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毒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紫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1123817
  • 页数:9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第一版共计四篇二十四章,论述主线为环境毒理学在各个领域内的理论和时间内容。新版将增加毒理学领域的新进展和热点问题的论述。本书可供从事环境毒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专业人员以及教学、科研、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环境科学各专业的本科生的参考教材。

第一篇 基本理论 3

第一章 绪论 3

一、环境毒理学概念与范畴 3

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及应用 4

三、环境毒理学的分支学科 7

四、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8

第二章 环境毒理学史 12

第一节 古代和近代对环境毒物的研究史 13

一、古代对环境毒物的研究史 13

二、近代对环境毒物的研究史 14

第二节 环境毒理学史——现代对环境毒物的研究史 16

一、启蒙期(20世纪初期至1962年) 16

二、诞生与形成期(1962—1968年) 18

三、发展期(1969年至今) 19

第三节 典型环境污染物研究史 24

一、二氧化硫毒理学研究史 24

二、大气颗粒物毒理学研究史 31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史 35

第四节 中国环境毒理学史 38

一、起步期 38

二、快速发展期 39

三、创新发展期 40

第五节 环境毒理学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42

一、加强环境污染物毒性作用与机制的研究 42

二、重视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研究 42

三、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43

四、加强环境毒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实践 43

附录:生态毒理学简史 44

第三章 环境与健康 49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49

一、环境的概念 49

二、人类的环境分类 50

三、人类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51

第二节 环境与健康的生态学说 52

一、生物圈、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52

二、食物链与毒物链 53

三、全球性环境恶化与健康 55

第三节 环境与健康的毒理学一般规律 58

一、环境-基因相互作用 59

二、健康效应谱 59

三、人群易感性及其影响因素 61

四、靶器官与敏感器官 64

五、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65

六、蓄积效应 65

七、机体的耐受性 66

八、免疫功能失调 67

第四节 环境天然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67

一、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 67

二、环境化学因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68

三、环境生物因素与健康 68

第五节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与环境污染性疾病 71

一、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71

二、环境污染与公害病 72

三、环境污染的急性危害 72

四、环境污染的慢性危害与慢性疾病 74

五、环境污染物的致癌变、致突变作用 75

六、环境污染物对生殖发育的危害 75

七、环境污染物的间接危害 76

第六节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 76

一、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内容与方法 76

二、环境毒理学常见研究内容与方法 79

三、环境毒理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方法的联合应用 80

附录:沙尘暴与健康 81

第四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转化 87

第一节 生物转运 87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87

二、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88

三、吸收 90

四、分布与贮存 92

五、排泄 95

第二节 生物转化 97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98

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110

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15

第一节 毒性作用 115

一、基本概念 115

二、毒性作用的类型 121

三、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123

第二节 毒性作用机理 125

一、环境化学物对靶分子结构和功能的作用 126

二、环境化学物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作用 130

三、修复与修复障碍 133

第三节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134

一、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134

二、机体(宿主)状况 136

三、接触条件 138

四、环境因素 139

第六章 环境化学物的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发育毒性 141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的遗传毒性 141

一、概述 141

二、遗传损伤的分类 141

三、遗传损伤的机制 145

四、突变的不良后果 148

第二节 环境化学物致癌作用 149

一、环境致癌与化学致癌 149

二、化学致癌的机制 150

三、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153

第三节 环境化学物的生殖发育毒性 156

一、环境化学物的生殖毒性 156

二、环境化学物的发育毒性 158

第二篇 分支学科 167

第七章 大气环境毒理学 167

第一节 概述 167

一、大气环境毒理学概念 167

二、大气污染的来源与类型 168

三、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168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169

五、大气环境毒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172

第二节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75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征 175

