王维说”看今人对王维的诗史定位 233
二、以禅喻诗的深化和“诗佛”意识的形成 236
三、“诗佛”的境界:王维诗歌价值的一种标示 240
中编小结 244
下编 王维诗歌经典的接受和文化心理阐释 249
第九章 艺术原型与诗歌经典的形成:王维几首“热门”诗歌的成名和流传 249
第一节 千古阳关道,不绝离别情:《送元二使安西》的经典建构和经典接受 249
一、离别元素的经典组合造就的送别诗“古今绝调” 250
二、古今同唱一曲,万变不离原诗:《阳关三叠》在历代接受中的演变特点 251
第二节 凝千年之相思,铸民族之精魂:红豆意象的流变和《相思》的影响 258
一、一颗深情的种子:红豆意象的诞生和《相思》的流行 258
二、红豆泣血相思泪,离愁国恨无绝期:红豆意象的发展和《相思》的深远影响 262
第三节 乡思主题与节日民俗的交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成功和影响 268
一、从民俗事象到乡思意象:传达亲情与客愁的茱萸 268
二、《陟岵》之继:思乡诗经典抒情模式的成功运用及其影响 273
第四节“先得人心之所同”的原型意义:王维诗歌的经典特质之一 275
第十章 成就文学经典的非文学性因素:《息夫人》和《凝碧池》的成名和传播特点 277
第一节 诗歌本事对诗艺鉴赏的显著影响:《息夫人》的流传和阐释 278
一、“宁王还饼师妻”的佳话和《息夫人》的流传 279
二、“得言外之旨”:咏史和咏事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280
第二节 伴随着人格评议的诗歌品赏:《凝碧池》的流传和影响 281
一、因诗免罪的传奇性和《凝碧池》的成名 281
二、《凝碧池》的流传和对王维“陷贼”事件的争议 283
第十一章 经典误读的背后:《终南山》阐释现象及其诗学意义 287
第一节《终南山》阐释史中的审美与教化之争 287
第二节对《终南山》作政治解读的诗学传统 293
第十二章《辋川集》的接受特点和辋川文化的形成 297
第一节《辋川集》接受中的“辋川情结” 298
一、“辋川体”:绵延不绝的拟效、和作之风 298
二、以绘图、书帖以及题咏等方式的雅赏 300
三、对王、裴辋川唱和的追慕和效仿之举 303
四、“辋川”的经典化与历代文人的“辋川情结” 306
第二节《辋川集》和王维人格范型的确立 309
一、“家有辋川集,人如王右丞” 310
二、从桃源到辋川:“辋川模式”的意义 313
第三节“富贵山林”:辋川模式的核心内涵 318
一、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318
二、“富贵山林”与“六一风神” 321
下编小结 327
结论 329
一、王维诗歌在盛唐诗坛的代表性奠定了其“唐音正宗”的典范地位 329
二、王维的诗歌创作实践为中国诗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审美经验 330
三、王维诗歌体现出的才情风度契合了传统士大夫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332
四、王维诗歌在反映民族心理方面的普遍意义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333
附 录 部分唐诗选本的王维、李白、杜甫诗歌入选率 335
主要参考文献 337
后记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