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摩擦表面特性与表面接触 1
第一节 固体表面的几何特性 1
一、常用的几个表面粗糙度参数 2
二、承载面积曲线 4
第二节 固体表面的物理机械特性 9
一、表面层硬度和应力 9
二、表面层的组织变化 12
三、表面层的缺陷 12
第三节 固体表面的化学特性 15
一、表面偏聚 15
二、表面吸附与化学反应 25
三、罗斯柯依与里宾德尔效应 31
第四节 固体表面的接触 35
一、接触力学 35
二、接触面积 46
三、粗糙表面的接触 48
第二章 摩擦 61
第一节 摩擦的分类 61
第二节 摩擦理论 63
一、早期的摩擦理论 63
二、焊合、剪切及犁削理论 65
三、粘-滑现象的原理 68
四、摩擦的能量理论 69
第三节 滑动摩擦 72
一、滑动摩擦机理 72
二、刚体在弹性体上滑动 74
三、刚体在刚体上滑动 77
第四节 滚动摩擦 83
一、滚动摩擦机理 83
二、刚体在弹性体上滚动 87
第五节 摩擦系数的测量及影响因素 91
一、摩擦系数的测量 91
二、摩擦系数的影响因素 93
第六节 摩擦引起的各种效应 99
一、温度效应 99
二、冶金效应 101
三、化学效应 103
第三章 金属的磨损 106
第一节 摩损的定义和类型 106
一、磨损的定义 106
二、磨损的分类 107
三、轻微磨损与严重磨损 111
四、防止严重磨损的可靠性设计 113
第二节 疲劳磨损 114
一、疲劳磨损的定义和特征 114
二、疲劳磨损的损坏形式 116
三、剥层与擦伤 124
第三节 粘着磨损 141
一、粘着磨损的定义和特点 141
二、粘着磨损的分类 142
三、粘着磨损方式的表达式 144
四、研究粘着磨损的意义 147
五、粘着磨损的模型 148
六、粘着磨损的主要理论 155
第四节 磨料磨损 165
一、磨料磨损的特点与定义 165
二、磨料磨损的分类 166
三、磨料磨损的基本原理 169
第五节 腐蚀磨损 182
一、腐蚀对磨损的影响 182
二、磨损对腐蚀的影响 182
三、电化学腐蚀磨损 185
四、腐蚀磨损的影响因素 187
第六节 冲蚀磨损与微动磨损 190
一、冲蚀磨损 190
二、微动磨损 198
第四章 润滑理论 205
第一节 润滑基础 205
一、润滑剂 205
二、润滑油的粘度 206
三、润滑脂的性质 208
第二节 液体动压润滑 211
一、Navier-Stoke方程 211
二、Reynold方程 216
三、动压油膜的承载机理 220
四、理想径向轴承 232
五、无限短轴承 247
第三节 液体静压润滑 251
一、液体静压润滑简介 251
二、流量 255
三、主要参数和基本公式 261
四、径向油垫 265
五、平面油垫 281
第四节 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284
一、弹性流体动压润滑机理 285
二、线接触弹性流动压润滑的基本方程 287
三、恒粘—刚性线接触润滑—Martin解 291
四、压粘—刚性线接触润滑-Gatcombe解 296
第五节 边界润滑 298
一、边界膜的形成 300
二、边界膜的性能 301
三、影响边界膜摩擦磨损特性的因素 303
第六节 固体润滑 308
一、固体润滑的基本概念 308
二、实现固体润滑的方法 309
三、常用固体润滑材料 310
第五章 摩擦磨损试验、检测与计算 313
第一节 摩擦磨损试验 313
一、摩擦磨损试验的意义 313
二、实验室磨损试验的要点 314
三、实验室磨损试验机 316
第二节 磨损检测 325
一、测定方法 327
二、磨损的定量评定 333
三、磨损表面的形态分析 335
四、磨损状态的检测 337
第三节 磨损计算 338
一、磨损计算的特点 339
二、磨损计算过程的特性 339
三、磨损的能量计算方法 342
第六章 耐磨性设计与研究 346
第一节 耐磨性设计的意义 346
第二节 耐磨性设计的性质与发展 347
第三节 固体表面性质及影响因素 348
一、几何性质的影响 348
二、物理性质的影响 351
第四节 磨损的影响因素 352
一、工作变量对磨损的影响 352
二、压强或接触面积 356
三、表面形状 356
四、装配对中 357
五、表面温度与冷却能力 357
六、运动与滑动量控制 358
第五节 磨损的预测与计算 358
一、常用磨损预测方法 358
二、磨损预测与设计举例 366
第六节 润滑与润滑设计 368
一、液体动压润滑 368
二、弹性液体动压润滑 369
三、流体静压润滑 370
四、流体润滑的最小膜厚限 371
五、润滑剂的选择 373
六、建立边界保护膜 380
第七节 材料的选择与表面强化 382
一、耐磨材料选择 383
二、常用材料的性质 386
三、材料的表面强化 398
第八节 抗磨损设计的系统分析方法和磨损零件的失效分析 408
一、抗磨损设计的系统分析方法 408
二、磨损零件的失效分析 426
第七章 化学和电化学法表面薄膜强化 440
第一节 槽镀 440
一、金属电沉积的定义 440
二、槽镀的应用 442
第二节 化学镀 444
一、定义与特点 444
二、化学镀镍的应用 445
第三节 复合镀 445
第四节 转化处理 446
第五节 刷镀 448
一、刷镀的优缺点 448
二、刷镀的基本原理 452
三、影响镀层性能的因素 478
四、一种新的精加工技术-精密刷镀Ni-Fe-W-P合金 499
第八章 超硬化合物表面覆层处理及其它 530
第一节 表面处理的标记符号 530
第二节 表面热处理 533
一、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533
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534
第三节 表面化学热处理 536
一、钢的渗碳 536
二、钢的氮化 540
三、钢的碳氮共渗 541
四、钢的渗硫 542
五、钢的渗硼 543
第四节 热喷涂 544
一、氧—乙炔火焰喷涂与喷熔 544
二、等离子喷涂 545
三、等离子弧粉末堆焊 551
四、其它喷涂技术 553
第五节 超硬化合物表面覆层处理 555
一、化学气相沉积 555
二、物理气相沉积 558
三、TD处理 569
第六节 离子注入表面强化处理 573
一、离子注入的基本原理 574
二、离子注入表面强化处理 575
第七节 高能量密度表面热处理 581
一、激光淬火(激光相变硬化) 581
二、激光表面熔融处理(LSM) 585
三、激光合金化 585
四、激光熔覆 586
五、其它高密度能量表面强化技术 588
第八节 涂装 592
一、涂装方法 592
二、润滑、耐磨涂料 598
第九节 表面技术的选择 600
一、工件的工作条件 601
二、基体材料及其热处理工艺 602
三、可行性和成本 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