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及其根源 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 7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7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点 9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2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6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16
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9
第二章 唯物主义与主体能动性 23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23++ 23
一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23
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7
三 时间和空间 31
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3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36
一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36
二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39
三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43
第三节 主体与客体 45
一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5
二 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性 47
三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9
第四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2
一 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原则 52
二 创造有利于实事求是的主客观条件 54
三 反对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 54
第三章 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世界、探求真理 56
第一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56
一实践的涵义、特征和基本形式 56
二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9
三 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63
第二节 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 64
一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65
二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69
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73
第三节 在实践基础上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75
一 真理的本质在于它的客观性 76
二 在实践基础上检验真理 78
三 在实践基础上发展真理 84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91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91
一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91
二 事物联系的系统性 97
三 普遍联系的条件 104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07
一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107
二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109
三 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114
四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18
第五章 矛盾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123
第一节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23
一 辩证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 123
二 辩证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重属性 124
三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28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30
一 矛盾的普遍性 130
二 矛盾的特殊性 131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42
第三节 矛盾分析方法是辩证法的基本方法 146
一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146
二 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在斗争中把握同一 148
三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150
第六章 人类社会发展是合乎规律的过程 155
第一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55
一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飞跃 155
二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58
三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 162
第二节 社会发展是合乎规律的过程 166
一 人的自觉性与社会规律性的一致 166
二 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偶然性之中 169
三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172
第三节 唯物史观是分析国情的基本方法 175
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贡献之一 175
二 唯物史观是一种基本分析方法 179
三 明了国情才能脚踏实地 183
第七章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186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构成要素 186
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186
二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190
三 上层建筑包含政治和思想两个层次 194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196
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 196
二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202
三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20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主义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210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10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213
三 改革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必由之路 215
第八章 阶级与国家 219
第一节 阶级、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方法 219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19
二 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23
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226
第二节 国家 229
一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229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23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与国家 237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237
二 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41
第九章 社会意识 247
第一节 社会意识结构及一般特征 247
一 社会意识的本质 247
二 社会意识结构 248
三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征 250
第二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 258
一 艺术 258
二 道德 260
三 宗教 262
四 政治、法律思想 26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65
一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265
二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267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268
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69
五 马克思主义与精神文明建设 270
第十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1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71
一 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271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274
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277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80
一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个人的作用 280
二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83
三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285
第三节 党的群众路线 289
一 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 290
二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91
三 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94
第十一章 共产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296
第一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96
一 哲学史上关于“人的本质”的答案 296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定义人的本质 300
第二节 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的人生价值观 304
一 价值范畴的涵义 304
二 人的双重价值 306
三 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剖析 311
第三节 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315
一 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最高境界 315
二 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根本原则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