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 左翼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性艺术追求 1
二 左翼文化思潮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回顾 5
三 本书的研究对象、重点和难点 8
第一章 左翼文化语境的形成及影响 12
一 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与革命文学的滥觞 12
二 俄、日左翼思潮影响下的“革命文学”论争 17
三 左翼文化运动的高涨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6
四 战争文化语境下左翼思潮的嬗变及转向 35
第二章 域外现代主义思潮的引进 45
一 初期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引进 46
二 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的拓展 56
三 战争文化语境下的现代主义诗学追求 70
第三章 鲁迅视野中的“现代主义”与“左翼” 81
一 “别求新声于异邦” 81
二 从“苦闷的象征”到“科学底艺术论” 85
三 清醒的“拿来主义” 93
四 “冲破一切传统的思想和手法” 97
第四章 郭沫若的现代主义“共感”及转向 105
一 “凫进文艺的新潮” 106
二 在“现代”与“左翼”之间 112
三 “真理要探讨,梦境也要追寻” 119
第五章 茅盾的新浪漫主义情结及其表征 124
一 新浪漫主义的积极倡导 124
二 已经腐烂的“艺术之花”与新兴阶级的“滋补品” 132
三 《蚀》:大革命时代的“苦闷”象征 138
四 《子夜》:左翼作家的“颓废”文本 143
第六章 艾青的欧罗巴“芦笛”与行吟大地的“忧郁” 153
一 彩色欧罗巴的“芦笛” 154
二 “暴乱的革命者”与“耽美的艺术家” 158
三 行吟大地的忧郁歌者 162
第七章 左翼文化思潮与徐訏的文学选择 171
一 “我的马克思主义时代” 172
二 左翼文化语境下的文学选择 175
三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嬗变 180
四 都市与战争背景下的现代主义书写 185
第八章“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象征派的创作转向 191
一 “异国的熏香”与“纯诗”的主张 192
二 革命的“十字街头”与“诗歌的大众化” 194
三 左翼文化语境中象征派的都市想象 197
四 象征派对左翼思潮的不同回应 202
第九章 左翼思潮的高涨与“现代”派群体的焦虑 206
一 政治与文学上的“同路人” 206
二 “第三种人”的主张与左翼阵营的批判 212
三 “理智与情感底冲突” 221
第十章 九叶派与左翼文学界的聚合与分化 230
一 从《诗创造》到《中国新诗》 230
二 《诗创造》内部的合作与分歧 237
三 与七月派及其同路人的相惜与论争 241
四 战争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式现代主义” 251
主要参考文献 258
后记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