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病原学 3
第一节 人嗜T淋巴细胞逆转录病毒 3
第二节 人免疫缺陷病毒 8
第三节 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基因结构及其功能 13
第二章 艾滋病的动物模型 20
第一节 猫白血病病毒感染 20
第二节 猴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 21
第三节 人免疫缺陷病毒实验性感染 25
第三章 流行病学 25
第一节 流行特点 25
第二节 高危人群和传播途径 31
第三节 人群感染状态 35
第四节 流行病学预测 36
第四章 病理学 37
第一节 淋巴组织和血液损伤 37
第二节 恶性肿瘤病理 39
第三节 神经病理 42
第五章 发病机理 45
第一节 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嗜T细胞特性 45
第二节 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嗜神经特性 51
第三节 致癌病毒的继发感染 52
第六章 临床表现 53
第一节 潜伏期 53
第二节 临床分型 53
第三节 机会性感染病原 56
第四节 感染性并发症 57
第五节 恶性肿瘤并发症 72
第六节 预后 74
第七章 卡波济氏肉瘤 74
第一节 历史回顾 74
第二节 流行病学 75
第三节 临床表现和病程 77
第四节 相关性疾病 79
第五节 病因 80
第八章 诊断 81
第一节 诊断标准 81
第二节 血清学试验 82
第三节 微生物学实验 87
第四节 血液学检查 89
第五节 临床诊断 90
第九章 治疗 91
第一节 抗病毒药物 91
第二节 免疫调节剂 95
第三节 免疫重建 96
第十章 预防 97
第一节 高发地区的监测和预防 98
第二节 我国预防措施 100
第十一章 儿童艾滋病 102
第一节 定义 102
第二节 潜伏期 102
第三节 诊断 103
第四节 临床表现 104
第五节 流行病学 107
第六节 预防和治疗的前景 107
第十二章 艾滋病疫苗的发展前景 108
第一节 艾滋病疫苗的有关问题 109
第二节 艾滋病疫苗研制的可能途径 114
第十三章 艾滋病的社会问题 116
第一节 艾滋病是西方社会问题的恶果 116
第二节 艾滋病的社会心理学 119
主要参考资料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