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
第二节 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2
第三节 土壤肥料学的任务与内容 3
第一章 土壤概述 6
第一节 土壤与土壤肥力的概念 6
一、土壤的概念 6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 6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7
一、成土的主要矿物与岩石 7
二、岩石风化—母质的形成 9
三、土壤母质的类型 10
四、土壤形成的一般轮廓 11
第三节 土壤剖面与土体构造 12
一、土壤形态与土壤剖面 12
二、土体与土体构造 16
第四节 土壤的物质组成 17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18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18
一、土壤矿物质的矿物成分 18
二、土壤矿物质的化学成分 20
第二节 土壤矿物质的机械组成——土壤质地 21
一、矿物质土粒的粒级 21
二、土壤质地分类 24
三、不同质地土壤的农业生产特性 26
四、土壤质地的改良 28
第三章 土壤生物、土壤酶与土壤有机质 29
第一节 土壤生物 29
一、土壤微生物 29
二、土壤动物 35
第二节 土壤酶 38
一、土壤酶的概念和性质 38
二、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因素和土壤酶的应用 39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 41
一、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与来源 41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41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42
一、矿质化过程 42
二、腐殖质化过程 44
三、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45
第五节 土壤腐殖质 46
一、土壤腐殖质 46
二、胡敏酸 46
三、富里酸 47
第六节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的作用及其调节 47
一、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7
二、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49
第四章 土壤胶体与离子交换 50
第一节 土壤胶体 50
一、土壤胶体的种类 50
二、胶体的特性 55
第二节 土壤的离子交换 59
一、阳离子交换 59
二、土壤对阴离子的吸附 65
第五章 土壤的物理性 66
第一节 土壤的孔性 66
一、土壤的比重 66
二、土壤的容重 67
三、土壤孔隙状况 68
第二节 土壤的结构 71
一、土壤结构的类型及其与肥力的关系 71
二、土壤结构的形成 74
三、改善土壤结构性的措施 75
第六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78
第一节 土壤水分的数量与能量 78
一、土壤水分的数量及其表示方法 78
二、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与能量水平的表示方法 79
三、土壤水分数量与能量的关系 81
第二节 土壤水分的运动和田间循环 81
一、土壤液态水的运动 81
二、土壤气态水的运动 84
三、土壤蒸发(土面蒸发) 84
四、水向土壤的入渗和土壤水的再分布 85
五、土壤——植物——大气体系中的水分循环 88
第三节 土壤水分的保持与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89
一、土壤水分的保持与土壤水分的形态分类 89
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91
第四节 土壤水分状况 93
一、土壤水分平衡 94
二、华北平原土壤墒情与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 94
第五节 土壤空气 96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96
二、土壤空气与大气的气体交换 97
三、土壤通气性 98
第六节 土壤热状况 98
一、土壤热的来源和地面热量平衡 98
二、土壤热性质 99
三、土壤温度的变化 102
四、土壤的冻结和解冻 103
第七节 土壤水、热、气的调节 103
一、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104
二、灌溉 104
三、排水 104
四、耕作 104
五、地面覆盖 105
六、保墒增温剂的应用 105
第七章 土壤的化学性 107
第一节 土壤养分 107
一、土壤养分的种类与数量 107
二、土壤中的氮 109
三、土壤中的磷 111
四、土壤中的钾 114
五、土壤中钙、镁、硫的有效化 115
六、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116
第二节 土壤酸碱性 117
一、土壤酸度 118
二、土壤碱度 119
三、土壤的缓冲性 120
四、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121
第三节 土壤的氧化还原作用 122
一、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122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在判断土壤肥力上的应用 123
第八章 土壤污染 124
第一节 土壤污染物的外部来源 124
一、污灌引起的污染 124
二、施肥引起的污染 124
三、农药引起的污染 124