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176

三、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183

第三节 大气污染与癌变、畸变和突变的关系 183

一、大气污染与肺癌的流行病学调查 183

二、工业发展与肺癌 185

三、大气污染物中的致癌物质 185

四、大气污染物致突变、致癌变试验 186

五、大气污染与畸变 187

第四节 大气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188

一、加强环境法制、完善环境标准 188

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监督 189

三、加强科技创新、进行综合治理 189

第八章 水环境毒理学 193

第一节 概述 193

一、水圈、水体及水体资源 193

二、我国水资源概况 193

三、水体污染的来源 194

四、水体污染物类型 196

五、水体富营养化 196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的迁移转化与生物富集 197

一、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 197

二、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98

三、水体污染物的生物富集 198

第三节 水环境污染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危害 199

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99

二、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201

三、对植物的危害 202

第四节 水中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 203

一、藻毒素 203

二、氯化消毒副产物 208

三、氰化物 210

四、酚类化合物 211

五、氟 212

第五节 水体卫生防护 214

一、水体卫生的相关法规 214

二、水体卫生的相关标准 214

三、水体污染的调查和监测 215

四、水体污染的管理 216

第九章 土壤环境毒理学 218

第一节 土壤环境的一般性状 218

一、土壤的物理性状 218

二、土壤的化学性状 219

三、土壤的生物学性状 219

第二节 土壤的污染和自净 220

一、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 220

二、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与类型 221

三、土壤污染的特点 222

四、土壤污染的自净 222

第三节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223

一、影响土壤中化学物质迁移转化的因素 223

二、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 224

三、土壤中农药的环境行为 224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生物效应 225

一、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25

二、土壤污染对其他生物的危害 228

第五节 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231

一、土壤卫生标准 231

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31

三、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232

四、污水灌溉防护措施 232

第十章 工业环境毒理学 234

第一节 概述 234

第二节 工业环境有毒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 235

一、按工业行业划分 235

二、按工业有毒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划分 237

第三节 工业环境有毒污染物的毒性 240

一、金属与类金属 240

二、有毒气体 245

三、工业性粉尘 248

第四节 工业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防治 252

一、工业环境有毒污染物识别 253

二、工业环境有毒污染物接触评估及危险度评价 254

三、工业环境有毒污染物的防治 256

第十一章 室内环境毒理学 260

第一节 概述 260

一、室内环境毒理学概念和意义 260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261

第二节 室内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261

一、室内环境污染物的分类 261

二、室内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262

第三节 室内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 263

一、常见室内化学性污染物的毒性作用 264

二、常见室内物理性污染物的毒性作用 268

三、常见室内生物性污染物的毒性作用 268

第四节 室内环境相关疾病及其研究方法 269

一、研究方法概述 269

二、动物试验研究方法的进展 271

三、呼吸系统疾病及其研究方法 274

四、免疫系统疾病及其研究方法 275

五、与室内环境相关的癌症及其研究方法 277

六、神经系统疾病及其研究方法 279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其研究方法 281

第五节 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 281

一、从源头控制,避免引入污染源 281

二、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281

三、加强室内监测,执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282

四、采用室内空气净化技术 282

第十二章 纳米环境毒理学 284

第一节 概述 285

一、纳米环境毒理学的概念 285

二、纳米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285

三、纳米材料环境毒性研究难点 286

四、纳米科技发展简史及展望 287

第二节 纳米材料及其独特性质 289

一、纳米材料的概念 289

二、纳米材料的分类 289

三、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 290

