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石龙镇 第1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卓钦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6230079
  • 页数:6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广东四大名镇之一东莞市石龙镇的历史、沿革。

第一篇 地理 28

第一章 区域与行政区划分 28

第一节 石龙地域与地名由来第二节 地理位置与面积第三节 建置沿革第四节 行政区划第二章 自然概况 33

第一节 地形 48

第二节 山丘 48

第三节 地质 48

第四节 河流 48

第五节 气候 48

第六节 资源 48

第七节 士特产 48

第八节 自然灾害 48

第三章 功能分区与环境保护 48

第一节 功能分区 51

第二节 环境保护 51

第四章 村落、街道和重要土名 51

第一节 新旧街道 66

第二节 村落 66

第三节 古今重要土名 66

附录 66

1、《地名词条铨释》 66

2、关于石龙开墟 66

第二篇 政治 66

第一章 政府机构 66

第一节 行政机关、政府 86

第二节 人民代表会议 86

第三节 石龙镇辖下行政区划组织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86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 89

第四章 社会群众团体 95

第一节 工人组织 110

第二节 农民组织 110

第三节 妇女组织 110

第四节 青年组织及少年组织第五节 工商联和文卫民间组织第六节 其他民间组织第五章 政法 110

第一节 社会治安 119

第二节 公安警察 119

第三节 消防 119

第四节 交通管理 119

第五节 司法与律师 119

第六章 民政 119

第一节 复退军人的安置 125

第二节 烈军属和荣誉军人的优抚第三节 社会救济第四节 婚姻登记第五节 劳动就业第三篇 军事第一章 战事纪要 125

第一节 农民起义与辛亥革命第二节 “驱龙战斗”与“粤桂战争”第三节 “讨陈”与“东征”第四节 革命武装与“清党运动”第五节 抗日战争中的石龙第六节 解放前后的石龙第二章 兵役制度 135

第一节 建国前兵役状况 139

第二节 解放初期的参军热潮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的实施第三章 地方武装 139

第一节 商团与民团 145

第二节 民兵 145

第四章 驻军 145

附录 162

1、何六起义 162

2、石龙光复 162

3、讨袁之时石龙一役 162

4、促蒋下野电 162

5、石龙沦陷 162

6、石龙抗日后援会军训班 162

7、石龙重光 162

8、龙中铁流队 162

9、石龙解放 162

第四篇 经济 162

第一章 国民经济综述 162

第二章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体制改革 165

第一节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第二节 城镇民主改革第三节 水上运输业和渔业合作化第四节 小商贩合作化第五节 手工业合作化第六节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七节 人民公社化第八节 乡镇企业的建立第九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章 农业 189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99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99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的变化第四节 潼湖农场第四章 林、牧、渔 199

第一节 林果花木 206

第二节 盆景 206

第三节 禽畜 206

第四节 渔业 206

第五章 交通 206

第一节 水路 217

第二节 铁路 217

第三节 公路 217

第四节 搬运 217

第六章 邮电 217

第一节 概况 222

第二节 邮政 222

第三节 电讯 222

第四节 设备 222

第七章 城乡建设 22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33

第二节 镇区建设 233

第三节 农村建设 233

第四节 建筑队伍 233

第五节 供水 233

第六节 供电 233

第八章 商业 233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商业 285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商业 285

第三节 抗战前的商业 285

第四节 抗战期间和抗战后的商业第五节 建国初期的商业第六节 1952年以后的商业一、粮油二、百货三、农业生产资料四、燃料五、屠宰食品六、五金化工七、原木业八、医药九、糖烟酒十、建筑材料十一、副食品十二、日用杂货十三、图书报刊十四、水产十五、果菜十六、华侨商店十七、出口第九章 旅游服务业 285

