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解中医备考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筱颖,王文澜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6752428
  • 页数:1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教材内容精简化,使学生做到一目了然,旨在提高学生、考生的应试能力和对知识重点的把握能力。本书可以作为中医执业医师、结业考试、自考、研究生考试等各类考试的参考书使用。

绪论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8

第一节 精气学说 8

一、基本概念 8

二、主要内容 9

三、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9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0

一、基本概念 10

二、基本内容 11

三、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2

第三节 五行学说 17

一、基本概念 17

二、基本内容 17

三、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9

第二章 藏象 23

第一节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3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3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5

三、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7

四、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9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1

第二节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33

一、心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33

二、肺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33

三、脾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33

四、肝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34

五、肾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34

第三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 35

一、胆的生理功能 35

二、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特性 35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 35

四、大肠的生理功能 36

五、膀胱的生理功能 36

六、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36

第四节 奇恒之腑 37

一、脑 37

二、女子胞 37

第五节 五脏之间的关系 38

第六节 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39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42

第一节 精 42

一、人体之精的概念 42

二、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42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43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43

第二节 气 43

一、人体之气的概念 43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44

三、人体之气的功能 44

四、气的运动 45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45

第三节 血 48

一、基本概念 48

二、生成 48

三、功能 49

四、运行 49

第四节 津液 50

一、基本概念 50

二、生成、输布和排泄 50

三、功能 51

第五节 神 52

一、基本概念 52

二、生成 52

三、功能 53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53

一、气与血的关系 53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54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54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55

第四章 经络 5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57

一、经络的概念 57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57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58

第二节 十二经脉 59

一、名称 59

二、循行和分布规律 60

三、循行部位 6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63

一、概念 63

二、循行特点 63

三、生理功能 63

四、循行部位和功能特点 63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65

一、经别 65

二、别络 66

三、经筋 67

四、皮部 67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67

一、沟通联系作用 67

二、运输气血作用 68

三、感应传导作用 68

四、调节平衡作用 69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69

一、阐释病理变化 69

二、指导临床诊断 69

三、指导疾病治疗 70

第五章 体质 73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和形成 73

一、概念 73

二、形成 73

第二节 体质的分类 74

第三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74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74

二、阐释发病原理 75

三、解释病理变化 75

四、指导辨证 75

五、指导治疗 76

六、指导养生 76

第六章 病因 78

第一节 六淫 78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78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79

第二节 疠气 82

一、基本概念 82

二、致病特点 83

第三节 内伤七情 83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83

二、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83

第四节 饮食失宜 84

第五节 劳逸失度 85

第六节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85

一、痰饮 85

二、瘀血 87

三、结石 88

第七章 病机 93

第一节 发病原理 93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93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94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94

第二节 发病类型 95

一、感邪即发 95

二、徐发 95

三、伏而后发 95

四、继发 96

五、合病与并病 96

六、复发 96

第三节 基本病机 97

一、邪正盛衰 97

二、阴阳失调 101

三、气血的失常 104

四、津液代谢失常 107

第四节 内生“五邪”病机 109

一、风气内动 110

二、寒从中生 110

三、湿浊内生 110

四、津伤化燥 110

五、火热内生 110

第八章 防治原则 112

第一节 预防 112

第二节 治则 113

一、正治与反治 113

二、治标与治本 114

三、扶正祛邪 115

四、调整阴阳 116

五、调整气血 117

六、三因制宜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