第三节 纳米污染物及其环境行为 292

一、纳米污染物的概念及其特征 292

二、纳米污染物的来源 294

三、纳米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 294

四、纳米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294

第四节 纳米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296

一、纳米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97

二、纳米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300

第五节 纳米污染物危害的预防 302

一、纳米材料的职业危害事件 302

二、提高纳米技术安全性的措施 303

三、职业环境中纳米污染物危害的预防 303

第十三章 食品环境毒理学 307

第一节 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 307

一、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308

二、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 312

三、食品的物理性污染及其预防 320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 323

一、概述 323

二、常见的各类食品添加剂 324

第三节 保健食品 331

一、保健食品概述 331

二、保健食品的安全问题 332

第四节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334

一、绿色食品 334

二、有机食品 338

第十四章 生物环境毒理学 341

第一节 动物毒素 342

一、动物毒素的特性 342

二、毒蛇及蛇毒的有毒成分 342

三、蜥蜴 344

四、两栖动物 345

五、海洋生物 345

六、节肢动物门/蛛形纲 349

七、昆虫 350

八、哺乳动物 351

第二节 植物毒素 351

一、植物毒素的化学成分及毒理作用 352

二、引发胃肠炎的植物 354

三、含洋地黄的植物 355

四、含尼古丁和毒芹碱的植物 356

五、含阿托品的植物 356

六、引起痉挛的植物 356

七、含氰化物的植物 356

八、积累硝酸盐的植物 357

九、引起皮肤病的植物 357

第三节 毒蘑菇 358

一、肝脏损害型中毒 358

二、神经精神型中毒 359

三、胃肠炎型中毒 359

四、溶血型中毒 359

五、光过敏性皮炎型中毒 360

六、呼吸循环衰竭型中毒 360

第四节 真菌毒素 360

一、真菌毒素产生的条件 361

二、真菌毒素的毒理学效应 361

三、几种典型真菌毒素的毒性作用 363

第十五章 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 367

第一节 概述 367

一、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概念 367

二、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 368

三、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368

第二节 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研究 369

一、基因分子结构研究 369

二、环境-基因-疾病相互作用的研究 376

三、基因多态性研究 379

四、基因表达研究 383

五、表观遗传学研究 389

第三节 现代分子毒理学技术在环境毒物研究中的应用 394

一、基因芯片研究技术及其应用 394

二、分子克隆研究技术及其应用 398

三、基因沉默研究技术及其应用 399

四、基因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402

五、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405

第四节 环境分子毒理学展望 407

第三篇 环境污染因素 413

第十六章 大气颗粒物的毒性 413

第一节 概述 414

一、大气颗粒物来源 414

二、大气颗粒物组成成分及其毒性 414

第二节 机体对颗粒物的防御与遗传易感性 416

一、颗粒物在呼吸道的沉积及其影响因素 416

二、肺对颗粒物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防御 417

三、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对颗粒物的清除 418

四、机体对颗粒物的遗传易感性 418

第三节 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421

一、免疫损伤作用 421

二、对肺通气功能影响 421

三、颗粒物致肺炎和氧化损伤作用 422

四、颗粒物与其他大气污染物的联合效应 422

第四节 颗粒物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 423

一、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及发病机制探讨 423

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25

三、高血压 425

四、缺血性心脏病 426

五、脑血管疾病 427

第五节 颗粒物对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 428

一、颗粒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428

二、颗粒物对代谢系统的影响 430

三、颗粒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431

第六节 颗粒物的致癌作用 432

一、颗粒物致癌成分 432

二、致癌、致突变作用及其机制 432

第十七章 大气气态污染物的毒性 437

第一节 二氧化硫 437

一、SO2的理化性质 437

二、SO2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 438

三、SO2与生物大分子的反应 439

四、SO2对健康的危害 439

五、SO2的毒性作用 443

六、SO2的细胞遗传毒性及致突变、致癌变作用 447

七、SO2气体信号分子作用 448

第二节 氮氧化物 448

一、氮氧化物的理化性质 448

二、氮氧化物吸收、分布和排泄 449

三、NO2对健康的危害 449

四、NO2的促癌作用 452

五、氮氧化物的毒性作用 452

六、NO2对植物的损害作用 455

第三节 光化学烟雾和臭氧 455

一、概述 455

二、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456