第十章 工商行政与物价管理第一节 机构第二节 农贸及小商品市场管理第三节 物价与物价管理第四节 经济合同与商标广告的管理第十一章 税务 299

第一节 机构 304

第二节 税收 304

第十二章 金融 304

第一节 机构 314

第二节 民间金融企业 314

第三节 历年使用的货币与币值第四节 银行的业务活动与作用第五节 保险业第五篇 工业第一章 主要行业 314

第一节 铸造 363

第二节 机械 363

第三节 五金 363

第四节 电缆电器 363

第五节 火柴 电池 363

第六节 橡胶塑料 363

第七节 制药 363

第八节 造纸 印刷 363

第九节 建筑材料 363

第十节 竹器 363

第十一节 木器 363

第十二节 造船 363

第十三节 纺织染 服装 363

第十四节 制革 制鞋 363

第十五节 粮食 油脂 363

第十六节 糖果糕饼 363

第十七节 咸杂食品 363

第十八节 饮料 363

第十九节 烟花炮竹 363

第二十节 包装制品 363

第二十一节 其他 363

第二章 引进外资企业 363

第六篇 文化 367

第一章 教育 367

第一节 幼儿教育 399

第二节 私塾和书院 399

第三节 小学教育 399

第四节 中学教育 399

第五节 职业教育 399

第六节 业余教育 399

第二章 文化艺术 399

第一节 文艺组织 407

第二节 歌、舞、剧 407

第三节 诗书画和雕塑 407

第四节 电影、广播、电视第五节 散文及其他第三章 卫生 407

第一节 医疗机构 418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418

第三节 历年流行病的防治 418

第四节 突出病症的治理 418

第五节 医疗队伍 418

第四章 体育 418

第一节 民间体育 431

第二节 球类、棋类 431

第三节 田径 431

第四节 游泳 431

第五节 举重 431

第六节 体育组织机构 431

第七节 体育光荣榜 431

第五章 文物古迹 431

第一节 碑文 447

第二节 古建筑 447

第三节 其他文物 447

第六章 民间故事和传说 447

第一节 唐承恩的传说 462

第二节 神话故事 462

第三节 关于鬼的传说 462

第四节 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说第七章 诗词选 462

第一节 格律诗 479

第二节 民歌 479

第三节 新诗 479

第七篇 社会 479

第一章 人口 479

第一节 人口的迁入 485

第二节 民族与姓氏 485

第三节 人口、性别、家庭第四节 人口流动第五节 人口素质第二章 计划生育 485

第三章 华侨与港澳台同胞 487

第一节 华侨 489

第二节 港澳台同胞 489

第四章 风俗 489

第一节 日常风俗 504

第二节 日常礼节 504

第三节 红白事风俗 504

第四节 节日 504

第五节 其他风俗 504

第六节 陋习 504

第五章 方言 谣谚 504

第一节 方言 511

第二节 民间歌谣 511

第三节 谚语、歇后语 511

第六章 宗教信仰 511

第一节 道教 514

第二节 佛教 514

第三节 基督教 514

第四节 天主教 514

第五节 其他 514

第八篇 人物 514

第一章 烈士 514

一 李文甫 527

二 张招妹 527

三 李源 527

四 陈志仁 527

五 麦容 527

六 刘汉甫 527

七 张苞 527

八 徐毅平 527

九 何宗铎 527

十 钟景布 527

十一 余焯 527

十二 何远帆 527

十三 苏富 527

十四 朱树德 527

十五 黄东 527

十六 黄洪妹 527

十七 马锡亮 527

十八 林杰 527

十九 叶福荫 527

第二章 历史人物 527

一 蔡殷宝 561

二 何六 561

三 梁淯 561

四 黄侠毅 561

五 林直勉 561

六 殷仲铭 561

七 郭瑞章 561

八 曹沛康 561

九 林克明 561

十 徐民纲一家 561

十一 周锡年 561

十二 古鸿烈 561

十三 张荫麟 561

十四 莫公璧 561

十五 朱敬修 561

十六 王志勤 561

十七 陈枝 561

十八 跛手宗 561

十九 李潮 561

第三章 名人 561

一 黄氏四英 589

二 石平、郑平 589

三 李焕章、李逸梅 589

四 黎沛林 589

五 曾玲 589

六 刘希洪 589

七 陈家四杰 589

八 黎满金 589

九 吴军 589

十 周洪 589

十一 何镜堂 589

十二 姚柱林 589

十三 单孔齐 589

十四 邱丽娟 589

十五 叶振和 589

十六 话剧《家》的演员 589

第四章 寿星 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