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提要 3
8文明的脉动 29
8.1文明与进步 29
8.1.1文明的性质和观察 29
8.1.2文明与进步 33
8.2逝去的文明 36
8.2.1复活节岛文明 36
8.2.2玛雅文明 37
8.3雨养农业文明 38
8.3.1米诺斯文明 38
8.3.2腓尼基文明 39
8.3.3北非文明 39
8.3.4叙利亚文明 40
8.3.5巴勒斯坦文明 40
8.3.6希腊文明 40
8.4灌溉农业文明 41
8.4.1两河流域文明的演替 41
8.4.2对灌溉农业的最大威胁:土壤盐碱化、河道和水渠淤积 42
8.4.3两河流域文明兴之短、衰之长的原因 43
8.4.4尼罗河文明 44
附录1:进步观、衰退观和循环观 45
附录2:分鱼问题 47
参考文献 48
9环境与文明 53
9.1表土与文明 53
9.1.1人—地关系 53
9.1.2表土与文明 55
9.2气候与文明 59
9.2.1气候与文明 59
9.2.2中国的气候与文明 62
9.3环境与文明 66
9.3.1环境与文明 66
9.3.2“环境寿命” 69
9.3.3“环境寿命”与文明兴衰 72
附录1:地理环境决定论 75
附录2:生产方式决定论 78
附录3:“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 79
附录4:柏拉图论古希腊的土壤侵蚀 80
参考文献 80
10人口与文明 85
10.1人口周期与历史周期 85
10.1.1“稳定平衡原理” 85
10.1.2人口周期与历史周期 86
10.1.3历史周期:文明自然、社会基础“侵蚀—修复”的循环 90
10.2人口压力 90
10.2.1人口动力与人口阻力 91
10.2.2“欲望胁迫”:系统的开放和文明演替的加速 92
10.2.3“空间胁迫”:生态/环境退化、土地兼并和阶级矛盾的加剧 93
10.2.4人口压力的全球性历史意义 93
10.3人口与文明 94
10.3.1人口与食物系统 94
10.3.2“高位—低水平均衡陷阱” 97
10.3.3“规模效应”、“分母效应”和文明兴衰 99
10.4人口与文明传承 101
10.4.1文明传承中的人口 101
10.4.2人口与文明的传承 102
附录1:负荷着价值的食物系统 105
附录2:文明冲突和传承中的人口 107
附录3:人口规模与“文明能量” 108
附录4:“挑战与应战” 109
参考文献 110
11文明的启迪 115
11.1文明的代价 115
11.1.1“优良品种”与食物系统的扩张 115
11.1.2文明的代价 118
11.2“哈伯特丘疹”和非均衡耗散 121
11.2.1“哈伯特丘疹” 121
11.2.2非均衡耗散 122
11.3土地的休养生息 124
11.3.1土地休养生息和对文明演替的规定和调节 124
11.3.2土地生产力的退化 126
11.3.3避免社会动乱的选择 128
11.4文明的启迪 129
11.4.1周期性中断:不可或缺的环节、进步的“悖论”和文化传承 129
11.4.2极限:发展度与持续度 131
11.4.3文明的启迪 132
附录1:“精耕农业”和“绿色革命”的生态后果 133
附录2:杰克和豆秆的故事 134
附录3:能“扶大厦之将倾”吗? 135
附录4:古老文明的土地生产力 136
参考文献 137
12决定论的历史 141
12.1数量原理 141
12.1.1数量原理 141
12.1.2“层级—尺度”理论 144
12.1.3规模、尺度和系统的坚强度 146
12.2决定论的历史 147
12.2.1历史是决定论的 147
12.2.2历史是人口决定论的 150
12.3人口波动:文明演替的主导因子 152
12.3.1文明演替:以人口波动为“纽带”的退行性层级—复合型循环 152
12.3.2人口波动:文明演替的主导因子 154
12.4历史第一动力的判定 155
12.4.1 历史第一动力的判定 155
12.4.2对“英雄史观”的支持与否定 156
12.4.3“阶级斗争说”:并非最终的解 157
12.4.4“环境说”:强有力的挑战和根本性缺陷 159
12.4.5具包容性的“人口说” 161
附录1:伽利略论规模和系统的坚强度 162
参考文献 162
13全球变化 167
13.1全球变化 167
13.1.1全球变化 167
13.1.2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 170
13.1.3粮食危机和水资源短缺 172
13.2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 175
13.2.1气候变化:论争、困惑、回应和焦点 175
13.2.2系统尺度、性质和人类能力认定 179
13.2.3人类的责任 180
13.3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 182
13.3.1气候变化的层级—尺度视觉 182
13.3.2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 183
13.3.3类地行星的温度:二氧化碳主导气候变化的旁证 184
13.3.4“地球内能耗散”和“炕—被效应” 185
13.4“热窟效应”和“温室效应”的“滞后” 186
13.4.1因子丰裕度原理和冰冻圈消融的“热窟效应” 187
13.4.2“极端天气”的走势和“温室效应”的“滞后” 188
13.4.3全球变暖:不争的事实、逻辑的结论 189
13.5气候变暖的应对 190
13.5.1出乎意料的变化、灾难性的“变暖脉冲”、难以穿越的“气候隧道” 190
13.5.2被突破的安全线和迟缓的行动 193
13.5.3气候谈判的伦理支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95
13.5.4“生态公平”和碳排放“强度限制法” 197
附录1:“全球变暖”的气候效应 200
附录2:“全球变暖”与物种大灭绝 202
附录3:全球变暖的恶果 204
附录4:为外部力量操纵的气候周期 205
附录5:冰期的成因 209
附录6:全球变暖提速 211
参考文献 212
14生存的蓝图 217
14.1“小国寡民” 217
14.1.1小国寡民,万物齐一 217
14.1.2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18
14.1.3绝圣弃智,无知无欲 219
14.2“理想国” 221
14.2.1“正义之邦” 221
14.2.2“公产私用制” 222
14.2.3城邦规模 222
14.3“公正之邦” 224
14.3.1“公正之邦” 224
14.3.2“私产共用制” 225
14.3.3城邦规模 225
14.4“生存的蓝图” 226
14.4.1生态系统的破坏 227
14.4.2变革的必要性 228
14.4.3“稳定社会” 229
14.4.4“小社团”和“内部控制” 231
14.4.5稳定人口 233
14.5“自足的地方社会” 234
14.5.1现代经济学和现代社会 234
14.5.2哲学和伦理重建 235
14.5.3“小的是美好的” 236
14.5.4“自足的地方社会”和“佛教经济学” 236
14.5.5“地区发展”和“中间技术” 237
14.6“后农业社会” 238
14.6.1农耕的“宿命” 238
14.6.2“回归”的呼声 241
14.6.3“后农业社会” 242
附录1:“原初丰裕社会” 245
附录2:后现代世界中的农业 247
附录3:中国的三阶段人口减少战略 248
参考文献 249
15保持灵活性 253
15.1农业剩余率与文明演替 253
15.1.1“有效总剩余” 253
15.1.2农业剩余率与文明演替:“路径依赖”下的中国和西欧 255
15.2“生存游戏”和数量选择 260
15.2.1“能量阶梯”和“平衡态” 260
15.2.2“生存游戏”和数量选择 264
15.3“保持灵活性” 266
15.3.1“保持灵活性” 266
15.3.2人口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269
附录1:爱尔兰的马铃薯饥荒 272
附录2:沙尘暴、荒漠化和人口 273
附录3:“寡民”与“众民” 274
附录4:亲和力、民族关系与农业文化 276
附录5:人口爆炸性增长是中国在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 277
参考文献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