四、工业废气对土壤的污染 125
五、工业废渣所造成的土壤污染 125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的毒性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 125
一、重金属污染物 125
二、化学农药 126
第三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途径 128
一、土壤质量的调查与监测 128
二、消除污染源 128
三、发挥土壤净化作用 128
四、换土、翻土 128
五、改种植物 128
第九章 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129
第一节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129
一、土壤的粘结性 129
二、土壤的粘着性 130
三、土壤的塑性 130
第二节 土壤的耕性与耕作 131
一、土壤的结持状态 131
二、土壤的耕作阻力 132
三、土壤的宜耕性 133
四、土壤的压板及其防止 133
第十章 土壤的形成、分布与分类 136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 136
一、土壤形成因素 136
二、成土过程 140
第二节 土壤分布 142
一、土壤纬度地带性 142
二、土壤经度地带性 142
三、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42
四、土壤分布的区域性 142
第三节 土壤分类 142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43
二、土壤分类的原则 143
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 144
第十一章 华北的土壤 153
第一节 我国土壤资源概况 153
一、东北平原的黑土与白浆土 154
二、西北干旱地区的主要土壤 155
三、江南地区的土壤 157
四、山地棕色针叶林士与暗棕壤 159
五、草甸土与沼泽土 160
六、青藏高原的土壤 162
第二节 棕壤与黄棕壤 162
一、棕壤 162
二、黄棕壤 165
第三节 褐土 168
一、褐土的分布和成土条件 169
二、褐土的成土过程 169
三、褐土的性状和分类 169
四、褐土的利用和改良 171
第四节 潮土 171
一、潮土的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 171
二、潮土的成土过程 172
三、潮土的主要特性 172
四、潮土的分类 173
五、潮土的改良 175
第五节 砂姜黑土 175
一、砂姜黑土的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 175
二、砂姜黑土的剖面特征与理化特性 176
三、砂姜黑土的利用改良 177
第六节 盐碱士(盐渍土) 178
一、盐碱对作物的危害 178
二、盐碱土的类型 179
三、盐碱土的形成条件 180
四、土壤积盐特点 182
五、盐碱土的改良利用 185
第七节 水稻土 188
一、水稻土的发育层次 188
二、水稻土的基本性质 199
三、水稻土的类型和肥力状况 191
四、高产水稻土的培育 193
第八节 风沙土 193
一、风沙土的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 193
二、风沙土成土过程及土壤类型 193
三、风沙土的基本性质 194
四、风沙土的利用改造 194
第十二章 作物营养与施肥 196
第一节 作物的营养成分 196
一、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196
二、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198
第二节 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199
一、作物的根部营养 199
二、作物的叶部营养 208
第三节 作物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 211
一、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211
二、作物营养的临界期 212
三、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213
第四节 作物的根际营养 214
一、根际的概念与特点 214
二、作物的根系特性与养分吸收 215
三、根际和根内微生物与作物营养的关系 218
第十三章 氮素化学肥料 220
第一节 作物的氮素营养 221
一、作物体内氮素的含量与分布 221
二、氮素的生理功能 222
三、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同化 222
四、氮素缺乏与过多的症状 224
第二节 氮肥的种类、性质及其施用 225
一、铵态氮肥 225
二、硝态氮肥 233
三、酰胺态氮肥 234
四、长效氮肥 237
第三节 氮肥的有效施用 239
一、氮肥的合理分配 239
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240
第十四章 磷素化学肥料 242
第一节 作物的磷素营养 242
一、作物体内磷素的含量与分布 242
二、磷素的生理功能 242
三、作物对磷素的吸收 246
四、磷素缺乏与过多的症状 247
第二节 磷肥的种类、性质及其施用 247
一、水溶性磷肥 247
二、弱酸溶性磷肥 251
三、难溶性磷肥 252
第三节 磷肥的有效施用 256
一、土壤条件与磷肥施用 256
二、不同作物的需磷特性和轮作中磷肥的施用 257
三、磷肥的特性与合理施用 258
四、氮磷肥配合施用 259
第十五章 钾素化学肥料 261
第一节 作物的钾素营养 261
一、作物体内钾素的含量与分布 261
二、钾素的生理功能 261
三、作物缺钾症状 265
第二节 钾肥的种类、性质及其施用 265
一、工业钾肥 265
二、其它钾肥 266
第三节 钾肥的有效施用 268