三、光化学烟雾或臭氧对健康的危害 458

四、臭氧的毒性作用 462

五、光化学烟雾的其他作用 463

第四节 一氧化碳 464

一、CO的理化性质 464

二、CO吸收、分布和排泄 464

三、CO的毒性作用 464

第五节 新型大气化学污染物 467

一、全氟有机化合物 467

二、无铅汽油添加剂 468

三、溴化阻燃剂 468

第十八章 金属的毒性 477

第一节 概述 477

一、金属与人体的关系 477

二、环境中金属污染的来源 479

三、环境中金属的迁移与转化 479

四、金属的代谢 480

五、金属的联合作用 485

六、金属对健康的危害 486

第二节 汞 488

一、汞污染的来源与行为 488

二、汞的理化性质 489

三、汞的代谢 489

四、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 491

五、汞的预防与控制 493

第三节 铅 494

一、铅污染的来源 494

二、铅的理化性质 494

三、铅的代谢 494

四、铅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 496

五、铅的预防与控制 503

第四节 镉 503

一、镉污染的来源 503

二、镉的理化性质 503

三、镉的代谢 504

四、镉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 505

五、镉的预防与控制 509

第五节 铬 509

一、铬污染的来源 509

二、铬的理化性质 510

三、铬的代谢 510

四、铬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 511

五、铬的预防与控制 514

第六节 砷 514

一、砷污染的来源 514

二、砷的理化性质 515

三、砷的代谢 515

四、砷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 516

五、砷的预防与控制 522

第十九章 微量元素的毒性 526

第一节 概述 526

一、微量元素的概念 526

二、微量元素的分类 527

三、环境中的微量元素 528

第二节 微量元素的体内代谢和生理功能 528

一、微量元素的体内代谢 529

二、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530

第三节 微量元素的毒性与影响因素 532

一、微量元素的毒性与作用机理 532

二、影响微量元素毒性的因素 534

第四节 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 536

一、铁(Fe) 536

二、碘(I) 537

三、锌(Zn) 539

四、硒(Se) 540

五、铜(Cu) 542

六、钼(Mo) 543

七、钴(Co) 544

第二十章 农药与肥料的毒性 547

第一节 概述 547

第二节 农药污染与残留 548

一、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549

二、农药的生物富集与残留 551

第三节 农药的毒性作用 553

一、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预防 553

二、农药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预防 556

第四节 几种重要农药的毒理效应 560

一、有机氯农药 560

二、有机磷农药 565

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571

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573

五、除草剂 575

第五节 肥料的毒性 577

一、肥料对环境的污染 577

二、肥料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机理 579

三、肥料污染的生态毒理作用及机理 581

第二十一章 环境化学致癌物 585

第一节 多环芳烃 585

一、多环芳烃的性质及种类 586

二、多环芳烃的吸收 590

三、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及其机理 591

四、影响多环芳烃致癌性的因素 595

五、对多环芳烃的预防控制 595

第二节 其他环境有机化学致癌物 595

一、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596

二、N-亚硝胺类化合物 597

三、多氯联苯 599

四、生物烷化剂 600

五、氯乙烯 601

第三节 环境无机化学致癌物 602

一、重金属和类金属 602

二、石棉 607

第四节 环境生物化学致癌物 608

一、黄曲霉毒素 609

二、植物中的致癌物 611

第二十二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614

第一节 概述 614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与控制的历史 614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 615

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 616

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判定基准 617

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全球化迁移 618

第二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及其机理 620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 620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作用机理 622

第三节 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 623

一、多氯联苯 623

二、硫丹 626

三、多溴联苯醚 628

四、全氟有机化合物 630

第四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632

一、替代技术 633

二、削减技术 633

三、处置技术 634

四、修复技术 635

第二十三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38

第一节 概述 638

第二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和污染水平 639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 639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水平 640

