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仪全传》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严如平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10104416
  • 页数:4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生动地记述了国民党蒋介石重臣——陈仪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陈仪虽然是一个军人,但与同时代的政治军事人物相比较,并不因循守旧,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勇于变革,最后被中国共产党赞誉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本书以充分详尽的史料,全面介绍和科学分析陈仪的一生,探究其人生轨迹,使读者从中看到,封建王朝、北洋军阀、蒋介石统治等一切旧制度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任何人要有益于国家和人民,就必须认清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勇于变革,不断前进。

第一章 革命先驱(1883-1923) 1

一、少年立志救国 负笈东渡学军 3

二、毅然入光复会 誓言革命反清 8

三、中华民国建立 出任浙府司长 11

四、抵制复旧势力 远避政治旋涡 13

第二章 主政浙江(1924-1926) 19

一、出任浙一师长 只为力弭兵祸 21

二、向往国民革命 遣使赴赣谒蒋 24

三、欣任浙江省长 谋求和平自治 27

四、虚名北伐军长 历史教训沉重 32

第三章 赴欧考察(1927-1928) 39

一、隐避动荡政局 安然悠游林下 41

二、受命赴欧考察 寻求他山之石 43

三、憧憬美好未来 力陈诸多建言 46

第四章 执掌军务(1928-1933) 53

一、深为蒋氏器重 执掌军政部务 55

二、身为武将智囊 参建国防体系 61

三、严格机关秩序 任劳任怨尽职 63

四、参与对日妥协“弹劾”不了了之 69

五、再负和谈使命 主张放弃党权 72

六、特立独行其是 新政学系之疑 75

第五章 主政福建(1934-1941) 79

一、受命赴任主闽 肩负蒋氏期许 81

二、精心物色人才 组建省府机关 89

三、创新人事管理 厘清行政制度 94

四、赴台访问取经 以期偏安一角 103

五、奉行民生主义 开展各项建设 115

六、保护左翼人士 支持抗日文化 129

第六章 前线抗日(1937-1941) 141

一、发扬爱国精神 坚持持久抗战 143

二、省府内迁永安 全力支援前线 152

三、争夺丢失国土 策反投敌伪军 158

四、适应战时需要 强化统制经济 168

五、田赋征实先行 公沽制度受困 175

六、误解民生主义 实行国家主义 180

七、难敌反对势力 离职不舍八闽 187

第七章 陪都岁月(1942-1945) 205

一、为求有所作为 拍案怒向孔氏 207

二、徒有虚名累累 不甘无所事事 214

三、筹划台湾回归 网罗各种人才 219

四、全面了解台情 确定特殊政体 229

第八章 接管台湾(1945-1947) 241

一、接受日本投降 掌控全台军政 243

二、自行印发台币 建立财税体制 257

三、接管日占敌产 恢复发展维艰 264

四、力求政治宽松 撤去驻台军队 272

五、袪除“皇民”毒素 传承中华文化 276

第九章“二二八”案(1947.2-1947.5) 283

一、缉私导致惨案 应对难以奏效 285

二、三次广播讲话 和平解决无望 291

三、同意立宪自治 周旋各派之间 298

四、让步留有底线 弹压连着清乡 309

五、只叹政策中断 离台并无悔意 336

六、探求事件成因 偶然中之必然 341

第十章 深沉反思(1947.6-1948.6) 349

一、广闻博览新知 分辨国共是非 351

二、时局急剧变化 与汤谋议反蒋 358

三、拒绝蒋氏敦请 不愿再为冯妇 361

四、受任出仕浙省 图谋握有实力 365

五、各方均表赞同 决心受命赴任 366

第十一章 再主浙省(1948.6-1949.2) 371

一、自言倦鸟归林 力创政坛新风 373

二、遏止警特暴政 维护民众安宁 380

三、期盼耕者有田 实施土地改革 388

四、努力多做实事 造福桑梓黎民 391

第十二章 策划反蒋(1948.7-1949.2) 399

一、民主党派策动 志同道合者众 401

二、接受中共策反 心仪和平起义 407

三、轻信汤氏假言 亲笔手书密函 413

四、汤逆向蒋告密 起义功败垂成 418

第十三章 血荐轩辕(1949.2-1950.6) 437

一、被监囚居斗室 亲友难以施救 439

二、放逐台湾秘禁 犹如老僧人定 448

三、雄心壮志难酬 以我血荐轩辕 453

四、忠奸泾渭分明 英名永垂青史 463

结语:生命的绝唱:“人死,精神不死” 471

附录 477

一、陈仪生平大事纪年 477

二、陈仪家世简表 481

三、参考文献和引征书目 482

后记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