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6
三、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19
第一章 科学主义及其历史流变 32
第一节 科学主义的概念厘定 32
一、科学主义定义概述 32
二、科学主义内涵和本质 37
第二节 科学主义的哲学渊源 45
一、古希腊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之源头 45
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理性的强调 47
三、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48
四、康德哲学的科学主义萌芽 49
第三节 科学主义的形成和演变 50
一、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形成的标志 51
二、逻辑实证主义——成熟形态的科学主义 52
三、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转向——科学主义由鼎盛向衰落的转折点 54
四、后现代科学哲学对科学主义的颠覆或消解 58
第二章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形成 61
第一节 科学主义在中国生成的历史必然性追寻 61
一、直接契机的省察 63
二、内在依据的追寻 65
第二节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孕育和生成 69
一、西学东渐为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孕育提供了历史舞台 71
二、从“格致”到“科学”——科学主义形成的词义考辨 74
三、科学的形上意蕴——中国科学主义形成 76
第三章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82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科学主义的盛行 83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主义普遍认同之特殊历史境遇 83
二、中国科学社——科学救国梦中科学主义信念的初步践履 88
三、“科玄论战”——科学主义权威的确立 95
第二节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救国”与科学主义的实践转向 103
一、中国科学化运动:科学走向社会 103
二、新启蒙运动与新民主主义——民族运动的科学化和大众化诉求 106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主义的曲折经历 111
一、向科学进军→科学大跃进:科学主义从理智走向狂热 112
二、科学政治化与科学主义观念蛰居 116
三、科学的春天与科学人文论争 117
四、新时代科学大战与科学主义的重新反思 119
第四章 科学主义本土化语境中科学与哲学的对话与互动 122
第一节“科玄论战”中科学与哲学的冲突与互融 122
一、“科玄论战”中的科学哲学化趋势 123
二、“科玄论战”中的哲学科学化趋势 125
三、“科玄论战”中科学与哲学融合与渗透的必然性分析 128
第二节 科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生互动 130
一、科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关联的历史追溯 130
二、科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盟的文化根源分析 134
第五章 科学主义在中国社会诸领域的激荡与渗透 136
第一节 科学主义对中国教育的双重影响 136
一、良性互动:科学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科学化 137
二、弊端相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失落 140
三、扬弃之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142
第二节 科学主义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影响 143
一、史学科学化的表现 143
二、史学科学化评价 146
三、史学科学化的超越与史学发展的未来趋势 147
第三节 科学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48
一、科学主义与中国文学的自然主义倾向 148
二、科学主义与文学写实主义的盛行 149
三、科学主义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双重性 150
第四节 科学主义与其他诸领域的交叉渗透 151
一、科学主义与心理学 151
二、科学主义与管理学 153
三、科学主义与经济学 154
四、科学主义与艺术 155
五、科学主义与中医 156
第六章 科学主义的本土特色 158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中国科学主义逻辑展开的特殊背景 159
第二节 实用理性:中国科学主义盛行的文化合法性根基 161
第三节 理论弱显:中国科学主义特殊的存在形式 163
第四节 张力空缺:中国科学主义特殊的发展境遇 166
第五节 价值诉求:中国科学主义特殊的理论旨趣和社会期望 168
第七章 科学主义的评价与反思 172
第一节 科学主义的合理性及其贡献 172
一、科学主义对理性精神的崇尚推动了科学本身的进步 173
二、科学主义的功利追求以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为纽带并奠定了富国强民的物质基础 175
三、科学主义方法万能和价值扩张的理念为科学人文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176
第二节 科学主义的历史缺憾及其批判 177
一、理论视角的批判 179
二、社会视角的批判 180
三、伦理视角的批判 183
四、生态视角的批判 185
五、理性地对待当前的科学主义批判 186
第八章 科学主义的超越之路 188
第一节 科学与人文的分离:超越的必要 188
一、西方社会两种文化冲突概观 189
二、两种文化冲突的本土展现 190
第二节 科学人文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中科学主义的超越之路 193
一、何为科学人文主义 193
二、科学人文主义何以可能 194
三、科学人文主义如何实现 198
参考书目 203
后记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