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一 价值、生活重建 3
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震灾中的思考 3
一百块钱,有多轻又有多重——雪灾救助活动的启示 23
奥运会后的思考 31
和志愿者谈生活重建 46
辑二 重建大学精神 61
《寻找北大》序 61
寻找失去了的“大学精神”——北大110周年民间纪念会上的讲话 63
学术研究的承担 77
辑三 乡村文化和教育重建 93
屯堡文化研究与乡村文化重建——《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序 93
屯堡文化研究的动力,方法,组织与困惑——《学术视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序 103
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断想 112
重建文学与乡土的血肉联系——李伯勇《旷野黄花》序 130
步行回家——读刘靖林《静听星月》 137
《艺文四季》的气味 139
老实人做老实学问——李光荣、宣淑君《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序 141
发出自己的,真的声音 146
重新认识打工子弟教育:震灾引发的思考 148
重新认识打工子弟教育:震灾引发的思考 148
请关注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草房子”杯作文竞赛获奖作品选》序 151
第二届立人乡村作文比赛评语 160
辑四 反思历史 165
示众——反右运动中我在两次批斗会上的发言 165
我们已经付出了多大代价,我们还要付出多大代价——《烙印》序 169
一部揭示血淋淋的真实的“野史”——赵旭《风雪夹边沟》序 172
正视苦难,超越苦难——杨泽泉《回眸一笑》序 178
一本让我惊心动魄的书——王金屏《北大:1957》序 181
向“伟大的中国女性”脱帽致敬——雷一宁书序 185
序文两篇 189
辑五 面对现实 195
孔夫子在当下中国的命运 195
漫说“鲁迅‘五四’”, 210
面对我们共同的困惑 217
为生命给出一个意义——和青年志愿者的一次谈话 226
直面中学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读梁卫星《凌月,樊强,郁青青》 234
辑六 审视自我 247
《《1948:天地玄黄》再版后记 247
《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后记 249
《活着的理由》后记 257
《漂泊的家园》后记 259
《论北大》后记 261
《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演讲录》后记 263
《致青年朋友》后记 265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后记 267
《做教师真难,真好》后记 269
《与周氏兄弟相遇》小序 272
附录一 我的学术研究——答研究生问 275
附录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80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 283
辑七 杂谈 307
京城“精神流浪汉”的写作——郑士波小说序 307
答中央电视台《大先生鲁迅》摄制组记者问 311
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在“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学实践研究会”上的书面发言 314
我和三联的学术因缘 318
阅读的危机和如何应对——郝明义《越读者》大陆版序 321
后记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