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概论 1
第一章 当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 1
一、研究范围 1
二、历史研究 2
三、理论研究 4
四、现状研究 9
第二章 当代国际政治格局 13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确立 13
二、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14
三、确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理论 15
第三章 影响当代国际政治关系的因素 19
一、美苏两大国的关系 19
二、国际政治力量与国际组织 19
三、科技革命与经济因素 21
第四章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战略问题 23
一、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国际战略 23
二、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全球战略 24
三、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大战略 25
四、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均势战略 27
第五章 当代世界的两大根本问题 29
一、和平与发展问题 29
二、战争与和平问题 31
三、发展与人类繁荣问题 36
第二编 四十年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 41
第六章 大战结束前夕的世界格局 41
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1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1
(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3
二、三次重要国际会议 44
(一)德黑兰会议 44
(二)雅尔塔会议 45
(三)波茨坦会议 48
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49
(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49
(二)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 50
第七章 战争结束时的国际格局 51
一、战争结束时的国际形势 51
(一)美国成为西方的霸主 51
(二)苏联成为欧亚强国 51
(三)社会主义跃出一国范围 52
(四)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52
二、处置战败国问题 53
(一)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53
(二)盟国关于处置日本的协议 54
三、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55
(一)联合国的建立 55
(二)五国和约的缔结 57
(三)多瑙河会议的召开 58
第八章 战后初期的美苏关系 60
一、从罗斯福到杜鲁门 60
(一)罗斯福的世界蓝图 60
(二)杜鲁门的对苏政策 61
二、美苏冷战 62
(一)美苏同盟破裂 62
(二)美苏对抗 64
三、杜鲁门的遏制战略 65
(一)杜鲁门主义 65
(二)马歇尔计划 67
(三)第四点计划 68
第九章 美欧日关系 68
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68
(一)战后初期的西欧 68
(二)马歇尔援欧计划的实施 69
二、两个德国的建立 71
(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建立 71
(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72
(三)第一次“柏林危机” 73
三、北大西洋联盟体制的形成 74
(一)布鲁塞尔条约组织 74
(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75
四、美国独占日本 76
(一)美国独占日本 76
(二)日本的“民主改革” 77
(三)美国扶植日本 79
第十章 苏联东欧关系 81
一、苏联的对外战略 81
(一)两大阵营的确立 81
(二)积极防御战略 83
二、情报局和苏南关系 84
(一)情报局 84
(二)苏南关系 85
三、苏东政治经济关系 86
(一)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86
(二)苏东友好条约的缔结 88
(三)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89
第十一章 战后初期亚洲的国际关系 90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9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90
(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91
(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92
二、亚洲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 93
(一)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 93
(二)印度尼西亚独立 94
(三)菲律宾和缅甸的独立 95
三、中东的独立运动 96
(一)叙利亚黎巴嫩和埃及的独立运动 96
(二)伊拉克人民反对英伊条约的斗争 97
(三)巴勒斯坦问题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98
第三编 五十年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 101
第十二章 五十年代的世界格局 101
一、两大阵营的对立 101
(一)美国对苏冷战体制的完善 101
(二)美苏对欧洲的争夺 102
二、两大阵营内部的关系 103
(一)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的关系 103
(二)苏联对外关系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予盾 104
三、亚非拉人民的反帝反殖反独裁斗争 105
(一)反帝反殖反独裁斗争蓬勃发展 106
(二)五十年代亚非国际关系的特点 106
第十三章 美苏关系 107
