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史学理论与方法 3
第一章 历史学的方法论——前言 3
第一节 史学理论的发展 3
第二节 历史学的内容 10
第二章 历史研究的准备工作 17
第一节 一般的准备工作 17
第二节 基础知识 24
第三章 辅助历史学的学科 33
第一节 历史学与各学科的关联 33
第二节 研究中国史所需之辅助学科知识 37
第四章 史料学 43
第一节 史料的定义 43
第二节 史料的蒐集 47
第五章 史料的分类 55
第一节 学者们对史料分类的意见 55
第二节 史料分类问题的探讨 61
第六章 史料的鉴别 67
第一节 史料鉴别的先决条件 67
第二节 史料的外形鉴别 70
第七章 史料的辨伪 79
第一节 辨伪的方法 79
第二节 讹误问题 85
第八章 史料的来源考证 91
第一节 外部考证 91
第二节 内部考证 96
第九章 史料的内容考证 101
第一节 可靠性的考证 101
第二节 史料的性质 107
第十章 史料价值的差异 115
第一节 史料的分等 115
第二节 对史料分等的批判 118
第十一章 史料的解释与利用 123
第一节 史料的解释 123
第二节 史料的利用 128
第十二章 史料的联贯与历史意义的把握 135
第一节 史料联贯的结构 135
第二节 历史意义的把握 140
第十三章 史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方向 145
第一节 史学研究的新方法 145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新方向 151
第十四章 历史的题材与思维 159
第一节 历史学的题材 159
第二节 历史思维所创造的进步 171
第十五章 历史研究的对象 185
第一节 关于历史研究对象的各种学说 185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对象与出路 196
第十六章 史学的功用与史学家的修养 207
第一节 史学的功用 207
第二节 史学家的修养 213
第十七章 史学评论与历史人物的评价 221
第一节 史学评论 221
第二节 历史人物的评价 229
第十八章 治史与史学家的责任 237
第一节 治史的方法 237
第二节 史学家的角色与责任 244
第十九章 论文的写法 257
第一节 如何写史学论文 257
第二节 论文体例 264
第二十章 当代国外几种史学方法述评 273
第一节 比较研究法 273
第二节 计量研究法 283
第三节 系统研究法 295
第二篇 文献史料 303
第一章 先秦 303
第一节 工具书 303
第二节 甲骨·金石·简帛史料 308
第三节 群经史料 313
第四节 诸子史料 320
第二章 秦 汉 329
第一节 纪传体史料 329
第二节 诸子史料 334
第三节 敦煌·居延出土的简牍 340
第四节 古墓出土的简牍·帛书 345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351
第一节 纪传体史料 351
第二节 正史以外之纪传体史料及其他 357
第三节 相关论著 362
第四章 隋唐 369
第一节 纪传体史料与唐鉴 369
第二节 地理·传记·制度史 374
第三节 相关论著 379
第五章 五代·宋 387
第一节 五代史籍与宋代官撰史书 387
第二节 编年史·制度史·传记史料 393
第三节 相关论著 401
第六章 辽·金·元 407
第一节 纪传体史料 407
第二节 编年体及其他史料 412
第三节 相关论著 421
第七章 明 431
第一节 纪传体·编年体史料 431
第二节 实录·法制·随笔·杂记·传记史料 440
第三节 相关论著 452
第八章 清 465
第一节 纪传体·实录·会典·政书·纪事本末史料 465
第二节 档案·制度史·奏议·传记史料 476
第三节 相关论著 490
第九章 近代(一八四○~一九一九) 505
第一节 资料集 505
第二节 洋务运动·变法运动·义和团事变 511
第三节 辛亥革命·北洋军阀 517
第三篇 考证范例 527
一、古文《尚书》真伪源流考 527
二、《汉书》〈五行志〉错误 544
三、《廿二史劄记》——补表条所本 548
四、《廿二史劄记》——列传名目沿革条正误 549
五、《廿二史劄记》——汉王父母妻子条书后 550
六、《廿二史劄记》——七国反条考证 552
七、《廿二史劄记》——四光武及汉文年岁考证 553
八、《廿二史劄记》——六《三国志》注条载袁暐《献帝春秋》又载孙思光《献帝春秋》,载殷基《通语》又载顾礼《通语》,其误何在 556
九、书全谢山〈《通鉴》分修诸子考〉后 558
十、书《十七史商榷》第一条后 561
十一、书《十七史商榷》齐高帝纪增添皆非条后 563
十二、汪容甫《述学》年月日多误 565
十三、全谢山联姻春氏 566
十四、全谢山曾遭文字狱辨 568
十五、书内学院《新校慈恩传》后 569
十六、毛大将军海上情形(原文) 576
范例:毛大将军海上情形跋 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