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名词(语)的语义范畴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龙涛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207088505
  • 页数:2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语义功能语法的语义语法范畴分析理论与三个世界语法理论的释义语法观,系统研究了汉语名词及其意义,以语义为基础,形成与意义相结合,研究名词的语义范畴和空间义,丰富了汉语语义范畴的研究。

绪论 现代汉语名词(语)的语义范畴研究概述 1

第一节 现代汉语名词的语义研究价值 1

第二节 现代汉语名词的研究现状概述 12

第三节 现代汉语名词的语义研究现状简述 17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取向、方法与主要研究问题 22

上篇 名词词类的空间语义次范畴研究 37

第一章 词类次范畴层面上以个体名词为主的名词对“有界”(bounded)事物的表达 37

第一节 引子:名词次范畴与“有界”(bounded)和“无界”(unbounded) 38

第二节 汉语“纸”类个体性事物的“同质”问题与目前“有界”标准的冲突 39

第三节 量词的表形功能与个体量词的“图样(diagram)化定型”功能,对“纸”类同质事物“个体性”表达的帮助 41

第四节 “有界”/“无界”事物的“定形”判断标准与“定性”判断标准的互补性 46

第五节 个体名词所表事物“个体性”的强弱之分 49

第六节 可表“有界”事物的其他类别名词 53

第七节 名词的“有界”事物意义与“生命”事物意义的关联性 56

第八节 总结 57

第二章 能直接前加度量衡量词的“弱个体性”事物名词研究——兼议度量词的语义功能 60

第一节 国内外量词功能的研究与本章的目的 61

第二节 度量衡量词对“无生”、“涉人”事物的选择 62

第三节 度量衡量词对事物“同质”(homogeneous)特征的表达与“弱个体性”事物名词 70

第四节 名词加量度时的属性义表达,与量度对名词的“类指”功能 74

第五节 总结:度量词的三种语义功能,与量词对事物“有界/无界”表达方式的分化 81

第三章 “唯‘个体化’事物名词”与“非‘个体化’事物名词”——名词“类指”、“个指”的词类次范畴差异与名词的指称分工及其他 85

第一节 “个指”(individual-denoting)、“类指”(kind-denoting)与名词次范畴 86

第二节 指称上专门表“类指”的“非个体化事物名词” 87

第三节 指称上专门表“个指”的“唯个体性事物名词” 96

第四节 名词内部的指称分工 102

第五节 总结:名词次范畴,指称功能分工的产物 105

第四章 表隐喻性空间意义的抽象名词 108

第一节 问题与目标 108

第二节 抽象名词表达一种隐喻性的空间意义 111

第三节 抽象名词所指事物的空间性质:“有界”的“属性”事物 116

第四节 “空间的隐喻形式”对抽象名词语义、形式与用法的影响 124

第五节 附论:关于抽象名词的界定 128

第五章 生命义名词及其与空间义、行为义的关系 131

第一节 语法研究中“生命”的生物学特征区分的局限及“生命”与空间特征关系的认识 131

第二节 “生命义”与事物的“个体性” 134

第三节 “生命义”与事物的强“个体性” 136

第四节 事物的强“个体性”与行为“自主”性的关系 142

第五节 结论 143

第六章 对空间义的区分:名词的属性义表达 147

第一节 名词表属性义及由此带来的语义区分问题 147

第二节 定语位置上、“‘很’+N”中、状语位置上名词的属性义表达 149

第三节 名词直接作谓语时的“属性义”陈述 158

第四节 名词作主宾语时的“属性事物”指称 163

第五节 总结 171

下篇 名词(语)的语义关系范畴研究 179

第一章 从格式与格式义角度,看NP1/NP2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语义关系 179

第一节 研究由来、存在问题与本文的研究思路 180

第二节 理论推演:主宾可互换句的语序排列类型与结构句式义——语序上的对称形式与句式的对称语义关系义 182

第三节 主宾互换句所表对称关系义的具体类型分析 186

第四节 由事物存现中的位移变化,导致参照物与目标物互为的对称性空间关系 195

第五节 对称性的相互作用关系 202

第六节 总结:主宾互换的动因——结构形式上对对称性概念语义关系摹拟的结果 209

第二章 广义“事物”之间的“必然性/非必然性”关系与结构成分共现 214

第一节 对“必然性”/“非必然性”关系的感性认识 215

第二节 “必然性”/“非必然性”关系的语义性质、语义构成与其他类似范畴的区别 219

第三节 “必然性/非必然性”关系在形式结构上的表现 228

第四节 “必然性/非必然性”关系的信息量及信息量变化分析 238

第五节 结论 243

附录一(1) 也说语义语法范畴——兼议语义功能语法 247

附录一(2) 语义功能语法,功能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兼论语义功能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语义性质之区别 258

附录二 参考文献汇总 274

后记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