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 制度有效性的视角》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查吉德编
  • 出 版 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811359282
  • 页数:2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简述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然后从职教教师的核心概念开始展开论述。书中多次把职教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进行比较,并把职教教师与医生、律师等进行对比,通俗易懂。最后分析了职教教师资格制度的有效性和低效以及创新等问题。

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问题陈述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一、职业教育难担历史重任 2

二、教师队伍难解职业教育之困 4

三、教师资格制度难解职教教师队伍之围 9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10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1

一、调查研究法 11

二、制度分析法 13

第四节 研究意义 16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8

第一节 国内文献综述 18

一、研究的发展历程 18

二、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 20

第二节 国外文献综述 30

一、研究的发展历程 31

二、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 33

第三章 核心概念厘定与理论框架 40

第一节 职业教育教师 40

一、职教教师是一种专业化职业 40

二、职教教师的专业性是内生的而非外烁的 43

三、职教教师的专业性取决于其职业活动 44

四、职教教师的专业性决定其专业资格 49

第二节 教师资格制度 50

一、职业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的前位概念 50

二、教师资格制度:入门性与发展性矛盾 52

三、教师资格制度:全国统一性与地区差异性矛盾 54

四、教师资格制度:古老而全新的命题 56

第三节 制度 59

一、制度的源起与功能 60

二、制度的内涵与要素 65

第四节 制度的有效性 70

一、制度有效性之内涵 70

二、制度有效性之标准 71

第四章 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分析 76

第一节 职教教师资格认证的有效性分析 78

一、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有效性分析 79

二、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方式的效度分析 90

三、职教教师资格证书的预测效度分析 108

第二节 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分析 115

一、职教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执行情况 116

二、职教教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执行情况 121

第三节 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整体的有效性分析 123

一、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未能有效满足社会公共利益需要 124

二、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未能有效满足教师个体利益需要 132

第四节 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述评 134

一、职教教师资格认证低效 134

二、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执行低效 136

三、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整体低效 137

第五章 职教教师资格制度低效的制度分析 139

第一节 基于制度质量视角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低效分析 140

一、教师资格制度忽视了职教教师的专业性 140

二、教师资格制度忽视了制度的内生性 144

三、教师资格认证对象上存在制度真空 146

四、教师资格制度实施机制缺失 149

第二节 基于制度冲突视角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低效分析 154

一、职教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间的冲突 155

二、职教教师资格制度与“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间的冲突 158

三、职教教师资格制度与职教教师资格内在制度间的冲突 160

四、职教教师资格制度与其他职教教师制度间的冲突 163

第三节 基于制度环境视角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低效分析 166

一、资源因素:职教教师有效供给不足 166

二、政治因素:教育政策执行不力 170

三、文化一观念因素:教师专业化缺乏社会认同 172

第六章 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创新 174

第一节 职教教师资格制度的设计原则 174

一、合法性原则 174

二、公平性原则 176

三、发展性原则 176

四、可操作性原则 177

第二节 职教教师资格发放制度设计 178

一、职教教师资格横向设计 178

二、职教教师资格纵向设计 179

第三节 职教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设计 181

一、职教教师资格认证对象 181

二、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方式 182

三、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185

四、职教教师资格注册制度 188

第四节 职教教师资格管理制度设计 190

一、职教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机制 190

二、职教教师资格证书的融通性 191

三、职教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 193

第五节 职教教师资格制度的配套制度设计 193

一、完善职教教师教育制度,确保稳定的职教教师来源 193

二、推进全员聘用制,构建职教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196

三、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提高职教教师职业吸引力 198

第七章 结束语 200

一、主要结论与建议 200

二、主要问题与展望 203

附录 205

参考文献 209

后记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