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论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新文;苏瑞隆,彭安湘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10105581
  • 页数:4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为第一部系统的赋论史专著,以断代分章的形式,纵向描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现当代凡六个时期赋论的基本状貌、历史特点及其承先启后的关系,揭示了中国赋论形成、发展、演变的学术历程。既宏观总结概括了中国赋论关于赋的性质体类、渊源流变、创作原则、作法技巧、功用价值、赋家才性及赋篇品评、史料考述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在表现形式与批评方法上的特色,在丰富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成就,与诗论、文论等文体论的关系与影响;又具体论述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赋论文著、赋论家或赋论现象,重点介绍了20世纪港台地区,以及日、韩、欧美的赋学研究成果。全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体系完整,持论客观平允,是一部史论结合、兼有理论和文献价值的著作。

绪论 中国赋论概观 1

第一节 中国赋论的历史发展 2

一、汉代赋论 2

二、魏晋南北朝赋论 3

三、唐宋赋论 3

四、元明赋论 4

五、清及近代赋论 4

六、现当代赋学研究 4

第二节 中国赋论的基本内容 6

一、论赋的文体性质及其范围 6

二、论赋的起源 7

三、论赋的体制类别 8

四、论赋的创作原则与写法技巧 8

五、论赋的思想内容与总体艺术特征 8

六、论赋作家 9

七、论赋作品 10

八、论赋的功用价值 10

九、记载赋家事迹与史料考辨 10

十、论赋的发展衍变历史 11

第三节 中国赋论的价值特色 11

一、古代赋论表述形式与方法的特点 11

二、赋论与赋的创作、文艺思想论争的关系 12

三、赋论的价值及影响 12

第一章 汉代赋论的兴起 14

第一节 汉代赋论概述 14

一、“唯美”与“尚用”是汉代赋论的焦点 14

二、西汉“两司马”、扬雄及东汉班固等的赋论 15

三、关于汉赋渊源及其艺术特征的探讨 17

四、两汉赋论的发展与影响 19

第二节 司马迁的赋论 20

一、《史记》为辞赋家立传并载录辞赋作品 20

二、司马迁重视“讽谏”的辞赋见解 22

第三节 扬雄的赋论 24

一、关于辞赋“讽谏”认识的变化 24

二、汉赋美善统一的“丽则”原则 27

第四节 《汉志·诗赋略》的赋论 28

一、从刘向、刘歆《七略》到《汉书·艺文志》 28

二、《汉志·诗赋略》的辞赋著录与分类 30

三、《诗赋略序》论赋体及其发展 35

第五节 班固的赋论 37

一、《两都赋序》 37

二、《汉书》对西汉赋家赋作的叙论 40

第六节 王充及蔡邕等人的赋论 42

一、桓谭的赋论 42

二、王充的赋论 45

三、张衡及王符、王延寿的赋论 48

四、蔡邕论赋与汉灵帝“鸿都门学” 51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赋论的拓展 54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赋论概述 54