第三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作用 641

一、二噁英类的一般毒性 642

二、二噁英类的生殖发育毒性 643

三、二噁英类的致癌性 644

四、二噁英类的免疫毒性 644

第四节 二噁英类健康危险度评价的现状 644

一、按有阈化学物对二噁英类的评价 644

二、按无阈化学物对二噁英类的评价 645

第五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筛查 645

一、第一阶段筛查 645

二、第二阶段筛查 646

第二十四章 石油的毒性 648

第一节 石油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649

一、对水环境的危害 649

二、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649

三、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650

第二节 原油及其含硫化合物的毒性 650

一、原油的毒性 650

二、含硫化合物的毒性 650

第三节 石油馏分及毒性 651

一、液化石油气 652

二、汽油 652

三、柴油 653

四、石蜡 653

五、沥青 653

第四节 石油燃烧产物的毒性 654

一、一氧化碳 654

二、颗粒物 654

三、硝基多环芳烃 655

第五节 炼油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 655

第二十五章 有机溶剂的毒性 657

第一节 链烷烃的毒性 658

一、链烷烃的一般性质 658

二、正己烷的应用及毒性 658

第二节 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毒性 659

一、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一般性质 659

二、苯和烷基苯的毒性 659

第三节 酮的毒性 661

一、酮的一般性质 661

二、二甲基酮的毒性作用 662

第四节 醇的毒性 662

一、醇的一般性质和毒性 662

二、甲醇和乙醇的性质和毒性 663

第五节 含氯碳氢化合物的毒性 665

一、含氯碳氢化合物的一般性质及毒性 665

二、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性质及毒性 665

第二十六章 环境电离辐射 668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 668

一、放射性概念 668

二、电离辐射的剂量单位 668

三、传能线密度和相对生物学效率 669

四、电离辐射的种类 670

第二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671

一、辐射生物效应的分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672

二、辐射生物效应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674

三、电离辐射对细胞的作用 677

四、电离辐射对机体组织器官和系统的作用 678

五、辐射的致癌效应与遗传效应 680

六、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生物学效应 680

七、小剂量外照射生物学效应 681

第三节 环境电离辐射与健康 683

一、环境电离辐射来源 683

二、天然辐射高本底地区流行病学研究 685

三、居室氡及其子体的健康效应 685

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流行病学研究 686

五、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健康风险 687

第四节 环境电离辐射的安全与防护 688

一、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688

二、电离辐射的卫生防护 690

三、核辐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理 691

第二十七章 环境电磁辐射 695

第一节 环境电磁辐射的概念 695

第二节 环境电磁辐射源和污染状况 696

一、环境电磁辐射源的类型 696

二、环境电磁辐射的污染状况 696

第三节 电磁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697

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697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98

