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建筑 现代性·地方性 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长歆著
  • 出 版 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60847498
  • 页数:3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可以看做一种全景式的关于岭南地区的空间叙事。从16世纪澳门和17世纪广州十三行建立以来,岭南建筑即不断接受西洋建筑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更经百年激荡,在城市结构、建筑形式、建筑技术等方面发生了迥异于传统的深刻变革,并按西方模式建构了近代新型的营造体制、建筑师登记制度和建筑教育体系等。近代岭南建筑也因此呈现体系发展的格局,其时空的先发和探索成为中国建筑近代化发展的重要缘起之一。

绪论 12

第一章 近代早期西洋建筑文化的传播 27

第一节 澳门城市与建筑 28

一、澳门的形成与发展 28

二、澳门早期建筑 30

三、共生下的建筑文化生态 34

四、澳门西洋建筑与岭南建筑近代化 39

第二节 广州十三行 39

一、贸易制度更替与广州十三行 40

二、十三行空间结构与布局 41

三、十三行商馆的西洋化 44

四、十三行之于城市结构的嬗变 48

第三节 西方教会在岭南内陆的早期建筑活动 50

第二章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的建设 53

第一节 岭南传统城市的近代嬗蜕(1840~1911) 54

一、双城模式 54

二、条约口岸的开辟与岭南近代商埠城市的形成 61

三、晚清地方官员革新城市的努力 65

第二节 “拆城筑路”与“市政改良”运动 68

一、军政府工务部时期 68

二、市政公所时期 71

三、“市政改良”运动 74

第三节 骑楼制度与骑楼城市 79

一、骑楼制度的制定与推广 80

二、岭南城市与建筑的泛骑楼化 82

三、骑楼制度的反思与检讨 84

第四节 “田园城市” 86

一、“田园城市”的引入 86

二、“模范住宅区”运动 87

三、新市区拓展与分区规划中的“田园市” 90

第五节 现代城市的设计 91

一、汕头经验 91

二、广州城市设计委员会的成立与推动 93

三、程天固的反思与检讨 95

四、黄埔开埠与广州内港建设 97

五、城市发展新方向 100

第六节 华侨造市 101

一、实业兴市 102

二、开埠设市 104

三、华侨对房地产的投资 106

第三章 岭南近代建筑师与执业状况 109

第一节 “建筑师”职业在岭南的形成与发展 110

一、观念差异:建筑师与工匠 111

二、西方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对设计职业的导入 112

三、中国土木工程师的出现与建筑业的初步分工 114

四、建筑师职业角色的认定与扩展 117

第二节 西方建筑师在岭南 118

一、在广州开业的西方建筑师及事务所 118

二、担任教会建筑设计的外国建筑师和事务所 122

三、其他西方建筑师 125

第三节 岭南近代建筑师执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27

一、报建制度对建筑工程师登记制度的促发 127

二、广州市工务局进行建筑工程师登记的努力 130

三、主管部门强化建筑师业务管理的努力 132

四、中央政府统一执业登记制度的努力 133

第四节 岭南近代中国建筑师 135

一、岭南近代中国建筑师的成长 136

二、岭南近代中国建筑师的执业形态与地区分布 137

三、近代岭南著名中国建筑师 141

四、其他重要建筑师 147

第四章 西洋化与殖民主义建筑语境的形成 155

第一节 殖民建筑的早期形态 156

一、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在岭南的流布 156

二、早期教会建筑 161

三、近代产业建筑 167

第二节 西洋化的扩展与深入:西方古典主义在岭南 171

一、发展契机 172

二、过渡时期的建筑 173

三、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在岭南 176

四、岭南中国建筑师的古典主义设计 180

五、古典主义在岭南的地方表述 182

第三节 殖民主义建筑语境下民间建筑的西洋化 184

一、观念:从广州陈氏书院到开平风采堂 185

二、方法:从“三间两廊”到开平碉楼与庐居 187

三、推广:从个体到群体 189

第四节 殖民意识的修正:教会建筑的适应性设计 192

一、修正意识的出现与可能的技术模式 192

二、早期教会建筑的中国风格设计 195

三、规范化与地方化的分歧 199

第五章 现代中国建筑的探索 205

第一节 有关广州市政中枢的讨论及背后的理念 207

一、1921年广州市政厅的态度 207

二、茂飞的设计 210

三、广州市政厅的《市政中枢建筑议决案》 211

第二节 广州中山纪念堂:一个现代中国建筑的创建 214

一、中山纪念与建筑 215

二、中山纪念堂选址 217

三、设计竞图 219

四、吕彦直图案 221

五、城市空间的纪念性 224

第三节 新的表述:“广东复古运动”与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文化生态 227

一、李济深时期的文化建筑 228

二、陈济棠时期的公共建筑 229

三、改良固有式建筑的努力 232

四、建筑理性与文化取向的困惑 234

第四节 现代主义传播与现代建筑 235

一、工业化努力与现代意识的萌发 236

二、现代中国建筑与简化形式的需要 238

三、岭南早期现代主义的传播和研究 241

四、现代建筑在岭南 244

五、岭南现代主义发展的局限性 251

第六章 西方建筑技术的植入与技术体系的建构 253

第一节 西方建筑结构技术的引入与发展 255

一、西式砖(石)木混合结构体系的引入与发展 255

二、西式砖(石)木混合结构的成熟与运用 257

三、新材料、新结构在岭南的发展契机及结构过渡形式的出现 260

四、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全面发展 264

五、钢结构技术的引入与发展 268

第二节 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 273

一、机制砖 274

二、水泥 275

三、玻璃 277

四、钢材与五金 278

第三节 建筑应用技术的发展 280

一、新型建筑设备的引入与发展 280

二、建筑构造技术的发展 282

三、施工设备与施工技术的全面发展 284

第四节 政府主导建筑技术发展的努力 287

一、技术管理机构的建设 288

二、建筑技术法规的制定 290

三、建筑营造业管理 292

第七章 建筑教育的开展与教学体系的本土化 295

第一节 岭南建筑教育的早期状况 296

第二节 应时之需——土木工程教育的先发 300

一、岭南近代土木工程教育概览 300

二、岭南近代土木工程教育的特点 302

三、岭南土木工程教育对建筑师执业体系的影响 304

第三节 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04

一、建系目的与背景:“社会需要”与“国民精神”的表现 304

二、有关办学方向的思考 306

三、1932年课程体系制订 307

四、1935年课程体系修订 310

五、主要师资 312

六、工程技术背景下现代主义学术风尚的培育 315

第四节 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20

一、初创期的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1938~1940) 320

二、粤北时期(1940~1945) 321

三、战后教学新体系的建立(1945~1952) 323

附表 326

参考文献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