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传(代序一)&夏敬观 1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代序二)&周培源 7
卷一 19
一仕一商 19
读书自若 20
嗜豆 20
举止安祥 20
多翻参考书 21
博览群书 21
翁同龢赞誉 22
得识于李文田、王蒿隐二先生 22
事叔甚恭 23
议办师范学堂 24
续弦 24
先生居窘 24
“牛鬼蛇神” 25
笃念师门 25
长中西学堂 26
择偶条件 27
陶成章之死 28
恸哭杨铨 29
卷二 33
民国开山 33
“我革命时,你们还没出世” 33
“绝不退步” 34
在五四运动中 34
险些被殴 36
组织“民权保障同盟会” 36
生活节俭 38
“学生都是人才,亲戚都是庸才” 38
兼容并蓄 40
“举世无第二人” 42
八行荐牍 42
只有“稚晖与鹤卿” 43
不是雄辩家 43
蔡先生的法语与德语 44
“英国的吴先生” 45
两人呆坐 45
待人接物的体贴风度 46
与客对饮 47
毫无倦容 47
卷三 51
诲人不倦之一 51
诲人不倦之二 52
引导黄炎培参加革命 53
第一任教育总长 54
长北京大学 55
作文怪癖 55
读书先要识字 56
“我给你们决斗” 56
一遇大事,刚性立见 56
“慢慢来” 57
“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 57
诚实恳挚 57
“兼容并包” 58
卷四 63
“正心”、“诚意” 63
《论语》读法 64
“除非你作大将” 65
蔡先生每饭必酒 65
北大学生在蔡先生面前全无拘束 66
道德学问多由母教 66
博爱忠恕 67
饮酒之乐 67
宅心仁 68
处事公 69
待人恕 70
治学勤 70
学术自由之精神 72
宽宏大度之精神 73
安贫乐道之精神 73
科学求真之精神 73
卷五 77
名号之来历 77
出书署以妻名 77
早年事 78
著作等身 78
时人之褒贬 79
得诸母教 81
最崇拜宋儒 81
与弟事母皆至孝 82
好奇而淡于禄利 82
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 83
一生难进易退 83
与康、梁之关系 83
愿委身于教育 84
续娶 84
论三纲五伦 85
南洋公学开特班 86
主爱国女学校,任中国教育会会长 86
辞南洋公学职 87
建爱国学社 87
辞爱国学社职 88
青岛之行 89
游历日本 89
革命之主张 90
译书出错 90
创办《俄事警闻》 91
批评社会之恶俗 91
研发炸弹 92
爱国女学校校长 93
不愿去日本 93
教授西洋史 94
留学德国 94
食素 95
出任教育总长,与陆(费)伯鸿教育意见相左 96
出任迎袁之特使 96
南北混合内阁之前后 97
教育之改革 98
东西之奔走 98
著作之刊布 99
长北京大学 99
史学辞典之编撰 102
北大十年,四次赴欧 102
不用英文 104
推许马叙伦 104
不究职员 105
特布令招收女生 105
“杀君马者路旁儿也” 106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典礼 106
“孑民堂” 107
绝联 107
杰出之士,多出其门 107
得识于李鸿藻 108
卷六 111
一段不被母亲认可的感情 111
从此不吃肉 112
居中调停 112
更新北大 113
教授治校 113
提倡美育 114
毅然回国受任 114
一语破的 114
兼容并包 115
整饬校风 115
改革考试 116
离开北大 116
豪气冲天 117
随便洗洗衣服 117
造炸弹 118
温情萦绕 118
短于知小人 118
品德节操 119
门生不绝 120
吃“五四” 121
法国旧居 121
《石头记》考证的方法 122
惊人的记忆力 122
一码归一码 123
周姓的疑惑 123
菩萨心肠 124
推荐函满天飞 124
婚事新办 125
总是坐着 126
为了学生死了儿子 126
逃到了天子脚下 128
引起误解的辞职启事 131
一言不发 133
改讲国语 134
洋人告状 135
热心助人 135
绝不手软 137
一件空前的“三不”启事 138
小事谦和 大事认真 140
老成凋谢 141
离开人世 142
斯人远行 143
绝笔 143
蔡孑民历史 143
附录 149
纪念蔡元培先生&梁漱溟 149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 158
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节录)&罗家伦 165
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罗家伦 175
蔡元培年谱 200
编后记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