一、土壤供钾能力与钾肥肥效 268
二、作物种类与钾肥肥效 269
三、肥料配合与钾肥肥效 270
四、钾肥的施用技术与钾肥肥效 270
第十六章 微量元素肥料与复合肥料 272
第一节 微量元素肥料 272
一、微量元素的营养作用 272
二、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与性质 275
三、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的一般技术 277
四、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注意的问题 278
第二节 复合肥料 281
一、复合肥料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81
二、复合肥料的优缺点 281
三、复合肥料的种类与性质 282
四、复合肥料施用技术及注意事项 285
第十七章 有机肥料概述 272
第一节 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72
一、近代国内外有机肥料发展概况 287
二、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88
三、有机肥料的分类 289
四、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的特点比较 290
第二节 有机肥料的腐熟和调控措施 290
一、有机肥料腐熟的目的 290
二、腐熟过程中养分的变化 291
三、有机肥料腐熟条件的控制 293
第十八章 粪尿肥 296
第一节 人粪尿 296
一、人粪尿的肥料价值 296
二、人粪尿的合理积存 297
三、人粪尿的合理施用和肥效 299
第二节 家畜粪尿和厩肥 300
一、家畜粪尿 300
二、厩肥 302
三、家畜粪尿和厩肥的施用 305
第十九章 堆肥与沤肥 307
第一节 堆肥 307
一、堆肥的堆制原理 307
二、堆肥的堆制方法 308
三、堆肥的成分与性质 309
四、堆肥的施用 309
第二节 秸秆直接还田 310
一、秸秆直接还田的作用 310
二、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 312
三、秸秆直接还田的技术 313
第三节 沤肥 313
一、沤制方法 313
二、影响沤肥质量的因素 314
第四节 沼气池肥 314
一、沼气发酵的意义 314
二、沼气发酵的原理 315
三、沼气肥的施用和效果 316
第二十章 绿肥 318
第一节 绿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18
一、生物固氮的意义及其机制 318
二、绿肥在提高土壤肥力及改良土壤方面的作用 319
三、发展绿肥促进农牧业结合 321
第二节 绿肥的发展概况及种植方式 322
一、绿肥的发展概况与前景 322
二、绿肥的分类及种植方式 323
第三节 北方主要绿肥作物的特性及栽培要点 324
一、绿肥作物的栽培要点 324
二、北方主要绿肥作物的特性及栽培利用技术 326
第四节 绿肥的利用技术 332
一、绿肥的肥效特点 332
二、绿肥的利用要点 334
三、发展绿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35
第二十一章 土杂肥及其它肥料 337
第一节 泥炭及腐殖酸类肥料 337
一、泥炭 337
二、腐殖酸类肥料 339
第二节 土杂肥 341
一、饼肥与动物性杂肥 341
二、泥土肥 344
第三节 菌肥及“三废”的农业利用 347
一、菌肥 347
二、“三废”的农业利用 349
第二十二章 肥料的合理使用 354
第一节 合理施肥的原理和依据 354
一、合理施肥的原理 354
二、合理施肥的依据 359
第二节 施肥的环节与方法 362
一、基肥 362
二、种肥 363
三、追肥 364
第三节 作物计划施肥量的估算 364
一、肥料利用率 364
二、作物计划施肥量的估算 365
第四节 肥料的经济效益与合理施肥 368
一、作物产量与施肥量的关系 368
二、肥料效应的经济分析 369
第五节 肥料的混合与贮存 374
一、肥料的混合 374
二、肥料的贮存 377
附录一、土壤普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380
一、土壤普查 380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385
附录二、土壤肥料实验 390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90
实验二、土壤水分的测定(附墒情鉴别) 392
实验三、土壤质地的测定(比重计法) 394
实验四、土壤渗透性的测定 396
实验五、土壤容重、比重的测定及孔隙度的计算 399
实验六、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401
实验七、土壤全氮量的测定(重铬酸钾——硫酸消煮法) 404
实验八、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扩散吸收法) 406
实验九、土壤速效磷的测定(碳酸氢钠法) 408
实验十、土壤速效性钾的测定 410
一、1N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 410
二、1N硝酸钠浸提——四苯硼钠比浊法 411
实验十一、土壤养分速测 412
实验十二、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419
实验十三、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的测定 422
实验十四、作物营养的化学诊断 431
实验十五、碳酸氢铵含氮量的测定(中和滴定法) 434
实验十六、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钒钼黄比色法) 435
实验十七、化学肥料的识别与鉴定 437
实验十八、几种主要绿肥的播种、观察与记载 441
主要参考文献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