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1
1.1 “痛并快乐着”的转型社会 3
1.2 纠纷解决:正当性与有效性 5
1.3 方法论:国际视野与实证分析 9
1.4 本书的框架结构 11
2 多元纠纷解决与转型期刑事司法 13
2.1 导言 15
2.2 刑事司法引入ADR机制及其理念基础 16
2.3 ADR在刑事司法中的特点与体系 24
2.4 刑事司法本身的抗体及其应对 28
2.5 三大核心模式及其走向 30
2.6 结语 38
3 民事诉讼中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41
3.1 概述 43
3.2 调解程序比较研究 48
4 司法观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101
4.1 普通民众的司法观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103
4.2 法官、检察官的司法观之实证研究 117
5 民众对中国刑事审判的认识之实证分析 131
5.1 导言 133
5.2 民众在域外刑事司法改革中的作用 135
5.3 研究方法与切入点 140
5.4 调查结果与分析 147
5.5 初步结论与研究中的不足 154
5.6 启示 159
6 转型社会司法中的媒体要素 165
6.1 导言 167
6.2 实证解读:以10起典型案件为例 169
6.3 背后的价值博弈 174
6.4 形式与限制:比较法层面之考察 178
6.5 启示:理性对待转型社会司法中的媒体要素 188
7 刑事和解的理念基础 197
7.1 导言 199
7.2 刑事和解在中西方的两种代表性模式及其核心理念 200
7.3 刑事和解背后的价值抉择 205
7.4 差异与共通 208
7.5 启示 212
8 纠纷解决与电子督促程序的构建 215
8.1 比较法观察 217
8.2 完善我国的督促程序 228
8.3 改革后电子督促程序的定位 245
8.4 结语 249
9 转型社会若干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251
9.1 导言 253
9.2 药家鑫案 255
9.3 杨佳袭警案 262
9.4 彭宇案 267
9.5 莫兆军案 274
10 法治视野下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283
10.1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中应当遵循的核心原则:法治及WTO法治 286
10.2 WTO法治对传统主权理论的挑战 303
10.3 审视WTO法治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309
10.4 中国法治与WTO法治的良性互动的应然路径 314
11 在双边投资条约争端解决问题上的战略 329
11.1 背景 331
11.2 中国的新角色:正在崛起的资本输出大国 333
11.3 我国对ICSID仲裁管辖权的态度变化 334
11.4 双边投资条约中的“特洛伊木马”:最惠国待遇条款可否适用于争端解决条款 336
11.5 国际投资条约中的“重雷区”——“公平公正待遇条款” 350
参考文献 371
后记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