三、对内分泌功能及代谢的影响 698

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698

五、对生殖系统和胎儿发育的影响 698

六、电磁辐射的致癌作用 699

第四节 环境电磁辐射的防护和管理 700

第二十八章 环境光污染 703

第一节 可见光 703

一、概述 703

二、可见光的生物效应 703

第二节 紫外线 704

一、概述 704

二、紫外线的生物效应 705

三、紫外线的防护 706

第三节 红外线 707

一、概述 707

二、红外线的生物效应 707

三、红外线的防护 708

第四节 激光 709

一、概述 709

二、激光的生物效应 709

三、激光的防护 710

第二十九章 环境噪声污染 712

第一节 概述 712

一、声的基本概念 712

二、环境噪声的来源及特点 714

第二节 环境噪声对健康的危害 715

一、环境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危害 715

二、环境噪声对非听觉系统的危害及影响 716

三、影响噪声危害健康的因素 718

第三节 环境噪声标准及评价 718

一、环境噪声标准 718

二、环境噪声评价 719

第四节 环境噪声危害的预防措施 721

第三十章 环境生物污染 723

第一节 概述 723

一、环境生物污染概念 723

二、生物污染的特点 724

第二节 空气环境生物污染 724

一、空气环境生物污染概念 724

二、空气环境生物污染物的种类 725

三、空气环境生物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及其机理 725

四、室内生物污染研究及去除方法 731

第三节 水环境生物污染 732

一、水环境生物污染及其危害 732

二、水环境中的主要生物污染物及其危害 733

三、水环境生物污染研究及控制 736

第四节 土壤环境生物污染 737

一、土壤环境生物污染的概念和来源 737

二、土壤生物污染物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38

三、土壤生物污染物防治 740

第四篇 方法与应用 745

第三十一章 环境化学物一般毒性的评价方法 745

第一节 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原则和实验基础 745

一、化学品毒性评价的意义 745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 746

三、常用的染毒方法 749

第二节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751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751

二、急性毒性评价方法 751

三、急性毒性分类 755

第三节 亚慢性、慢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755

一、亚慢性、慢性毒性的概念 755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756

三、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 756

第四节 蓄积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759

一、蓄积作用的概念 759

二、蓄积作用的评价方法 759

第五节 皮肤局部毒性作用及其评价方法 761

一、皮肤局部毒性 761

二、皮肤局部毒性作用的评价方法 761

第三十二章 环境化学物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发育毒性评价方法 768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遗传毒性评价方法 768

一、遗传毒性试验的分类 768

二、常用的遗传毒性试验 768

三、遗传毒性试验在预测致癌性及遗传危害性中的价值 775

四、遗传毒性试验的组合应用 776

第二节 环境化学物致癌性评价方法 777

一、哺乳动物致癌试验 777

二、遗传毒性试验用于致癌物筛选 779

三、体外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779

四、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779

五、转基因动物致癌检测模型 780

六、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分析 780

七、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780

第三节 环境化学物生殖发育毒性评价方法 780

一、繁殖毒性试验 781

二、致畸试验 782

三、生殖和发育毒性筛选试验 784

四、发育毒性评价的替代方法 785

五、人群调查 786

第三十三章 大气颗粒物毒理学研究方法 788

第一节 大气颗粒物浓度和成分的分析 788

一、大气颗粒物的测定 788

二、大气颗粒物成分分析 793

第二节 大气颗粒物毒性作用研究方法 796

一、动物染毒方法 796

二、大气颗粒物毒性作用的体内研究 800

三、大气颗粒物毒性作用体外试验研究 803

第三十四章 环境流行病学实用方法与技术 807

第一节 概述 807

第二节 急性健康效应研究方法 809

一、时间序列研究 809

二、病例交叉研究 817

三、固定群组研究 818

第三节 慢性健康效应研究方法 821

一、横断面研究 821

二、病例对照研究 823

三、队列研究 825

第四节 空间流行病学 828

一、前言 828

二、研究设计 828

第三十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836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 836

一、基本概念 836

二、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837

三、良好实验室操作规范 838

四、国内外的化学物安全性评价法规 841

第二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 842

一、概述 842

二、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 842

第三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交流和管理 854

一、环境健康危险度交流 854

二、环境健康危险度管理 855

第三十六章 环境影响医学评价与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 857

第一节 环境影响医学评价 857

一、环境影响医学评价概述 857

二、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医学评价 858

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医学评价 865

第二节 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 871

一、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概述 871

二、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的内容 872

三、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的程序 872

四、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评价指标 872

五、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的评价方法 873

第三十七章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 879

第一节 概述 879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定义 879

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特征 880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类 882

四、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 884

第二节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 885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885

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887

第三节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 888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准备 889

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 892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保障 895

四、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终止 896

附录 901

附录一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摘录) 901

附录二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摘录) 902

附录三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摘录) 907

附录四 环境卫生标准目录 908

一、空气污染物 908

二、饮水卫生与水源水卫生 908

三、公共场所卫生 909

四、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 909

五、其他 910

附录五 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录 911

一、环境质量 911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 911

三、工业污染物排放 911

四、水污染物排放 912

索引词(Subject Index) 913