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叙 1
第一节 原始佛教与阿昆达磨佛教的异同 1
第二节 各派及其阿昆达磨 6
第三节 阿昆达磨论书的起源及发达 21
第四节 阿昆达磨的名义 29
第五节 阿昆达磨佛教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34
本论 39
第一篇 佛陀论 39
第一章 总论 39
第二章 关于佛传的材料 42
第三章 阿昆达磨预想的佛传 48
第四章 阿昆达磨对佛菩萨的考察 58
第五章 菩萨论 60
第六章 佛身观 76
第二篇 宇宙成立的要素 99
第一章 存在的本质 99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宇宙观与阿昆达磨的宇宙观 99
第二节 实在论的倾向(特以有部为中心) 101
第三节 唯象论的倾向 116
第四节 形而上学的实在论的倾向(特别关于无为及真如思想) 131
第二章 要素的种类及其分类法 149
第三章 物质论 167
第四章 心理论 190
第五章 跨于物心两者的概念(心不相应行论) 192
第六章 因缘论 204
第七章 诸门分别 234
第三篇 世界观 239
第一章 总论 239
第二章 婆罗门教的世界观(特别关于物器世界) 248
第三章 佛教世界观 281
第一节 器世间 281
第二节 地狱 300
第三节 有情世间(生物现象论) 307
第四节 世界(物器、有情)的生住灭 323
第四篇 心理论 335
序说 335
第一章 心体论 344
第一节 总说 344
第二节 心体论 344
第二章 心的相状诸问题 372
第三章 心理作用论(关于一般的) 407
第一节 感觉论 407
第二节 感情论 422
第三节 意志论 427
第四节 表象论(知觉——想) 433
第五节 统一作用 439
第六节 记忆及联想 446
第七节 梦与发狂 454
第八节 无意识论(及性格与气质) 465
第五篇 伦理论 471
第一章 总论 471
第二章 善、恶、无记的三性 479
第三章 各种心作用与三性 489
第四章 道德的行为及其种种相 506
第一节 道德的行为 506
第二节 规定实行的德目 522
第三节 十业道 528
第四节 别解脱律仪 539
第五节 为菩萨道的波罗蜜 554
第五章 善恶业及其果报 562
第六章 轮回的相状 580
第七章 轮回的形式与缘起论 589
第八章 为轮回形式的十二因缘论 614
第六篇 修道论 637
第一章 修道之动机与一般修道法 637
第二章 修道的原则与戒定慧 646
第三章 禅定论 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