一、从杜鲁门到艾森豪威尔 107
(一)杜鲁门的遏制战略受阻 107
(二)艾森豪威尔的对外战略 107
(三)艾森豪威尔主义 11
二、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 110
(一)“三和”路线的提出 110
(二)苏联对西欧的政策 111
(三)戴维营会谈 113
三、美苏的地区争夺 115
(一)第二次中东战争 115
(二)第二次柏林危机 116
第十四章 美欧日关系 117
一、北约组织的扩大 117
(一)欧洲防务集团 117
(二)巴黎协定 118
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119
(一)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的经济基础 119
(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120
三、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 121
(一)旧金山和约 121
(二)日美安全条约 121
第十五章 苏联东欧关系 122
一、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123
(一)经互会的发展 123
(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124
二、苏东关系 125
(一)苏南关系的改善 125
(二)波匈事件的爆发 126
第十六章 第三世界的国际关系 133
一、朝鲜战争和印支战争 133
(一)朝鲜战争 133
(二)印支人民的抗法战争 134
(三)日内瓦会议 135
二、亚非会议 136
(一)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 136
(二)亚非会议的召开 137
(三)万隆精神 138
三、亚非国家的对外关系 138
(一)印度的对外关系 138
(二)印尼的对外政策 139
(三)阿尔及利亚武装斗争的胜利 140
第十七章 中国的对外关系 141
一、中苏结盟 141
(一)中苏友好条约 141
(二)中苏分歧 142
二、中美对抗 143
(一)美国武装占领台湾 143
(二)中美大使级会谈 144
三、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145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45
(二)中国同邻国解决边界遗留问题 146
(三)中国印尼双重国籍问题 147
第四编 六十年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 149
第十八章 六十年代的世界格局 149
一、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 149
(一)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 149
(二)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 149
二、两大阵营内部予盾的发展 150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150
(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151
三、第三世界的崛起 152
(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52
(二)亚洲反帝斗争新高涨 152
(三)非洲独立运动蓬勃发展 152
(四)拉丁美洲的反美风暴 153
第十九章 美苏关系 153
一、美苏的对外战略 153
(一)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153
(二)苏联的过渡型战略 156
二、柏林危机与维也纳会谈 157
(一)第三次柏林危机 157
(二)维也纳会谈 159
三、古巴导弹危机 159
(一)美古予盾 159
(二)古巴导弹危机 160
四、美苏裁军谈判与“三国禁试条约” 162
(一)美苏裁军谈判 162
(二)“三国禁试条约” 163
五、第三次中东战争与美苏会谈 164
(一)第三次中东战争 164
(二)葛拉斯堡罗会谈 166
第二十章 美欧日关系 166
一、欧洲共同体 166
(一)欧洲共同体的发展 166
(二)欧洲共同体的对外关系 168
二、戴高乐的独立外交政策 170
(一)法德合作 170
(二)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 171
(三)法中建交 171
三、日本的对外政策 172
(一)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72
(二)新日美安全条约 173
第二十一章 苏联东欧关系 174
一、苏东关系 174
(一)勃列日涅夫主义 174
(一)苏东关系的变化 175
二、苏东国家的体制改革 176
(一)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176
(二)东欧国家的体制改革 177
三、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 180
(一)捷克的“四月行动提纲” 180
(二)苏联侵捷事件 181
第二十二章 第三世界的国际关系 182
一、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 182
(一)不结盟运动 182
(二)七十七国集团 184
二、亚洲的反帝斗争 184
(一)印支三国的抗美救国斗争 184
(二)东南亚国家联盟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185
三、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186
(一)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 186
(二)非洲统一组织 186
四、拉美的反美斗争 187
(一)巴拿马和多米尼加的反美斗争 187
(二)拉美联合反美斗争 188
第二十三章 中国的对外关系 189
一、中苏关系恶化 189
二、中印关系恶化 191
三、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192
(一)中国领导人出访亚非国家 192
(二)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193
第五编 七十年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 194
第二十四章 七十年代的世界格局 194
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194
