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批评理论与问题研究 3
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3
我的批评观 16
艺术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 23
选择,立足于我们的当下 28
也谈中国的视觉革命 37
立足现实 介入历史 49
“新文人画”观辨证 51
艺术史观及方法论的突破与中国当代艺术 58
批评三题 63
对“双年展”作品的基本估计 68
再为“新潮美术”辩护 74
文化建设需脚踏实地 77
批评何为 80
1994年中国艺坛的总体推进 83
从语词转换看八九十年代中国美术批评(提纲) 84
公共艺术:概念转换、功能开发与资源利用 92
共在、共享与非审美化 99
世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雕塑发展走向(笔谈) 106
拓展眼界的当代陶艺 108
数码时代的本土性文化诉求 114
新世纪,从亚洲出发 122
用现代的东方眼光和经验处理当代文化问题 124
国际化潮流与本土化生存 127
开放、前瞻与学术公正 131
学术研究在美术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135
再谈我的批评观 139
中篇 实验水墨研究 149
水墨语言在新的语境中 149
水墨性话语与当下文化语境 150
融汇新机 光大传统 158
从艺术史和心灵史看90年代实验水墨 160
现代水墨 回首长安 169
实验性水墨与当代文化问题 172
水墨实验20年 183
笔墨无止境——艺术史逻辑与笔墨问题 190
全球化与都市化背景下的中国水墨艺术 200
我为什么关注“实验水墨” 219
两岸现代水墨艺术比较刍议 225
水墨生活 追远历新 233
水墨形而上 239
下篇 批评个案 245
岁月·故土·人 245
关于尚扬的艺术风格 251
汤文选花鸟画新作读后 254
徐松安和他的花鸟画艺术 259
感受世界与人生的独特方式 263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267
孤独的超越者 271
顾铮的摄影“谋杀”与安哥的使命感 278
写于“19891” 283
让技艺和才智成为永恒 286
早熟的单纯 296
遮蔽、敞开与创造性生成 298
天空、大地的深沉迹象 303
体验与表现之“软” 308
子建墨象之维度 310
“在场”的冷漠与局外的焦灼 314
时间碎片的尖利呼啸 319
符号图像的陌生化处理 325
向西方中心主义挑战 329
现代水墨画史中的刘国松 333
超越性绘画与绘画性超越 338
有感于朱振庚的现代水墨画 342
超越直呈的聚合与感悟 345
面具——人生的“不可承受之轻” 348
谋求绘画对当代观念问题的发言权 351
原来生活已这样! 352
左正尧的流水账 354
浪漫游子的生命体验与思乡情怀 357
三十年塞外铸风格 359
消解“理性” 362
以本土化方式进入现当代 366
画出清明二月天 370
吕丰雅的彩石系列 374
感悟东方(外四篇) 377
王敬恒其人其画 382
本土化的乐趣与魅力 386
皮道坚简历及学术年表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