一、魏晋南北朝赋论的特点 54

二、魏晋南北朝赋论的发展衍变 55

第二节 曹魏时期的赋论 59

一、曹丕的赋论 59

二、曹植和杨修的赋论 63

三、嵇康的《琴赋序》 66

第三节 晋代的赋论 68

一、成公绥、张华的赋序与傅玄《七谟序》 69

二、左思与皇甫谧等的《三都赋》序论 74

三、挚虞《文章流别志论》中的赋论 81

四、陆机和陆云的赋论 83

五、两晋士人的“清谈”与赋论 90

第四节 南北朝的赋论 98

一、宋齐间谢灵运、范晔、沈约的赋论 99

二、梁前期裴子野、萧子显及萧统等的赋论 104

三、梁后期萧纲、萧绎的赋论 110

四、北朝庾信与颜之推的赋论 112

第五节 刘勰的赋论 114

一、关于赋的体制、源流 116

二、关于赋的发展演变 117

三、关于赋家的风格才性 119

四、关于赋的创作要求 120

第三章 唐宋赋论的转捩(上) 123

第一节 隋唐五代赋论概述 123

一、隋及唐代初期的古赋理论 124

二、中唐时期的古、律赋之争 125

三、晚唐、五代的赋论 126

第二节 唐初史家与古文家关于“古赋”的论争 128

一、唐初史家的意见 129

二、古文运动前驱者的批评 130

三、诗人与散文家对赋的肯定 131

第三节 白居易《赋赋》与中晚唐的律赋理论 133

一、中晚唐人的律赋观 133

二、白居易的《赋赋》及其他 135

第四节 《赋谱》及其他唐五代的赋格书 138

一、唐五代的赋格书 138

二、佚名氏《赋谱》 141

第五节 中晚唐诗论笔记与五代《唐摭言》中的赋论 148

一、《文镜秘府论》与《本事诗》中的赋论 148

二、《唐国史补》等中晚唐笔记的赋论 150

三、《唐摭言》对唐代科举试赋的记载 153

第四章 唐宋赋论的转捩(下) 158

第一节 宋金赋论概述 158

一、宋代赋论的内容与特点 158

二、北宋前、后期赋论的发展 160

三、南宋的赋论概况 163

四、金代王若虚、元好问等的赋论 166

第二节 北宋范仲淹及苏轼、秦观、晁补之的辞赋理论 169

一、范仲淹《赋林衡鉴序》论律赋 169

二、苏轼的赋论 171

三、秦观“曲尽其妙”的律赋论 175

四、晁补之的“楚辞三书”及《汴都赋序》 179

第三节 南宋王铚与王观国的赋论 184

一、王铚《四六话》中的赋论 184

二、王观国《学林》中的赋论 187

第四节 洪迈、朱熹及高似孙的辞赋理论 191

一、洪迈《容斋随笔》五集中的赋论 192

二、朱熹的辞赋评论 199

三、高似孙的《骚略序》 204

第五节 郑起潜《声律关键》及宋代的赋格书 204

一、宋代赋格书考述 205

二、郑起潜《声律关键》 206

第五章 元明赋论的赓续 210

第一节 元明赋论概述 210

一、元代赋论概况 211

二、明代赋论概况 212

第二节 元刘埙、陈绎曾论“古赋” 215

一、刘埙《隐居通议》中的“古赋” 216

二、陈绎曾《楚赋谱》、《汉赋谱》及《唐赋附说》 223

第三节 祝尧的《古赋辨体》 226

一、“因时代高下”述辞赋发展简史及“祖骚宗汉”主张 227

二、“因体制沿革”辩辞赋之体且确立“古、俳、律、文”之名 228

三、“本之于情”的作赋原则与“善美兼尽”的艺术要求 231

四、以“情、辞、理”的标准评论楚汉至唐宋辞赋作品 232

第四节 明吴讷、徐师曾的辞赋“辨体”论 233

一、明初吴讷《文章辨体》论古赋及律赋 233

二、明中后期徐师曾《文体明辨·赋》 236

第五节 谢榛、王世贞以及胡应麟的赋论 239

一、谢榛《四溟诗话》中的赋论 239

二、王世贞《艺苑卮言》中的赋论 241

三、胡应麟《诗薮》中的赋论 245

第六节 明末陈山毓、张溥及许学夷的赋论 248

一、陈山毓赋论《赋略序》 248

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中的赋论 254

三、许学夷《诗源辨体》中的赋论 257

第六章 清代赋论的繁荣与终结 258

第一节 清及近代赋论概述 258

一、清代前期赋论的展开 259

二、清中叶赋话、赋论的兴盛 261

三、晚清、近代古典赋论的延续与终结 262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赋论 263

一、吴景旭、朱鹤龄、纳兰性德的赋论 264

二、赵维烈、王修玉、陆葇的赋论 267

三、康熙帝《御制历代赋汇序》 271

四、王之绩、何焯的赋论 272

第三节 清中叶赋话的发展及其内容 276

一、赋话的渊源与笔记及赋论、诗论的关联 276

二、浦铣等乾、嘉赋话的三项主要内容 279

三、赋话缓慢发展的原因及其价值特色 281

第四节 乾隆年间的赋论与赋话著作 283

一、程廷祚、汤聘、朱一飞的赋论 283

二、李调元、王芑孙等人的赋话 289

三、孙梅、彭元瑞《四六话》中的赋话 295

四、沈德潜、姚鼐、章学诚、张惠言等的赋论 297

第五节 浦铣的《历代赋话》与《复小斋赋话》 301

一、浦铣的生平及其“赋话”著述 301

二、《历代赋话》的赋学文献价值 303

三、《复小斋赋话》的律赋论述特色 306

第六节 嘉庆、道光年间的赋论与赋话著作 310

一、嘉庆年间孙奎、吴锡麒、邱士超、顾莼的赋论 310

二、道光年间鲍桂星、汪廷珍的律赋论述 316

三、林联桂的《见星庐赋话》 319

四、王家相、余丙照、江含春、魏谦升等的赋论 327

第七节 晚清近代的赋论 335

一、咸丰、同治年间李元度《赋学正鹄》等赋论 335

二、刘熙载《艺概·赋概》 337

三、光绪年间张之洞及沈祖荣、沈祖燕的赋论 343

四、清末民初刘师培、姚华、章炳麟等的赋论 349

第七章 现当代新赋学的开启与复兴 355

第一节 现当代赋学研究概述 355

一、现当代赋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355

二、现当代赋学研究的特点 360

三、21世纪赋学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362

第二节 现代新赋学的开启 365

一、“五四”前后文学史著作对赋的论述 365

二、陈去病、金秬香、陶秋英等的赋学论著 368

三、闻一多、朱光潜的赋论 372

第三节 当代前30年赋学研究的迟滞与蓄积 378

一、“新中国成立后17年”赋学研究的蓄积 379

二、香港、台湾地区赋学研究的延续及其论著 385

第四节 20世纪末赋学研究的复兴 388

一、20世纪80年代的汉赋与赋史论著 389

二、20世纪90年代赋论、赋学著作的新起 398

三、20世纪90年代的汉魏六朝赋及辞赋史论著 403

四、台湾地区赋学研究的突出成就 412

五、港台学者的赋学论著 414

六、赋学文献的编辑整理 425

第八章 20世纪国外赋学研究概况 431

第一节 日本、韩国的赋学研究 431

一、日本铃木虎雄等的赋学研究 431

二、韩国赋学研究概说 436

第二节 欧美的辞赋翻译与研究 438

一、先秦汉魏六朝及唐代赋的翻译 438

二、先秦汉魏六朝赋的分析评论 440

三、先秦汉魏六朝赋的专题研究 445

第三节 美国学者康达维的赋学成就 450

一、《昭明文选》所收赋的英文翻译 450

二、汉魏六朝赋篇的具体剖析 451

三、博士学位论文《扬雄赋研究》 454

四、关于中国古代赋学的专题研究 457

主要参考文献 460

附录 本书作者赋学研究论著索引 467

后记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