(一)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194
(二)苏联超级大国的形成 195
(三)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196
二、东西方内部关系的变化 197
(一)西方世界内部予盾日益尖锐 197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予盾 197
三、第三世界联合反霸斗争 198
(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198
(二)亚洲国家的联合反霸斗争 199
(三)非洲国家反对苏美控制和干涉的斗争 199
(四)拉美各国的反霸斗争 199
第二十五章 美苏关系 199
一、从尼克松到卡特 199
(一)尼克松主义 199
(二)卡特主义 201
二、勃列日涅夫的对外战略 202
(一)对西方推行缓和战略 202
(二)美苏首脑会谈 203
二、欧安会与中欧裁军谈判 204
(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204
(二)中欧裁军谈判 204
第二十六章 美欧日关系 205
一、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与西柏林协定 205
(一)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 205
(二)西柏林协定 205
日本国际地位的提高 206
(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 206
(二)日美同盟关系的确立 207
三、美欧日关系的发展 208
(一)西欧的自主倾向 208
(二)新日美安全条约的延长 209
(三)日欧的经济予盾 210
第二十七章 苏联东欧关系 211
一、苏东关系 211
(一)政治经济一体化 211
(二)经济综合一体化 212
二、东欧国家的独立自主倾向 213
(一)波兰动乱 213
(二)匈牙利体制改革 213
(三)罗马尼亚的独立外交政策 215
第二十八章 第三世界的国际关系 216
一、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 216
(一)第三世界在联合国 216
(二)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218
二、亚洲的反霸斗争 219
(一)东盟的中立化宣言 219
(二)第四次中东战争 220
三、非洲的反霸斗争 221
(一)苏丹的反霸斗争 222
(二)扎伊尔的反霸斗争 222
(三)南部非洲反种族主义的斗争 222
四、拉美各国的反霸斗争 224
(一)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 224
(二)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225
第二十九章 中国的对外关系 226
一、中国对外交往的新进展 226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27
三、中美苏三角关系的确立 228
(一)上海公报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228
(二)中苏对立 231
四、中国同日本西欧关系的突破性进展 232
(一)中日建交与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 232
(二)中国同欧洲共同体建交 233
第六编 八十年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 235
第三十章 八十年代的世界格局 235
一、美苏争霸态势 235
二、世界多元化趋向 236
三、国际经济格局 237
第三十一章 美苏关系 239
一、美苏关系的特点 239
(一)里根政府的强硬政策 239
(二)苏联的缓和攻势 241
(三)美苏既对抗又对话 242
二、美苏首脑会晤 242
(一)日内瓦会晤 242
(二)泳岛会晤 246
第三十二章 美欧日关系 249
一、西欧的联合趋向 249
(一)共同体的新发展 249
(二)尤里卡计划 251
(三)西欧防务联合 252
二、西欧的均势战略 254
(一)欧美联盟现状 254
(二)西欧的均势战略 255
三、日本的对外战略 257
(一)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257
(二)环太平洋经济圈战略 259
(三)政治大国战略 261
四、日美联盟体制 261
(一)日美政治合作 261
(二)日美经济协调 262
(三)日美军事联盟 262
第三十三章 苏联东欧关系 263
一、苏东关系现状 263
(一)苏东关系的演变 263
(二)苏东关系现状 264
二、东欧多边自主外交的新进展 265
(一)波美予盾的激化与改善 265
(二)两个德国关系的加强 266
(三)东西欧关系的发展 267
三、苏联东欧的经济改革 268
(一)南斯拉夫的经济改革 268
(二)罗马尼亚的经济改革 269
(三)东欧五国的经济改革 269
(四)苏联经济改革动向 271
第三十四章 第三世界的国际关系 272
一、不结盟运动与南南合作 272
(一)新德里首脑会议 272
(二)哈拉雷首脑会议 273
(三)南南合作的发展 274
二、亚洲的反霸斗争 275
(一)阿富汗抗苏斗争 275
(二)柬埔寨抗越斗争 275
三、西亚非洲的动荡 276
(一)两伊战争 276
(二)第五次中东战争 277
(三)反对南非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斗争 278
四、拉丁美洲的局势 279
(一)民主化进程 279
(二)债务危机 280
(三)中美洲危机 280
第三十五章 中国的对外关系 281
一、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281
(一)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281
(二)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82
(三)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 283
(四)中国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284
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285
三、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286
(一)中苏美关系 286
(二)中日西欧关系 287
(三)中国东欧关系 289
(四)中国同第三世界 290
(五)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